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108)
幼儿名画欣赏教学的选材与处理技巧
郭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名画欣赏是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往往存在比较关注名画的色彩与线条,缺乏对画面主题及内容解读,关注幼儿作品效果忽视创作过程体验等问题。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从观察方式、画面主题和作画方式出发进行选材和处理,并结合实例对课程内容的选材和处理进行分析与说明,才能提高名画欣赏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问题;选材处理;技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使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身缺乏美术理论功底,缺乏欣赏能力,无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名画欣赏材料进行选择和处理,进而影响对幼儿的指导。[1]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名画欣赏教学的选材与处理技巧,对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教师过于关注对绘画视觉语言的解读
有些美术大师经过长期对幼儿作画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从幼儿稚拙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上深受启发,吸取了很多幼儿的绘画语言。[2]如:多视点构图、夸张变形、立体物平面、强烈的色彩对比等等。这类名画与幼儿的审美倾向接近,容易获得幼儿在审美上的认同。所以,在现代流派许多画家的作品中,都带有一些儿童绘画的审美倾向,如:米罗、梵高、毕加索、马蒂斯、蒙克的作品。这些绘画很好地贴近了幼儿,成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浏览了许多有关美术欣赏的课例后,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倾向于让幼儿简单地模仿画家画面中的色彩、线条等绘画语言,这样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欣赏和绘画能力,这些名画与儿童画在色彩和线条上的相似性会使这种表面的模仿失去价值。此外,教师容易忽略视觉语言背后传递的情感。以梵高的《星夜》为例,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多半以色彩的对比、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新月灿烂的星夜为重点,然而在让幼儿初步欣赏色彩与线条的的同时,不应该忽略这些视觉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如:一位教师在撰写《星夜》欣赏活动的教案时,是这样向幼儿介绍这幅画的“在梵高的《星空》里,前面的小镇的短促、清晰的水平线与上部的曲线形成强烈的对比;《星空》中有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二是破碎的短线,画面中有大块暗色结构,突显心中的情感,用漩涡式的曲线描述汹涌、动荡的天空。”可以看出这篇教案的作者在撰写之前是做足了功课的,对画面的分析专业而透彻,但是她忽略了美术教育应是引导下的感悟而不是解释与说明,而这样的阐述也是幼儿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教师应该将对画面透彻地理解转化为幼儿可见、可感的形象,如:漩涡状的线条让我们联想到了湍急的水流,而湍急的水流让我们有什么样的感觉?采用这种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解读色彩、线条这些视觉语言。
(二)教师忽略对画面主题及背景的欣赏
前文中提到,许多教师偏爱以米罗、毕加索、马蒂斯、梵高的绘画为对象进行绘画欣赏活动,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以他们的作品为素材进行绘画欣赏活动的课例。但是,这些课例中,绝大多数都是以一幅作品出发进行的欣赏,而较少针对某一绘画主题进行的欣赏。如:梵高的《星空》,这一题材其他画家也描绘了不少,教师可以将其同米罗的《星空》、莫奈的《罗纳河上的星空》等以星空为主题的绘画结合在一起,进行一次专门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的欣赏活动。再者,作品的背景介绍也是教师往往容易忽视的。如:不了解毕加索《格尔尼卡》的二战背景,就无法更好地理解画面中为何出现支离破碎的肢体;不了解蒙克接二连三痛失亲人的生活经历,就无法更好地体会他在《呐喊》中所传递的情感。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史知识和艺术涵养。
(三)教师过于关注活动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虽然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已经逐渐避免直接的指导和示范,但教师仍会不自觉地‘启发’幼儿——“这样画是不是更好看?”,这类走捷径的做法容易让幼儿失去独立地视觉思考机会,教师不妨让他们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多体验,多比较,多思考,从而形成属于他们自身的审美经验。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习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明示或者暗示幼儿——“这是一幅非常著名的作品”“你觉得它好在哪?”等等,诸如此类的铺垫都是为了最终活动目标的达成。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些有违“主旋律”的声音。如:一些幼儿未必喜欢毕加索《格尔尼卡》黄灰的色调,或是认为蒙克的《呐喊》过于恐怖,还有的幼儿并不认为波洛克的作品画得就比自己好等等,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转化幼儿的负面情绪。教师可以将《格尔尼卡》灰暗的色调与电影院中的场景相联系,让幼儿将绘画当作一场故事片来欣赏;将蒙克的《呐喊》与坐过山车、海盗船的情形相联系,让幼儿体会激动、刺激、紧张、不安交杂的情绪,对波洛克作品的欣赏则可以让幼儿在游戏化地创作过程中获得。
(一)从观察方式出发进行选材和处理
以毕加索的作品作为欣赏的素材为例,教师可以从毕加索对描绘对象的观察和表现方式上入手。毕加索采用的是将多角度看到的物体分解并重新组合在一张画面中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是立体派绘画的最大特征,这样的表现方式与图式期儿童绘画有着类似之处。这个时期儿童的绘画整合了从不同方面看到的物体的特征,从这一点来看,幼儿表征的是知识而不是对物体的真正知觉——皮亚杰称之为理智写实主义。[3]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画的是对物体以及物体之间关系的理解。针对这一时期儿童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毕加索绘画的欣赏,让幼儿观察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样子,在观察中加深对物体的认识,体验多角度观察物体的乐趣,感受毕加索绘画中形不似却神似的艺术魅力,从而建立绘画的信心。如:毕加索名作《哭泣的女人》中,在一张正面的脸上可以看到侧面的鼻子和嘴,女人手里的手帕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形状、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和矩形,这使得女人哭泣时扭曲地表情活灵活现,极具艺术感染力。
如果选择这幅画作为美术欣赏活动的教材,教师可以从这样的提问入手,启发幼儿思考:
你觉得画面中的阿姨是什么样的心情?
你有过和她一样的心情吗?
为什么你觉得她的心情是这样的?
她的脸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人脸有什么不同?
你分别是站在什么样的位置看到画面中阿姨的脸、鼻子、嘴巴?
你有没有这样非常开心、或是非常悲伤的时候?
你开心时什么样的表情,悲伤时又会是什么表情呢?可以表演一下吗?
这些问题的展开是依照幼儿审美活动的感知、想象、理解、共鸣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加深对画面的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美术欣赏活动延伸中,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先画出两张在不同角度下观察到的妈妈的面部特写(用彩笔平涂的方式进行绘画),然后将作品剪成若干小块,并从中挑选部分小块重组拼贴在黑色卡纸上,把对描绘对象局限性的认识上升为有意识的观察与再创作,真正体会到立体派绘画的艺术魅力。
(二)从画面主题出发进行选材和处理
有研究表明幼儿在欣赏具象作品时会更容易联系生活场景,加入个人生活感受,产生情感体验。[4]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以具象的画面内容表现极富想象力的情节,在给幼儿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此类绘画适宜以画面主题为中心,画家背景为烘托进行欣赏。以夏加尔为例: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夏加尔的作品,依靠内在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在夏加尔的画面中可以看到因欢乐而漂浮在空中的人,或是笼罩在七色光中的花束等等,画面色彩瑰丽,造型简单概括却又灵活多变,画面内容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在对夏加尔的绘画进行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画面内容的解读和画家生平经历的介绍,从而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与想象。
如: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画家的生平经历融入其中: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遥远的俄罗斯有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小男孩,他没有足够的食物又经常受到他人的歧视,但是他特别喜欢听妈妈讲各种民间故事,他觉得在故事中可以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后来,他把这些故事画到了自己的画里,这些画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接下来对画面的解读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造型融入其中。如:对夏加尔的著名作品《生日》的解读,在介绍完作品背景是描绘久别重逢的恋人相见时的愉快场景后,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从画中哪里看出他们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呢?
——飘在空中的身体就像是在说我开心得像要飞起来了,人物波浪形的裤腿让我们觉得他身体轻盈得可以随风飘荡。
你有没有这样高兴的时候?
是什么事情让你这样高兴呢?
你高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你会怎样表现这种感觉?
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画面意境的描绘,使得幼儿在教师烘托出的情景中体会通感在艺术表现中所起的作用,并意识到艺术表现可以是夸张的,超乎常理的。接着,教师通过移情作用,让幼儿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调动各种感知觉进行联想,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做铺垫。
(三)从作画方式出发进行选材和处理
从作画方式出发进行选材和处理,更能体现出[5]“艺术教学游戏化、艺术游戏教育化,欣赏活动表现化,表现活动欣赏化。”在此,我以行动艺术为例,进行分析。行动艺术强调即兴创作,在作品被完成的一刻前,谁也不知道它会被画成怎样,波洛克的作品就是这一类绘画的代表。波洛克的作品同时还具有热抽象主义绘画的典型特征。热抽象绘画(也称抒情抽象),热抽象主义画家认为绘画不是捕捉对象的外形而是捕捉其内在的精神,旨在通过不规则的点、线以及块面构建出一幅内心的视像,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画家夸张的表现、可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欣赏其作品时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因为这样的绘画并不仅仅是一种对真实的描摹、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还是个体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且这种随意、由心的方式对幼儿来说是更为直接和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6]
反观波洛克的作画过程,画家先把画布绷在地板上,围着画布走动,用棍棒蘸上油漆,任其在画布上淌流,抛弃画家常用的工具、材料,将沙、玻璃碎片或其它东西掺杂在颜料里面成为稠厚的流体。在绘画过程中,画家摆脱了手腕,手肘和肩膀的限制,便于画家用全身的动作来表现无法自控的内在意识和行为。这类风格的作品,以主观表现、抒发情绪为主,没有具体的形象,画面中的色彩、线条、造型以随机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强调绘画者在绘画过程中的体验与乐趣。这类作品呈现了某些和音乐的共通之处,即:无具体形象、将其艺术语言的各个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作用于人的情感。因此,热抽象绘画的欣赏可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让幼儿穿上沾有颜料的棉袜,在音乐的律动中起舞,通过带有颜料的脚掌的踩踏,在地面铺好的白色画纸上创作出即兴的作品。这样,幼儿无意识地将音乐所传递出的律动转化为纸上看似无序的色块或是线条,在自然而然的体验中感受在创作中抒发情绪的快感,真正体会到在艺术中表达情感的乐趣。
综上所示,名画欣赏的意义在于其相较于普通绘画更为合理的画面构成,更为独到的视角和更为生动地表现力。前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美术大师们是怎样将线条、色彩、形状等等绘画语言以最美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而后者则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视角,令幼儿感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引导他们以多样的方式观察事物,发现事物之美;最后,名画的生动表现力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去感受、去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在选择名画素材、分析名画素材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绘画语言本身进行欣赏的层面,而应该充分地挖掘、画家的流派、绘画理念、生活经历、作画方式等等更深、更广的层面,真正做到熟知画作、画家,这样才能使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更加精彩,提高名画欣赏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子静,林琛琛.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7).
[2]褚晶晶.幼儿名画欣赏内容选择及教学策略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9).
[3]Claire Golomb.儿童绘画心理学[M].李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沈愈白.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边霞.从一个活动案例看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J].中国美术教育,2000(6).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116-04
收稿日期:2015 - 12 - 10
作者简介:郭佳(1988-),女,福建福州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