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感人、个性永恒

2016-04-16 12:28黄加
戏剧之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绘画艺术

黄加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当代绘画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宋代绘画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解读,对比了中西方绘画史及中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些不同走向,尤其在照相技术、数码技术不断取代现实主义绘画的今天,探寻源于模仿现实、游戏生活的传统绘画艺术的现状及其发展的或然性。本文也倾注了对以人工绘画为主的视觉艺术的现状以至未来的关注情怀和客观审视,试图对当前某一个或某一类绘画艺术作品是否是感人的、成功的给出一些相关的认定。

【关键词】绘画艺术;真实感人;思考展望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60-02

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走到了今天,呈现出手段多样、风格迥异、争议颇多的局面。那么,这些纷繁复杂的绘画作品我们怎么来看?哪些作品应该被认可?哪些作品只是喧嚣一时?而哪些作品又甚至连这些也达不到?

一、中国传统绘画——从宋画讲起

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绘画通史》中指出,“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我国中古时期绘画高峰的出现。”[1]由于宋徽宗赵佶十分热爱艺术,在位时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可以看作是当时的中国宫廷画院,并以绘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以诗词做题目的命题画,也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这时期画家的地位可以说被提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位置。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宋朝“画家多、画法多、传世作品多。从战国至唐,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一共不过百件,而宋朝一个朝代就有千余件。”[2]而且中国画在宋朝的写实能力已经达到了并不输于西方绘画的地步,有些画现在看来还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如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所绘南宋将领像: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人物姿态自然,比例准确,绘画的写实技巧极高。

翻开中国美术史古代部分,中国画家中宫廷画师占有很大一部分,如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又如郎世宁,任职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年之久,他运用西方写实手法,以画马出名,如《百骏图》等[3]。这些宫廷画家,往往为了博皇帝一笑,会随皇帝的喜好来作画,这样画家内心最原始的激情和对于社会生活最真实的感受,自然会在画面上大打折扣。虽然这些画家及画作也为大众所熟知,但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还不如上面这幅宋画。

自宋至明乃至以后,中国画就进入了文人画与风俗画时代,所谓只求神似不求形似,或者只求媚俗不求艺术品位,那么不得不说中国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地步,中国画离开社会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画山水、花鸟、写意的竹子、兰花,固然这些可以作为一个民族绘画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成为全部,都走到了只追求表面的所谓的高雅、追求文以载道的境地,甚至于走到了道德说教的地步。可见艺术的发展必然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的影响,正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长期处于静止甚至是倒退的状态,导致了艺术生命力的萎缩。

二、中国当代绘画艺术近况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落幕已有一年多,但作为国内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其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现状。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展油画展区评审委员会主任许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全国美展有600多张大油画,但是真正撞击我们心灵的油画有没有?现在已经很难了。”

如今国内艺术家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同时,油画作品的创作却趋于重复与单一。大多画家不是纯粹为了画而画,而是为了展览而画,为了获奖而画,以至于在选材上也会效仿之前获奖的题材,像美女、西藏题材已经屡见不鲜;而在绘画语言和手法表现上仍是以写实手法为主;“技法上则进一步追求精美、准确、图片化。画家凭借照片作画,所绘的作品也大多光滑、圆柔,缺乏粗糙的质感和动人的肌理。这样的作画方式让画家无法超越图片本身,无法达到现实粗粝的深度。”[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外界的评价普遍不高,但不能否认,依然有一些画让人为之动容。如高鸣《野旷天低树》,利用色块铺成大面积的黄,辅之红、黑来表现秋收的忙碌景象,画面右侧三棵树干干净利落、不枝不蔓,敢于打破画面平衡,使画面充满张力、不落俗套,摆在主展厅入口左边第一张的位置上。色彩鲜艳明快,手法洒脱大气,令人赏心悦目,直扣心扉。

池颖红获铜奖作品《空间物语之八》,画面中间,一只鸟被大网缠住,似乎张着嘴嚎叫,暗灰蓝的色调、飘零的的白色花草,空旷的山野,营造出鸟的孤独无依、垂死挣扎的浓浓哀伤气氛。作者透过作品中精心描绘的自然生态恶化的细节去反思今天所谓的高科技文明的盲目发展,呼吁人们多多关注生态环境、人与大自然的协调,不得不说是很令人警醒、令人感慨的。

真诚之画,或者说是从表现力上能够真正从精神和情感层面去打动人的画,以上这两幅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无论绘画者选择什么题材、采用什么绘画手段、选择什么表现方式,只要绘画者有饱满的激情,完全投入到他所要表达的作品当中,他的技巧方法又确实把将情感从画中表达出来,让欣赏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么这幅画就是感人的,就是成功的。

三、再从西方绘画发展史中反观中国绘画艺术

西方绘画写实主义的产生基础,与实用主义是分不开的。画者在追求艺术性表现的同时,也兼顾一些非艺术性的东西,比如绘画也兼有记录生活、表达意思的功能,在没有照相机、摄像机的时候,这是人们对手工绘画的需求,这一类的绘画应该不是纯粹的绘画,更多地表现出它的描述性和功能性。

19世纪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和20世纪的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才开始赋予绘画新的意义,即开始注重表现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如莫奈、塞尚、高更、梵高、毕加索乃至杰昂·米罗。其中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的杰昂·米罗,他的画面不受题材手法的限制,全是他主观的感受,有些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世界,作品充满幽默的幻想,充满活力、热情,使人感觉到比平常更为真实的情感世界。[5]

于是我们来反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在还没有真正走到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那样尽可能去逼真地表现明暗空间的时候,就很快走进了所谓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甚至所谓“但写心中之气耳”的境地,渐渐形成了脱离真实生活的“文人画”。似乎西方艺术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轨迹和中国绘画所走过的那些道路是殊途同归的。其实并非如此,两者不同的是,中国文人画的产生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单一性、艺术家和大众的分离所造成的。而西方绘画之所以走向了19世纪以后的抽象艺术,恰恰是因为西方艺术家在穷尽了所有写实主义绘画手段之后,尤其是照相机、摄像机数码技术的问世,使西方艺术家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悟到了画家的绘画有别于数码技术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机械的模拟,也有别于传统写实主义绘画所追求的尽可能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功能,艺术家的绘画应该更多地表现人的主观精神感受。于是纷纷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发展,绝不是中国文人画从形似到神似的那个简单过程。换句话说,中国文化的单一性封闭性,使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在宋画已经出现了写实主义的高峰上跌落下来,走向了只是少数文人——知识分子书斋里的笔墨游戏而已。而西方社会的多元发展,不但有了科技、有了艺术,也有了科技和艺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绘画仍然有发展的生命力,仍然为社会发展所需求,而不单纯只是文人手里的一个游戏。

记得西方在照相机刚问世的时候,绘画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还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照相技术的逼真和写实能力超过了绘画,当时就有人惊呼,照相机发展到后来,会取代人工绘画,但是当时也有人提出照相机永远不可能取代人工绘画,照相机是静止的、没有情感的反映世界,而画家通过绘画与世界的这种对话是不可能被照相机取代的。画家用眼睛、用笔记下看见的事物,下笔的每一个笔触都是他情感的流露,也许不是很逼真,但画的是他的真实感受,可以说十个画家去画同一个景会有十种不同的画面,但是数码技术在同一个角度表达同一个景,除非通过技术处理以外,它不可能是十个不同的画面。

当然,有很多著名的摄影作品一样惊心动魄、打动人心,一样有作者对于事物的自我感受。所以由此看来,任何视觉的影像作品,不在于它的手段和方法,只要拍摄的人有热情、有激情,他的作品和语境的诉求一样也是感人的、成功的。

四、对艺术发展前途展望

人类的认识总是随着时间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接近事实的本身。客观世界因科技文明发展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真实。人类对于自我的理解也随着文明的发展越来越进步。

然而,艺术与科学的发展不管走到什么程度,都是不可替代的。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这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也应该是未来艺术当然也包括视觉艺术——绘画的一个发展趋势。

只要未来人类没有完全被机器人取代,即只要还有自然人,不管用什么表现手段,作为人类精神现象之一的艺术花朵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至于未来人类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样式,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要留给未来人来回答。

但真实、感人、个性、自由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2]冯翔.把宋朝那些名画“拍”回来[N].南方周末,2014-11-27.

[3][英]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童光国.全国美展油画展:真正撞击我们心灵的油

画还有吗? [EB/OL].http://zx.findart.com.cn/10970640-zx.html, 2014-09-24.

[5][美]亨德里克·房龙.西方美术简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黄 加(1990-),女,江苏无锡人,安徽财经大学2013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绘画与创意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绘画艺术
浅析齐白石绘画艺术风格
浅析甘孜县东谷寺唐卡文化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天长天官画的俗信主题与文化阐释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后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身份嬗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浅谈用“绘画艺术”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