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丽
(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鼎 355200)
有效追问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王小丽
(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鼎 355200)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时机进行有效追问,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理解粗浅处和模糊处追问,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力;从文本留白处和学生想象平面处追问,提高学生阅读想象力;从学生评价偏差处和评价单一处追问,提高学生阅读评价力;从表述苍白处和匠心表述处追问,提高阅读表述力。
追问;阅读能力;理解力;想象力;评价力
(一)从理解粗浅处追问,让理解更深刻
当学生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一些“言外之意”的理解比较粗浅时,就要老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涵泳语言,把握深层意蕴。
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雪儿》时,提出一个问题:雪儿是在“我”怎样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学生在读文之后根据文本内容很快提取出“我的腿跌伤了”这一信息进行回答。但薛老师并不满足于如此简单的提取信息,他接着追问: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你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吗?这一追问旨在引领学生透过文字看思想内容。在问题导向下,学生很快就潜入文本,细细品味文中“家中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等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真切地触摸到“我”的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二)从理解模糊处追问,让理解更清晰
有时,学生的理解会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混沌状态。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拨开“迷雾”,使理解更加清晰。如贾志敏老师在教学《我的发现》时,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发现”,当学生回答“发现就是观察到事物”时,贾老师马上意识到学生的理解和表述存在“模糊点”,急需点拨,于是追问:“观察到的事物就是发现吗”这一及时追问,让学生深入思考,继而清晰地认识到:“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事物,我观察到了才是发现。”
(一)从课文留白处追问,让想象更丰富
文章的留白之处在给人以空灵感之余,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发现留白处为契机,恰当追问,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定能促进学生阅读想象力的发展。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教师抓住句子“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中的省略号巧妙追问,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补白“省略号中的画面”,让老人与海鸥相处的一幕幕又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笔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悟。
(二)从想象平面处追问,让想象更立体
学生往往很难将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塑造的人物形象想象得比较丰满、立体。教师巧妙的追问,可以帮助他们化平面为立体,化单薄为丰满。如教学《开天辟地》,教师在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想象盘古劈开混沌的画面时,先提出一个要求:边听老师读,边在脑袋中放电影,让你的电影有声音,有形象。在听完朗读后,学生发言:我看到了盘古拿着凿和斧子,使劲劈凿。显然这样的想象只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再现,对学生阅读想象力的发展并无裨益。教师马上追问:谁能把镜头推近些,来个特写?在一番沉思之后,学生表示:我看到盘古咬紧牙关,不停地挥动斧头,手臂上青筋暴起,听见他沉重的喘气声。师第二次追问:通过这些画面,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盘古?两次追问,让学生经历了想象动态画面——想象特写镜头——认识盘古精神的一个过程,从而使盘古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一)从评价偏差处追问,让评价更加正确
在学生阅读评价发生偏差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应该抓住时机,有效追问,让学生在追问中活跃思维,学会正确评价。如,教师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教师问:同样是对话,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大多数的学生评价:凶巴巴、不耐烦、敷衍孩子、严厉等等。对于学生在评价上的偏差,教师不是简单粗暴地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追问一:妈妈真是没耐心?追问二:在这段话中,“问”出现了几次,什么叫“又问”,什么叫“总是问”?追问三: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我”是不是只问骆驼的事?还会问哪些事?接着又出示原文《城南旧事》中的片段让学生默读,第四次追问:你看到的妈妈是怎样的?四次追问,巧妙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对接,将课文与原文对接,让学生在书里书外、文里文外的来回中,提高了阅读评价力。
(二)从评价单一处追问,让评价更加全面
学生在对文中人物或语言形式进行评价的时候,视角往往比较狭窄,只见其一,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追问,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那学生的评价力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如在教学《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时,教师以一较高阶思维层级的问题作为引领,启发学生思考: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评价一下纪昌,并说说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开始默读,开始静心思考,开始圈画勾注。在其后的交流中,学生对纪昌的评价视野就开阔了许多,触及到梦想、基本功、爱好、名师等各个方面。
(一)从表述苍白处追问,表述更生动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表述时,语言往往比较贫乏,教师的追问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将句子表述得更生动。如教学《会走路的树》,学生想象表述“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陈述“小鸟和驯鹿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时,教师要及时追问学生,“小鸟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呀?”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的表述逐渐变得生动有趣,如:“小鸟和驯鹿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湖边,湖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里进行跳高比赛,还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呢!”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往往可以提高阅读表述力。
(二)从匠心表达处追问,让表述更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特殊表达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述力,却忽略了这些匠心表达处往往蕴含深意,学生简单的仿写往往是只摹其形,不得其神。若能在学生仿写之后抓住时机进行追问,不仅会让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入的领会,还会对文本的表述有更深刻的体悟,从而促进学生的表述力的提高。如,一教师在执教《匆匆》一课时,引导学生仿照“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这一句式,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说说“我们的时光是怎样过去的?”在这个语用训练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又升华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这位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追问:写作、跳舞等多有意义呀,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却要写起床、洗手、吃饭这些毫无意义的小事呢?这一追问,让学生开始思考作者选择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小事来写,是为了说明时间是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过去,这样的表述比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事来写更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1]董味甘.阅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刘冰,黄国才.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激活文学审美体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录评[J].语文教学通讯,2016(3).
[3]于东,吴琳.《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5(1).
G622.0
A
1673-9884(2016)08-0026-02
2016-07-20
2014年度宁德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NJYKT2014-10)
王小丽(1981-),女,福建福鼎人,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