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2016-04-17 02:33:09张庆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主价值观法治

张庆生

(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8)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张庆生

(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8)

文章利用西方列强侵华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史、教材中相关民主法治内容与文献、相关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事迹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利用课本中的具体史实,渗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殊的教育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与研究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用24个字高度概括与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于一体,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一、结合西方列强侵华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其深重灾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在设计《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这一节课时,根据课文内容,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在日寇大举入侵的背景下,中国军民奋起英勇抵抗,自然体现了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二从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野蛮性分析,体现了文明价值观的重要性;三从战争的惨痛教训与启示分析,要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是关键,体现了富强这一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这一课的教学与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确“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而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才能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和探索。例如: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等。这样通过具体事例的教学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结合中国近现代探索史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无论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都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但由于时代与环境的局限,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殚精竭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但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2]目前,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终于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中国之所以能避免了像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开创了一条正在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以富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结合教材中相关民主与法治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对学生进行民主和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例如:高中历史教材《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一章节,是对学生进行民主法治教育的最好素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关于54宪法制定,确立了我国三大基本的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新宪法的制定,进一步完善了人大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成为我国治安邦的总章程;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里程碑等[3]几个关于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关键点,对学生进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推进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进程的曲折性与艰巨性,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教育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要善于汲取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结合相关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个鲜活人物及其活动的舞台。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是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承载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相关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先进事迹的辩证分析与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创造了引以自豪的古代文明。“北京猿人”点燃熊熊篝火,告别“茹毛饮血”时代;中原地区的先民用披荆斩棘的石斧,开创“刀耕火种”的种植经济;蛮荒的地球上,中华民族最早迎来了人类的曙光。[4]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具体的历史事实都足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用心挖掘,让历史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库,让历史课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1]郑治.中共十八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历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叶知秋.中国通史(第四卷)[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2.

G659.2

A

1673-9884(2016)08-0091-02

2016-06-16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FJJK14-589)

张庆生(1958-),男,福建永泰人,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民主价值观法治
我的价值观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