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虹(特级教师)
识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识字教学仅仅是教儿童认识几个字吗?非也。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在《汉字教学十题》中指出:识字教学关系着儿童读、写能力的提高,关系着儿童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细细琢磨分析,笔者认为,识字教学在教儿童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还需要融通以下四方面的教义:
思维能力是儿童核心素养的核心。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那么,识字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又有什么关系呢?
举个例子来说。《操场上》(人教版一上)一课,要学习“打球、拔河、跑步、跳高、拍皮球、踢足球”六个词语。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请学生小组合作把这六个词语分成两类。学生最终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分类方式。第一种方式:把这六个词语按照字数来分,两个字的归为一类,三个字的为一类;第二种方式:把其中三个带“球”字的分为一类,没有“球”字的为一类;第三种方式:把和手部动作(提手旁)有关的词语分为一类,与腿部动作(足字旁)有关的词语合并成一类。让学生用分类的方式来学词有什么好处呢?其一,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下,自觉地在小组中再认了这节课新学的词语。在各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又不断对复现的词语进行主动认读,巩固识字效果。其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组际交流,从最简单的字数分类进行到隐含逻辑关系的意义分类,这是一种从发现外部规律到寻找内在规律的探索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即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历程。分类的能力是衡量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区分类别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识字和发展思维能力,两者在语文课堂中需要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有效有趣的识字方法可以助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同步作用于识字,让记忆更加深刻。
有效的识字教学不是孤立的,它应与阅读、作文有机结合起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识字教学的重要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把汉字放在句段的言语背景下来进行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常常能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丑小鸭》(人教版二下)一文中,第3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这些不公正的待遇,让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如何让学生感受丑小鸭的“孤单”?又如何让学生感受丑小鸭孤单背后的“隐忍和坚强”?笔者紧紧抓住“孤”这个生字展开教学,让字义学习和文本阅读自然融合。以下是笔者教学《丑小鸭》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孤”字是生字,大家知道这个字的古文字形是怎么写的吗?(教师出示“孤”的篆书字形)大家看,这个字的左边部分像什么?
生:我觉得像个小孩子。
师:对了,这个部分就是表示刚出生的婴儿,生字的左边部分“子字旁”就是表示婴儿。右边的“瓜”表示的是声音。就是婴儿呱呱大哭的声音。你觉得这个婴儿为什么要呱呱大哭呢?
生:也许饿了,妈妈没有给他吃饱。
生:也许希望妈妈能抱抱他。
师:是啊,没有人来照顾他,他觉得很孤单,所以才会呱呱大哭。请大家到这段话里去找一找,丑小鸭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呢?(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生:因为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
师:他们是怎么欺负丑小鸭的呢?(教师贴出词语卡片“欺负”)
生: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师:你从图上能看出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丑小鸭吗?(教师贴出词语卡片“讨厌”)
生:你看,那个小姑娘手叉在腰上,很不友好。
生:她是斜着眼睛看丑小鸭的,很看不起他。
师:就是因为丑小鸭长得和其他鸭子不一样,显得有点怪、有点丑,所以大家都欺负他,讨厌他。(教师指着板书上的词语,和学生一起合作说。)
师:大家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
生:这是一只可怜的丑小鸭。
生:这是一只孤单的丑小鸭。
师:丑小鸭被大家欺负,被身边的人讨厌,他呱呱大哭了吗?(拿出生字卡片“孤”)
生:没有哭。
师:是啊,虽然他受人欺辱,无依无靠,可是丑小鸭没有流下眼泪。坚强的丑小鸭悄悄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从“孤”的字源切入学习,理解“孤单”的意思;又以“孤单”作为核心问题,阅读文本,感受丑小鸭“孤单”的原因;当学生对丑小鸭的认知停留在“孤单”“可怜”层面时,再次回顾“孤”字含义中的“呱呱大哭”,通过字义与现实的对照,重新审视丑小鸭,感受这份孤单背后的“坚强”。可以说,“孤”字的教学是文本理解层层深入的推手,同时,文本的解读,言语的背景又为“孤”字的理解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汉字从符号文字到图画文字再演变为象形文字,真正的文字出现后,中国人的历史才开始被记录下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纪元才正式开始。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字的发展演变,伴随着历史的厚重故事,值得我们今人研读、推敲。
特级教师茹茉莉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人教版二下)时,是这样教“汉”这个生字的:茹老师告诉学生:“汉,这个生字看起来很简单,可它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很不简单呢!汉朝,距离现在有大约两千年了,它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朝代,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正是从那时起,外国人开始称呼我们中国人为——汉人,而我们写的字称为——汉字,说的话叫——汉语。所以,到现在中国最大的民族叫——汉族。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读读汉朝的历史故事,了解更多有关汉朝的历史知识。”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背后关联着的却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在《帝国兴替启示录》中写道: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大汉帝国的四百多年历史在最深层面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全部历史。茹老师在课堂中用“汉人”“汉字”“汉语”等具象方式解读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朝代,追溯了这个汉字的历史血脉。同时也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愿望。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研磨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切不可望文生义。曾听一位老师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人教版一下)一课,课文的第3自然段中有“站”“行”“扶”三个生字。教师采取集中识字的办法,请学生说说生字的意思和偏旁之间的关系。“站”“扶”两字,偏旁和意思的关系学生讲得很清楚,但“行”字有难度,学生就开始想象杜撰,一个学生说:“我想单人旁表示和人有关,双人旁应该表示人很多的意思,这个字应该是说在路上来往走动的人很多。”教师颔首微笑,表示肯定。双人旁真的是表示人很多的意思吗?追溯“行”这个字的字源,甲骨文是这样写的“”,就像是十字路口。字形逐步演变而来,才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行”。因此,双人旁的本义就是“道路”,其引申义为“行走”,比如“循”指的是“顺着……走”,“徐”指的是“缓步而行”。因此,双人旁和人数的多少没有关系。教师如果对字理做一点研究,就不会出现上述课例中的错误了。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育和智育融合贯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教育方式。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在这一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和研究。
《阳光》(人教版一上)一文中写道:“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这句话中,“拉”是生字。一位老师在教学“拉”时,请学生给“拉”组词,学生说“拉窗帘”“拉手”“拉车”。老师采用做动作识字的方法,请学生和同桌拉拉手,加深“拉”是表示手部动作这一印象。一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男女同桌的,老师发现很多男同学拉女同学的手时,力气很大,动作过猛,女同学表现出了不愿意和男同学拉手的表情。于是,老师就在这一处教学中放缓节奏,向学生讲述了拉手的礼仪。老师说:“男同学和女同学拉手,要轻轻把手伸出,做出邀请的姿态。女同学可以把手轻轻放在男同学的手掌上。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样拉手才能交到更多好朋友。”接着,老师请同学们再试一试拉拉手,这一次,同学们动作轻轻的,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友好与善意。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是课堂中生成的环节。老师多花了半分钟的时间,把拉手时要“轻轻”的礼貌告诉学生,知行合一,现场练习纠正。这样做,既达成识字的目标,又顺势而导,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
《识字3》(苏教版一下)是一篇新编三字经,除了识字之外,也是告诉学生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少年。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这句话中,要学习两个生字“教”和“改”。这两个生字都有“反文旁”,这个反文旁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生:我发现两个字的左边都有一个人形。其中一个孩子还是跪着的。
师:那么右边部分呢,都有一个像“×”的形状,这是表示人的手。手上还拿着东西。大家猜猜,手上拿着什么?
生:我猜是棍子。
生:我觉得像是鞭子,是爸爸妈妈在打小孩子。
师:古时候,小孩子不乖,大人是可以打的。
生:我看过电视,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不听话,老师会用尺子打手心的。
师:现在小朋友要是不听话,犯了错,大人可不能打。大人应该给孩子讲道理。在大家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事情,自己做错事情了,大人给你讲道理?
生:有一次我回家后没有做作业,先跑出去玩了。后来妈妈就告诉我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先把事情做好再去玩,这样才玩得安心。
生:我也淘气过,把同学推倒在地上,使同学受伤了。后来妈妈让我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水果,陪我一起到同学家去道歉。
生:我有一次不听爷爷的话,和爷爷顶嘴,爸爸就打了我。
师:哦,你们觉得爸爸妈妈打你,你会听话?还是和你讲道理,你更会听他们的话呢?请大家举手势表示。(全班同学都选择后者)
师:看来动用武力是最不管用的,要让别人听你的话,还是要靠讲道理,让别人心服口服。这一点,我会在家长会上说给爸爸妈妈听。当然,你们平时和同学相处的时候,也要学会讲道理。
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教师抓住“教”和“改”字形的特点,聚焦到“学会讲理”的品行目标上。链接了学生的生活,辨析了两种方法的优劣,教导学生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
中国古代重视蒙学,意在通过识字教学和诗礼教育,开发儿童智慧。蒙学被古人视为“圣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师对识字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以识字教学为载体,提升儿童思维,促进文本理解,传承中华文化,融通品行养成,这对儿童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儿童全面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