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田(晋江市平山中学,福建晋江 362200)
高考全国卷背景下历史教材的使用
林德田
(晋江市平山中学,福建晋江362200)
摘要在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福建省高考恢复采用全国卷,新课标、新教材出台却尚需时日,如何用好我省现有的人民版和岳麓版两套高中历史教材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若能大胆重构知识体系,合理借鉴其他版本,充分利用栏目资源,拓展师生学思边界,将会为高中历史教学增添光彩,从容应对高考全国卷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高考;课程;历史教材
福建省2016年高考将恢复采用全国卷,这是迈向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就历史学科来说,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用好现有的人民版和岳麓版两套高中历史教材,迎接高考挑战,成了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分析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历史卷,会发现全国卷历史试题不那么“好琢磨”。全国卷历史试题引入不少新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新情境、新模式、新问题的“三新”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和选做题部分,似乎脱离了教材的内容,将各种素材巧妙结合,融学术性、思辨性、探究性为一体,试题考查角度独特,呈现方式灵活、新颖。例如2015年全国历史卷第41题卷I的生产力公式题和卷II的节假日变化题(具体题目可参考相关试卷),在试题材料的选取,问题设计,SOLO分层评分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将知识、能力、观点、方法糅合在一起,构思独具匠心,很好地体现了能力和素养双立意的命题意图,这种开放性试题已成为近几年全国历史卷的常态试题,这也是今后我省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高考历史全国卷这样的挑战,历史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也许会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觉得教材内容几乎不考,就抛开教材不用了;另一种是觉得教材内容有太多欠缺,因而补充了很多教材外的内容。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对教材应用的误解,教学应提倡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把教材当成一种课程资源使用,在研究近年高考全国卷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高考的“风向标”,用智慧去化解全国卷高考面临的教材使用新问题。下面就结合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谈谈高中历史教材使用的点滴看法。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的材料题,往往都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纵横交错的历史进行考查,时空跳跃较大,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穿梭,体现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特别是文综卷第40题,这种特点尤为突出。如2013年文综I卷第40题我国古代到近代的海洋利用问题,2014年文综I卷第40题的宋应星、牛顿科技成果对比,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然而,我省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人民版教材却中规中矩地按照课标顺序分九个专题28个子目编排,先叙述完中国历史,再叙述世界历史,与课标的要目高度一致。如果按照这样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虽然比较符合历史初学者的认知特点,教师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但学生会觉得仿佛回到了初中时代,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眼光短浅、思路狭窄,古今中外历史难以关联的现象。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全国卷高考,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情,打破现有教材的这种编排体例,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把中国史置于同时期的世界历史中,重新调整顺序并设计专题进行教学。比如:可以按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希腊、罗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顺序交叉教学,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也比较契合全国卷高考的命题思路。再如:把同属社会主义运动主题的内容,根据其内在逻辑关联和递进关系,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与“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合编成一个专题进行交融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的两个视角探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有利于形成全球史观和世界意识。
既然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那么就不必把教材奉为“圣经”,教学就不必循规蹈矩地按顺序一课一课地教,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学习情况和教学需要,打破教材顺序,有机地重新建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按照不同的教学主题,可以是单册教材内知识体系的重构,也可以是必修一、二、三(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体系的重构,还可以是必修三册与选修四册所有知识的大重构,让教学走向交叉与交融。
近年来,高考全国卷能力素养立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倾向越来越明显,历史试题更多地渗透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公正自由、民主法制、关注民生、热爱和平等价值观的考查,通过考试来凸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世界各国文明、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我省使用的两个版本教材在历史价值观渗透等方面颇为一致,但历史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两个版本教材均设置了课前“导入”或“提示”栏目。人民版的专题导入对专题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用词严谨,逻辑严密,学术性强;岳麓版的专题导入形式活泼,更多地注意了古今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文学色彩较浓,可读性较强,艺术性、欣赏性也更强。[1]例如,人民版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课的课前提示:“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基本条件。”[2]简明扼要地提示本课的知识要点,从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角度来看,这样叙述有利学生概要了解新课内容,朴素而实用的表述易被学生接受,甚至也可作为课堂小结使用。而岳麓版“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一课的课前导入是这样的:“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由于战乱,爱琴文明土崩瓦解,古希腊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艰难岁月,西方学者称之为‘黑暗时代’。随后,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兴起了上千个城邦,成就了璀璨的古典文明。这些城邦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与古希腊文明又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3]岳麓版课前导入重在交待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阐述主要特征,提示深远影响等;并且会适当抛出一些思考问题,制造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值得参考借鉴。但无论如何,两个版本这种课前的渲染,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很有好处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近些年来,由于教辅材料的泛滥成灾,导致一些教师过多地依赖教辅材料而抛弃了教材所附的思考题及相关资源,这是极其不可取的作法。从全国高考历史卷来看,题目的严谨性、科学性程度越来越高,学术研究的味道越来越浓。而当我们仔细研究两个版本教材所附的思考题及相关资源,发现其科学性、严谨度、可信度比一般教辅材料要高得多,这些思考题和素材资源几乎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千挑百选、千锤百炼出来的,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两个版本教材都设置了许多课堂思考和课后练习的栏目。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人民版教材在课文中设置“学习思考”,每课三问;课后“自我测评”栏目的思考题依重难点而设问,“材料阅读与思考”栏目则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呈现。岳麓版教材针对教材中的正文或小字部分直接设问,题目数不固定,随需而设;课后练习的设置形式多样,题型丰富多彩,资源呈现量大,与现行全国卷高考主观题十分神似。若能很好地用好以上栏目的材料和问题,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能为备战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版教材设置的“史学争鸣”“问题研讨”“收获与存疑”等栏目,介绍了许多史学新观点,适度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非常接近全国卷高考历史开放性题目考查的思维导向。例如: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设置了这样一个史家争鸣:“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适应时代的转化。”[4]呈现史家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批判质疑的精神,特别符合全国卷高考开放性试题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教师可以挖掘内涵、巧妙使用。
此外,人民版延伸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词汇中英文对照、课外读物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岳麓版延伸学习的内容有:历史故事、概念解释、文献材料、名人名言、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活动建议、附带光盘资源等。这些栏目内容都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广大教师若能在教学实践中用智慧去加以开发与应用,必将为教学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赵剑峰.新课程高中历史三种教材栏目设置比较[J].教学与管理,2008(9).
[2]朱汉国.历史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曹大为,赵世瑜.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朱汉国.历史必修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