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标点巧用符号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本体

2016-04-16 22:59杨华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感叹号标点标点符号

杨华丽

(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福建晋江362261)

研读标点巧用符号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本体

杨华丽

(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福建晋江362261)

细研文本,关注标点,巧妙运用,利用标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艺术值”,并在无形中渗透标点符号使用的知识,在细微着墨处达到“润无声”之效,让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标点符号更得心应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言语实践能力,更好地落实2016年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标点符号;研读;巧用;教学;本体

一堂课,教师如果能善于运用标点为自己的课堂服务,能让课堂“妙点生花”!并在这“妙点”中挖掘标点的本体性内涵。让学生在写文章时,运用标点更得心应手。小标点,大学问,标点符号在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中其作用有时并不逊色文字,有时甚至超越文字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挖掘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内涵和作用,让文本的价值得到更细腻更本体的提升。

一、“赏”析课堂设计,感受“标点魅力”——赏析出心得

小符号大风景,感叹号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符号,一个感叹号能够让我们读懂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一个人、一节课……的思想内涵,它隐藏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心理学中情感结构一般认为有两个层次:即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的“基本情感”,又指爱国、爱人民以及对社会充满爱心的“博爱”之情。即小爱和大爱,感叹号诠释最美好感情,甚至它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创造奇迹的“小旋风”。而问号在于激趣,在于质疑。课堂中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巧用标点为课堂服务,能提升课堂“精彩值”。笔者曾在名师的匠心里,感受标点运用的魅力!如刘春生老师执教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春生老师把标点符号用得画龙点睛,荡气回肠:

师:这些问题既然你们都想过,那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心灵的质问。

师:中国的巡警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吗?

生:没有,反而帮洋人训斥了中国的妇女。

师:为何呀?(教师板书:?)

生:因为中国的腐败,导致中国巡警的懦弱,不敢和外国人抗衡。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华不振”!(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问题的答案就是黑板上那醒目的四个字——中华不振!(教师补充板书:啊!)

(教师指名学生继续往下读课文)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教师连续指名两位学生回答:行凶者被惩处了吗?生均答:没有)

师:简直无法想象,我们不禁要痛心质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呀为什么?(教师板书:?)

生:就因为“中华不振”。(学生露出无比悲愤的神情)

师:是呀!答案还是这四个字——中华不振啊!(教师又补充板书:!)

请全体同学把剩下来的话读完!(手指大屏幕)……

生: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你们说,你们说呀,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教师顺势补充板书:!一个比一个更有气势的!)

一次次引读,一次次配乐读,一次次用语言、用文字、特别是用标点,强化所要表现的主题,那课堂气势如滔滔长江之水一浪推进一浪,又如叠叠黄河之流一层推搡一层。课堂“情势”以汹涌之势一发不可收拾,越蓄越强、越蓄越浓、越蓄越厚,最终引爆整个课堂热点。可以说这个势的蓄发与四个感叹号和两个问号的巧妙运用举足轻重。也正是因为这四个叹号掀起了学生心中的那个着火点,小标点大学问,妙哉!名师用标点艺术春风化雨般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课堂艺术风景图。

二、“品”味人物刻画,凸显“标点妙用”——品味嚼内涵

品赏刘老师这堂课,心中有很大的触动,原来小标点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岂能与这精彩的“小不点”失之交臂。

很多人在读文章时,注意的一般是文章的文字是否优美,是否真实,是否感人,是否细腻……以及作者通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的思想……很少人会去关注文本的标点符号。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标点也常常是被忽视的一个内容。而这样的“忽视”有时会让孩子错过文本最亮丽的“风景”。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标点符号的关注要足够重视,要在语文课堂给标点一个彰显自身魅力的空间。因为有的文章里的标点符号的运用,饱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教师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研究还应该更细腻一点,在立足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关注标点符号这种常被边缘化的语文知识,因为它是培养学生“言语实践能力”不可忽视的一个知识点。

不久前,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笔者关注的是“学什么”这个教学聚焦,真正立足本体性教学内容,做到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理念。执教前,笔者反复研读文本,以至熟读成诵,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标点都深入解析。查找很多相关资料!最后设定本体性教学目标是抓住哈尔威船长的“五道命令”,教孩子学会运用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笔者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课文的一个标点值得琢磨:“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笔者特别琢磨后面的这个句号,一直不解,为什么这里用的是句号,而非感叹号,如此强烈果断的语气为什么用的却是句号?太奇怪了!雨果先生通过这个标点符号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这样的一个小圆圈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试想,如果真有男人跑在女人面前,哈尔威船长是否真会打死他?为了揭开这个教学疑惑,笔者查找很多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最后笔者从琢磨中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这个标点是哈尔威船长“冷酷”命令中“仁慈”的一种闪现,他不会真的开枪打死违规的男人,这是他在“非常时期”所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他智慧的高度浓缩,是他人性中最迷人的光辉。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刻画人物的办法,更让学生明白标点有时也是刻画人物一种很细腻出彩的手段。写文章时,别忘了琢磨一下标点的用法。

因为平时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标点,执教《可爱的中国》时,学生通过一个个“意外的逗号”读出方志敏先生渴望中国光明的未来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为学生点赞!

我们常常认为语文教学的精彩在于文字,其实文字与标点相辅相生,互为精彩,关注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是提高言语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妙”用标点符号,彰显“课堂艺术”——妙用显艺术

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信任》一课时,用了“标点激趣法”,神奇的巧用,震撼的收获:

师: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桃园主人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这么特别的桃园,这么特别主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我们今天就来超级猜一猜?(这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这一激趣,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这时笔者借机让学生认认真真默读课文,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孩子用“批注式”学法,用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揭开桃园主人的庐山真面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读课文的劲头可足啦!通过熟读、批注、竞猜、抢答……大家从桃园主人精心布置的各个细节中(路牌、纸条、小筐、小狗带路、累累硕果、钱箱和花猫),猜出了桃园主人的特点。笔者在此总结本体性写法——侧面描写。笔者又在黑板上大问号旁边又写了好多个小问号,再在孩子们的理解感悟中把一个个小问号变成了一个个感叹号,最后这些感叹号又成了一幅思维导图。在这问号和感叹号之间深化课文写法与内涵。更通过标点符号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原生态思维。这样的巧妙设计,也让孩子们对本文的侧面描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掌握写作手法。

在关注言语实践,提升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师心中应该有大语文观,言语实践离不开标点文化,学生需要我们有这样的细节观。我们的人生才开始“,”,离“。”还有好长时间,应该握着“?”这把钥匙,凭着钉子般的钻劲和学生一起把每堂课变成一个个“!”。

[1]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孔维民.情感心理学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G424

A

1673-9884(2016)011-0032-02

2016-08-18

杨华丽(1974-),女,福建晋江人,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感叹号标点标点符号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感叹号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完美!】
有趣的标点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