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霞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论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服务型制造业的高职人才培养
李冠霞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服务型制造业是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制造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要求人才培养结构与之相适应。而高职教育正是为制造业输送人才的一条有效方式和途径。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服务型制造业;人才培养;高职
袁平凡(2007)提出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要合理、有效的培养与使用制造业技能人才,通过制造业技能人才来提高制造业效率、增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实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国先强教,要想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由大变强,战略任务的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所以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在经济国际化和竞争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都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丰富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切实为制造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学生基础文化知识薄弱而学校又过于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导致了生产技术要求的全面性和毕业生基础知识的狭隘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技术更新的快速化要求生产人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当前福建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较普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导致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预算内财政拨款为936.05亿元,占89.46%,高职高专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以福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它每年的总经费多1600多万元,其中,有800万元来自政府拨款,剩余800多万元是通过收学费等途经获得,也就是说政府拨款在其经费来源中的比例不足。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承担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置,无法通过政府拨款途经来实现,而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又难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条件的改善”[2]。由于投入经费的严重不足,不少高职院校纷纷选择投入少的文科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和广泛的背景下,制造业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着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即年轻人能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适应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这就要求高职的学生不仅具备较为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调查分析表明,制造业的发展建设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要求人才培养结构与之相适应。地方高职教育要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为制造业的发展培养理论够用、技术适用、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能够解决技术性操作的难题。企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不仅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支撑措施,特别是需要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为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构建以技能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让教师参与到制造业中,熟悉实际操作流程,熟悉各种业务工作的制作”。[2]培养方式也必须要考虑当地产业结构和产业的特点,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成为职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应用型人才,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全球经济正在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传统的制造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研发设计、物流配送、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衍生出了一个新名词“服务型制造业”[4]。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和重点之一,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己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全力培育制造业服务化创新能力,以互联网+思维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微笑曲线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品牌营销上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1]。
所谓产业升级是指主要依靠劳动力、自然资源投入的传统产业向主要依靠技术和管理革新的现代型产业转变的过程。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转化应用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而不论技术如何进步,人始终是生产的主体,因此,产业升级必将对产业工人和管理者的素质、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技术的复合化和技术更新的快速化。制造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所以年轻人要把自己锻炼成各方面都很强的一代新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战略主题之一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基于这一精神,国家提出建立以“核心能力”度量的人才培养标准。就服务型制造业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来说,首先,企业员工要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资源能力,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些能力有效构成培育核心能力的基础。其次,从社会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角度分析,产业升级使社会职业结构变化越来越快,更多的劳动者必须更换职业岗位甚至改变技术技能领域,这必然要有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作支撑。最后,要教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技能、能示范传道。
[1]吴婷莉.嘉兴市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研究.[J].企业导报.2016(4).
[2]龚丽.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黄志峰.地方高职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J].职教通讯.2005(l).
[4]张德存.中国发展服务型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0(4).
李冠霞(1990-),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教育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