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玉++白丽敏
【摘 要】本文以《三字经》的内容为出发点和线索,分析研究其内在结构,提出用“五分法”解构《三字经》,即: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见闻论为《三字经》中最复杂的一部分,分为知数篇和识文篇,识文篇又细化为经、子、史、集四部。该“五分法”的结构清晰,节点明确,层次清楚,对于诵读、研究和翻译《三字经》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字经》;内在结构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9-02
《三字经》的结构划分有六分法之说,这种六分法角度不同。一种六分法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三字经》,即把《三字经》定位成一本教育专著——中国传统教育的纲要。其结构可以分为简单明晰的六个部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责任,传统教育的内容体系、学习法与劝学(沈立,2012)。另外一种六分法是: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即要孝悌;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第五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朝代变革;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三字经》的结构划分还有“四分法”之说,从劝学的角度解构,将其分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涵、学习的典范、学习的目的四部分(李鹏辉,2008)。
不论四分法还是六分法都是或从教育的角度或者劝学的角度来结构《三字经》的。他们的分析可谓是各位研究者的独特见解,每种分法也包含着作者努力凝练各部分的心血。但是,他们未能做到“就地取材”概括每一部分的意义,也就是没能按住《三字经》的经脉,而是自己的声音,而非《三字经》的声音,这样让读者难以把握《三字经》的内在逻辑关系。
基于六分法的两点不足,这里将《三字经》分成五部分: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
一、教道论
首先《三字经》以教道论开头,强调教育的前提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并且指出教育的关键(教之道)在于“专”,即专心、专业和坚持。同时本部分中暗含着习惯对于教育过程非常重要的观点,正所谓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这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学论
其次,《三字经》的教学论,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教”:首先从孟母教子开始,强调环境对于教育很重要(昔孟母,择邻处),然后借用窦燕山教子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明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紧随而至的是教育责任的问题,教育是父母之责(养不教,父之过);并且,教师应当从严治教(教不严,师之惰)。另外一部分为“学”:强调“学”的重要性(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第二部分从“昔孟母,择邻处”到“人不学,不知义”。
三、孝悌论
然后,《三字经》将孝悌问题单独列章,即孝悌论。这一章分为为人之道:从小(为人子,方少时)就要学习“亲师友,习礼仪”,这是孝悌的总论和基础,然后以黄香温席的故事讲述“孝”的意义,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讲述“悌”的意义。本部分短小精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分量。另外,这部分将孝论置于悌论前面,暗指“百善孝当先”的中国文化理念。这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到“悌于长,宜先知”。
四、见闻论
再次,“首孝悌,次见闻”紧紧承接上文,直指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孝悌论,其次才是“知数、识文”的见闻论。孝悌应该先于见闻,意思是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知识的拓展。这一点的逻辑非常重要。第四部分从“首孝悌,次见闻”到“有为者,亦若是”。
见闻论这一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知数篇和识文篇。所谓知数,并非只是数字和数学,而是更广范围的知识,包括常识和规律性的东西。知数篇基本按照数字的顺序排布:从数字一开始,一直到十,中间只是未提及二。一(一至万),三(三才、三纲),四(四时、四方),五(五行、五常),六(六谷、六畜),七(七情),八(八音),九(九族),十(十义)。
识文篇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经、子、史、集四大部分,构成了《三字经》最庞杂的组成部分。经部包括四书、五经(六经)、孝经。子部含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史部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存况(治乱兴衰)和更迭。需要注明的是《三字经》因各个版本产生的朝代不同,所以这部分差异较大,但是《三字经》史部都从“三皇”开始,历经各朝,有二十二史之说,也有二十四史之说,各个版本不同,里面的内容亦有不同。除此之外,《三字经》还明确提出了读史书的要略“考实录”,和读史书的目标“通古今,若亲目”。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等。此部分包含了各朝代的典型励志人物达17位之多,分别为“圣贤”仲尼,“既仕”的赵中令,“无书”的路温舒和公孙弘,“不教”的孙敬和苏秦,“家贫”车胤和孙康,“身劳”的朱买臣和李密,“既老”的苏老泉,“既成”的梁灏,“颖悟”的祖莹和李泌,“女子”蔡文姬和谢道韫,“虽幼已仕”的刘晏等等。他们分属不同境况,各个阶层,范围广泛,代表性极强。
识文篇的内容按照经子史集的方法和顺序分类,提纲挈领地指明了人们应该具备的文学文化知识,内容高度概括。经部提到了四书、五经和孝经等。例如:四书具体到书目《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并指明其各自的特点。《论语》的篇数为二十和内容为“善言”,为“群弟子”所记。《孟子》一共七篇,内容为“讲道德,说仁义”。《中庸》的作者为子思,核心思想即是阐述“中”和“庸”。《大学》的作者“乃曾子”,论述“修齐”“平治”的道理。经部结束之后按照“经既明,方读子”的原则提出诸子中的“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之后,再按照“经子通,读诸史”的建议开始介绍各个朝代的历史。集位列最后。经部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有左氏,有谷梁”,子部从“经既明,方读子”到“文中子,及老庄”,史部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集部从“口而诵,心而惟”到“有为者亦若是”。
五、教子论
最后是《三字经》的压轴部分教子论。这部分教育孩子从类比物类起头,拿犬、鸡、蚕和蜂作比较(犬守夜,鸡司晨和蚕吐丝,蜂酿蜜),说这些动物尚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更应如此,否则“曷为人,不如物”。接着教育孩子“学和行”能产生重要影响一则可以“上致君,下泽民”,二则可以“扬名声,显父母”三则可以“光于前,裕于后”。然后指明很多父母留给孩子“金满盈”的短视,强调“惟一经”对于教育子嗣的重要作用,提升《三字经》的教育意义。结语让人们谨记“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第五部分从“犬守夜,鸡司晨”到“戒之哉,宜勉力”。
六、结束语
《三字经》五分法的结构可以简单阐述为: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见闻论乃《三字经》的核心,包括知数篇和识文篇两部分。识文篇包含经、子、史、集四部分。
解构《三字经》于那些对其感兴趣的人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因为《三字经》的结构层次清楚,对于诵读《三字经》的人们有直接帮助记忆和便于理解的功能。“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现实。
其次,《三字经》的结构能帮助翻译工作者厘清其脉络,进而准确地进行《三字经》的翻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作用。
还有,此次解构《三字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学、史学和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见闻论下的识文篇中的史部就如“袖里通鉴纲目”,宛如资治通鉴的袖珍版,众多重要历史事件历历在目。
最后,用“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来概括《三字经》的五个部分,不仅仅属于“就地取材”,还是其根据其内在的逻辑顺序“顺势而为”。“教道”、“教学”、“孝悌”、“见闻”和“教子”实乃《三字经》的内部词语:教道来源于“教之道,贵以专”;“教学”是从“昔孟母,择邻处”到“人不学,不知义”中提炼而来的,其中,曾经多次提到“教”和“学”;“孝悌”和“见闻”取于“首孝悌,次见闻”,并且严格按照先孝悌论后见闻论的逻辑;“教子”来源于“我教子,惟一经”。所以,用“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来概括《三字经》的五个部分是切了《三字经》的根脉,是对其内容高度准确的凝练。
参考文献:
[1]沈立.三字经学教入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2]李鹏辉.《三字经》的劝学主题与宋代劝学文化生态[J].教育评论,2008(5).
作者简介:
陈俊玉,华北理工大学讲师,澳大利亚英语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文化;
白丽敏,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南开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