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年
宝岛归来话心声
庆年
清秋十月,淡水河畔,风轻云浮。大屯山岭,层林未染,依旧郁葱。我们大陆高校一行十人应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学院之邀,赴台北参加2016年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首日会间茶歇,众人步于阳台,偶见彩虹横跨山间,于是纷纷摄影留念。笔者观之,题《五绝》一首:“忽见青山外,霓虹几步遥。天公知众愿,解带架津桥。”
第一届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论坛始自2003年,本次为第十三届。回顾历届论坛的主题,从展望新世纪发展前景,关注变革,关注人才培养,到关注高校内部治理,关注校务研究,关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两岸学术同行的关注总是那样的契合,总是有那么多的共同话语。本届论坛主题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创新发展及追求世界一流。虽然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境况不尽相同,现实矛盾也各有差异,但是,追求品质,创新发展,则高度一致。学术交流既有现状分析,又有前瞻思考,更有比较和借鉴。同行者皆称,不虚此行。
笔者已经是第三次赴台湾参加学术论坛,此番感慨最深的,还是台湾同行的专业精神。10月17日上午,台北市立大学吴清山教授主持第二单元研讨。他首先提到,当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武汉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陈宝生部长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他作了非常精到的诠释。可以听得出来,他不是为了迎合来客,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表达了对大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性认识。话不经意,听者有心。笔者闻之,肃然起敬。在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中心的研讨交流,让我们动心的不只是该中心十年运作的有效,不只是他们成绩斐然的事业拓展,更是他们“公正专业、追求卓越”的理念,以及在行动中的贯注。作为一个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他们把公正专业看作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并熔铸到制度当中,体现在日常工作上。在台湾,院校研究(IR,台湾称校务研究)起步比大陆晚,然而俨然已成燎原之势,后来居上。从交流中可以切实体会到,台湾的同行们并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有利时机,专业化地推进,实实在在地为所在高校提供服务。
台湾同行们的专业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使命意识。在台湾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听特殊教育学系林坤燦教授介绍残障人高等教育,我们不能不感叹该系为推动台湾相关立法、公共政策落地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不能不赞赏他们为残障学生接受好教育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言谈之中,熠熠闪烁的是“博爱”的教育理念,以及勇于为发展残障人高等教育担当的意志。在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教学学术的发展是交流的主要话题。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深入教师工作一线,注重从实际出发推进教学改革,源自于对高校教师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在该学院开辟的学生活动场所,我们很容易地就体会到,为学生沉浸到通识教育之中所作出的精细考虑。在淡江大学,薛雅慈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她对全台湾高校书院形态和特色的研究报告,没有专业主义的秉持,恐怕是做不出那样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来的,而这背后是对推进通识教育的使命追求。
宝岛归来,感悟良多。回到现实情境,更多了几分理性和沉着。我们不必庸人自扰,为一些撤销或划转教育学院的消息而愤愤不平,为高等教育学科得不到重视而耿耿于怀。而是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担当,走出书斋,回应需求,深入一线,转换范式,用接地气的专业研究,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学科的品质。有为才能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