不忘本来 面向未来:建构中国特色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2016-04-17 10:38李英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089
妇女研究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妇女建构

李英桃(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89)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建构中国特色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李英桃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8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于英美等西方国家。随着西方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其逐渐深入到理论研究的各个领域,女性主义研究也开始涉及战争与和平等所谓“高级政治”,重新审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中的男性偏见[1](P48)。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少量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论文在中国主流学术刊物上零星出现。这些成果是中国学者自发地思考与“吸收外来”、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共同产物。是时,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已开始有意识地立足中国情境进行研究[2](P80),提出“通过创新构建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既是我们的学术理想,也是我们的学术责任”[2](P75)。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甫一产生,就面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3]的艰巨任务,并自觉地加入建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进程。2000年以来,国内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成果逐渐增加,呈现出“稳步缓行”状态[4],产生出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时期繁荣发展包括妇女研究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明确了方向和重点,我想就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谈以下两点:

首先,“不忘本来”,立足中国本土,反映中国妇女与中国妇女运动在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地位、作用与认知变化。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来看,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过程,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被迫开放的过程。中国妇女参与国际关系的历程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密切相连。中国妇女和广大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铸成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和对祖国的忠诚[5](P258)。

多年来,妇女/性别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4]的历史。一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妇女参与国际关系的历程及其在时空维度上的独特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由于中国在国际父权制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女性化”,中国妇女改变命运的运动与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地位的斗争交汇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运动[2]。

但从整体来看,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挖掘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参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实践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妇女组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丰富历史实践等,与此同时,要把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纳入中国本土实践,回答好“把中国本土实践‘理论化’”和“把西方理论‘中国化’”的学术问卷。

其次,“面向未来”,在“吸收外来”并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实践总结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体现原创和时代性。

在中国的主流国际关系研究中,学者们已经为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秦亚青为回应“为什么没有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6]而提出的“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7](PP4-10),以及赵汀阳的“天下体系”[8]、王逸舟的“创造性介入”[9]等创见,都为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挖掘非西方思想和资源,丰富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的知识体系做出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与欧美等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妇女面临的形势、任务也与西方妇女不同,这也就为中国学者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从而确立自己的研究框架,甚至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可能性[4](P61)。一些学者强调,在中国语境中,有必要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与术语进行重新解读,如对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的关系、全球姐妹情谊、性别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探讨;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世界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主权与人权关系、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重新分析等。……有大量从地方到全球的具体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全球语境中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语境中的全球问题”[4](P66)。在批判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成果的同时,尝试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实践出发分析、解决中国参与国际关系过程中遇到的老问题和新问题。既需要思考如何立足本土,服务中国外交战略,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新概念、新理论、新话语体系等支持性资源,同时,又需要关注如何面向国际,为全球性别平等运动和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做出贡献。

就目前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现状看,相关的创新性成果仍非常有限。由于研究内容、学术机会、语言能力、国际知名度、交往能力甚至学者个人志趣等各种因素,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交流合作程度还有待提升。在主流学术对女性主义学术的认可度、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占有资源情况、论文发表难度、毕业生就业实际需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选择从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青年学者不仅数量少而且难以持久,致使研究发展的新鲜血液和前行动力皆有不足。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可被归纳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其跨学科性会给学术研究带来难度,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可能性。学科融通、跨界合作有助于解决学科发展面临的许多“前进中”的问题,吸引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进行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也是队伍壮大并使研究成果多样化的可行路径。

笔者相信,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并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李英桃.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J].美国研究,2001,(4).

[2]秦亚青.研究设计与学术创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8).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5/18/c_1118891128.htm,2015- 05- 18.

[4]李英桃.及笄与志学——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11,(3).

[5]李英桃.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秦亚青.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秦亚青.国际政治的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2).

[8]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玉静

李英桃(1967-),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女性主义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妇女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当代妇女的工作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