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试题评析与指导

2016-04-17 04:23陈德康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历史

陈德康

(福鼎第一中学,福建福鼎355200)

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历史试题评析与指导

陈德康

(福鼎第一中学,福建福鼎355200)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体现了主题与主干相结合、能力与素养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试题强调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和启示。

高考历史;试题特点;教学建议

2016年高考,福建省使用全国Ⅰ卷。与2015年高考福建卷相比,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在能力要求、内容范围、试卷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难度也有所加大,试题以考查历史学科素养为核心,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体现了鲜明的学科性。

一、试题特点

1.主题与主干相结合

历史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整体性、规律性和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历史主干是指历史知识的主体部分,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史事。今年高考试题符合考纲要求,未超出考试说明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今年试题涉及的主题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度的演变、列强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人口与环境问题等。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汉代儒学(第24题)、汉代经济(第25题)、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第26、27题)、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第28题)、甲午中日战争(第29题)、抗日战争(第30题)、新中国外交(第31题)、罗马法(第32题)、英国君主立宪制(第33题)、国际组织(第34题)、马歇尔计划(第35题)、人口问题(第40题)、西方启蒙思想与实践(第41题)等。主题与主干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

2.能力与素养相结合

试题以能力考查为主导,重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的掌握,尤其注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理解、解释历史材料的能力,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

案例1:第41题(12分),通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该题极具开放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个性思维和能力的空间,试题中包含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此类试题,学生普遍感到恐惧。该题材料提供了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民主制度的构建是世界近代政治变迁的主流,与思想家的理论有密切关系,但由于国情不同,各个国家民主制度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制度构想引发制度构建、制度构想与制度构建的差异、制度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等。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知识,提炼出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做到史论结合。

3.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试题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在:

第一,“质与量”相结合,即“立德树人与考查内容”相结合。“立德树人”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其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大问题。试题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力求以科学历史观为指导,让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解释,并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对历史事物的描述和评判中。

案例2:第40题(25分),通过阅读二段材料(材料略),回答二个问题。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该题围绕明清时期的人口问题,以近代历史学家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为切入点,对历史上人口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浓烈的历史意识,也切合当代人口政策的变化。试题以史为鉴,引领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认同国家政策,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即“时空观与知识点”相结合。“时空观念”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今年高考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来考查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和分析。试题往往以小见大,从具体的历史知识联系所处的历史时间与空间,要求考生有清晰的历史时序和明确的历史轮廓,要求考生站在历史角度去看问题,再现历史情境,去理解历史现象,解释历史问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价值观。

案例3:第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材料(材料略),回答下面二个问题。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该题是一道很典型的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试题,体现了“时势造英雄”观点。高仙芝是唐朝名将,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大唐盛世的名将?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他的功过?第一问,要求站在历史角度,从时代背景上加以分析,结合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第二问,要求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反映个人功过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4.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学习要关注社会现实,今年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借鉴”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开阔视野,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历史中汲取现实生活的智慧。

例如:第24题持续关注“儒家思想”热点,在2015年对儒家思想考查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认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第26、27、32、33等四道选择题,围绕着“制度创新与民主法制建设”热点,做到古今中外历史大整合,其中第26、27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宋、明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功能;第32、33题考查了古代罗马和近代英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法制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第29、30二道选择题,继续围绕着“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热点,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一胜一败的主要原因及经验教训,也让学生牢记日本侵华的罪行,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第40题是道25分的大试题,围绕着“人口与环境问题”热点,呼应了当前社会开放二胎、人口老龄等社会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社会现实问题,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二、教学建议

1.关注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

“课标标准”是大法,“考试大纲”是小法,是高三历史教学必须遵守的法律。“课程标准”不仅关系到高考命题的具体内容,更关系到高考命题切入的角度。如必修二专题五课标内容:“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2]前一部分是对基本史实的表述(高考命题的具体内容),后一部分是对该史实进行价值判断(高考命题切入的角度),高考命题也不外乎是从这两方面切入,进行深度挖掘。2014年全国Ⅱ卷第33题、2015年全国Ⅰ卷第41题和2016年全国Ⅲ卷第33题都关注这部分内容。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2016年历史学科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范围”与2015年基本保持一致。从试题结构、题型和分值看,近两年基本一致。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均与2015年保持一致。可见近几年全国高考考纲变化不大,所以,2017年高考复习可以参照2016年考纲进行。要对近三年高考的考点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哪些是高考的热点,哪些是高考的冷点。针对经常考的热点,在复习时,要换角度思考,推陈出新,深入挖掘;针对考得很少或没有考到的冷点,不能置之不理,应在第一轮复习时要引起关注,因为所谓的热点与冷点是相对的,时常会转换角色的。例如,今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4题,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全国卷Ⅲ第26题,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都是所谓的冷点。

2.复习目标的明确有效

通常高考复习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通常从高二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三第一学期期未考试(或省单科质检),约四个多月;第二轮复习通常从高三第二学期初——4月初省质检(文科综合),约二个多月;第三轮复习通常从省质检(文科综合)后——5月底6月初高考温书假,约一个多月。

第一轮复习目标与方法: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力争专题下的历史通史意识的初步形成,按照三个大的历史时期融汇基本史实,能够形成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时空观念,把握课标和教科书专题的体系初步转换为通史体系。

第一轮复习有二种复习方式:第一种是以模块复习为主,结合通史时序,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梳理和回顾,做到温故知新,这种方法比较适应学生学业水平较低的学校;第二种是以通史复习为主,结合模块专题,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这种方法比较适应学生学业水平较高的学校。两种方式对比,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应于高考需要,它与考纲相一致,强调时空观念,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法更灵活,效果更高;第一种操作不当,就会出现“炒冷饭”。

当然以通史为主的复习方式,还可以分为二种具体方法:一是站在全球史角度,即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现代中国、现代世界;二是站在中国史角度,即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现代世界。采用哪种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习惯来确定。

第二轮复习目标与方法:应该以考纲为依据,对照考点,以通史下的历史专题的知识网络构建,按照纵向(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横向(重要概念),同时兼顾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方式展开复习,引导学生把三本必修模块融会贯通,并形成专题式的阶段特征网络体系。把课文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已去看历史、看现实、看未来,这就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第三轮复习目标与方法:一方面应该以查缺补漏为基础,力争做到历史知识与解题能力的融会贯通,在进行各种规范训练的同时,重视从某一模块出发,从某个角度切入,融汇基本的主干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针对性复习,针对时政热点、高考命题重点、高考真题、学生应试心理和解题技巧等进行专题辅导或训练。

3.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1)将学习还给学生——讨论法。改变学习方式“将学习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记忆和了解基本的史实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载体。广大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历史问题,把历史学科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从第一轮开始,就应该有意识进行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学生主动的学”,而课堂讨论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选择题训练中,采取限时完成,做完后给学生2到3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再请学生代表讲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要把教师的想法灌输或强加给学生,学生在交流碰撞过程中真正把问题弄清楚.这样就要求教师创设民主、平等、互助的多元课堂。在主观题训练中,学生也要限时完成,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发现典型问题,出示参考答案后,再展示典型答案(有好有差);大家讨论,挑错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教师点评。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学业水平较高的学校。

(2)打基础重讲述——讲评法。对于学业水平较低/历史基础知识较弱的学校,我们可以采取“打基础重讲述——讲评”法。例如“五位一体模式”。“五位一体”指“讲授知识、阶段考试、试卷讲评、知识反馈、债务追踪”这五个环节是一体的。“讲授知识”中,教师讲最重要的,学生通过“导学案”呈现思维过程、呈现知识框架、呈现学习结果;“阶段考试”,所考的即所教的,所讲的即所用的,教师应跳进题海,打捞最有价值的试题;“试卷讲评”,通过讲解、讨论和点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反馈”,试卷讲评后,再进行检测,按照百分制,以选择题为主,限时完成;“债务追踪”,知识反馈不达标者,开小灶,再找问题找原因找对策,不放过一个学生。通过“五位一体模式”帮助全体学生理解知识,落实知识,运用知识。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2].http://www.moe.edu.cn/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历史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