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的中英学校公民教育

2016-04-16 22:29:54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350025)



比较视域下的中英学校公民教育

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350025)

摘要:公民教育作为培养健全公民的教育,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中英两国均将公民教育作为法定学科列入学校课程中。对比两国公民教育在学校层面实施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发现两国公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多元文化挑战带来的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积极公民培养问题,部门政策协调统一问题。

关键词:学校公民教育;英国公民教育;比较研究

公民教育作为为年轻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其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凸显。英国历来重视公民教育,2002年,公民教育成为英国法定课程,11-16岁的学生必须学习,2007年,英国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进一步将公民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而在中国,公民教育通常被称作“道德教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同时,中国公民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尽管中英民主政治、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英学校公民教育实施也不尽相同,但在当前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两国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一、政府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

英国公民教育从个人发起、民间组织团体倡导到政府主导几个阶段,体系逐渐完善,取得了不少成效。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多个民间团体,如“公民教育协会”“政治协会”等宣扬政治和民主思想,积极倡导培养公民政治素养。这一阶段,英国政府虽然通过一些方式对公民教育进行资助,但并未直接方式干预,公民教育多呈现出自发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全球化、多元化为统一国家认同带来了挑战,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具有社会和道德责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物的公民的重要性。这种变化体现在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报告中,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发布了《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文件,1993年又发布了有关国家课程实施情况跟进的《迪林报告》,英国下议院发布了《鼓励公民》(Encouraging Citizenship),这些诸多政府报告都对公民教育和公民身份进行了界定,对其必要性进行了阐述。1998年,在工党政府的推动下,英国资格与课程局发表了《学校公民教育和民主教学》(又名《科瑞克报告》),《科瑞克报告》构建了英国公民教育国家课程体系。最终,英国政府采纳报告中的建议,并以报告中构建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为蓝本,把公民教育作为英国法定课程,成为英国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于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自此,英国公民教育的管理主体由分散的民间团体倡导转变为政府主导。此外,英国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持续关注社会、政治和教育问题,为英国公民教育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英国公民教育起着补充作用。

公民教育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近些年才出现在公共视野内。中国相应的课程通常被称为“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公民教育始终是由政府来主导进行管理,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统一的课程内容,安排固定的课程时间,由教师向学生传授公民教育知识。如,1996年教育部发布《全日制高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教育部再次发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对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相对英国,中国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对公民教育参与较少,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力量来支持学校层面公民教育发展。

二、中英公民教育课程内容

作为进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中国公民教育课程拥有一系列从小学到中学递进的教材,教材不仅包含必须学习的知识外,还包括一些选修的单元。以高中公民课程为例,必修内容包括:经济生活,如生活与消费,投资与经商等;政治生活,如公民政治生活,政府职责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立等。选修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念,经济知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的思维,基本法律知识、道德和风俗。此外,近来公民教育更关注实践层面。如《新公民教育读本》,将公民身份与道德、价值、民主系统、民主参与等与实践相关的概念纳入公民教育中。可见,我国公民教育理念越来越重视超越传统公民教育理念,更多关注公民教育的实践层面。

与此同时,英国公民教育内容也不断经历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公民教育仅能够帮助一定群体的学生发展权责意识,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教育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麦克罗琳(McLaughlin)对“最小化”和“最大化”意义上的公民身份进行了区分。“最小化”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课程关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比如有关法律和政治体系、志愿服务等。“最大化”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要求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为其社会生活做准备。[1]1998年,英国政府发布了《学校公民教育和民主教学》报告(又名《科瑞克报告》),报告中明确规定了英国公民教育应涵盖的三层内容:社会道德责任、社区参与和政治素养。以报告中构建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为蓝图的公民教育于2002年在英国学校中开始实施。2007年,针对多元社会带来的挑战,英国对公民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检视,并根据检视结果对公民教育进行改革,发布了《课程检视:多样性与公民身份》,在原有内容中增加了公民身份与多样性教育。改革后的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作为整合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借此来解决英国日益突出的种族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

三、中英公民教育课程设计

中国和英国公民课程均有固定的课程时间,尤其是在中国,公民教育与其他相关课程结合,被融入多学科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学。无论在小学还是大学,公民教育均占有重要地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配合,其具体实施遵循固定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学生必须参加并通过公民教育考试。因此也导致了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追求高分数。除了通过专门课程进行公民教育外,学校隐性课程、学校内各项活动和课外活动如升国旗、学生会、共青团、家长会等均对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起着补充作用。

2002年英国公民教育国家课程实施后,公民教育成为学校必须开展的课程,规定课程时间不得少于学校总课时的5%,但却又提出公民教育课程不能牺牲其他学科时间,这种矛盾为学校课程设计带来难题。另外,在具体实施中,英国要求学校采用“轻触”策略,给予公民课程极大程度的自由,即允许通过其他课程如历史、地理等渗透公民教育。[2]这种分散结构的跨学科教学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师生对公民教育重要地位的笃信,消解了公民教育成效。

四、中英公民教育教学策略

中英公民教育教学策略均受一定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比具有良好民主共和氛围的英国,中国缺少民主传统,导致公民教育教学面临极大挑战。中国公民教育教学多基于课堂,以向学生进行公民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公民实践的场合和机会。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教学改革。如北京引入以探讨为主导的公民学习方式,但由于学校和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而受挫,在面临一些争议性的和敏感问题如选举权、公民权利等时,教师多选择谨慎性的态度,甚至闭口不谈。对比来看,英国教师鼓励学生互动参与,通过探讨、合作项目、田野作业、参观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议题,在情境教育和参与教育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等等。

五、中英公民教育课程评价

评价学生在一门课程中所取得的学业成就有多种方式,可以安排标准化的考试进行考核,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及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进行评价。英国对公民课程采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既有总结性的标准化考试,把公民教育列入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也有形成性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日常行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参与等,为学生建立档案袋,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公民素养。

在我国,尽管公民教育受到学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校也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各项学校活动来进行公民教育,但公民教育只有作为考试内容计入学生学业成绩中才能够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而只用一张试卷对学生公民素养进行评价又显得过于简陋,其评价结果也受到质疑。

六、中英公民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多元文化挑战带来的公民身份认同问题

全球化在增强全世界之间联系、为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形成和身份认同也成为国家面临的难题。美国学者詹姆斯·班克斯(James Banks)指出:“多元文化社会面临着国家身份创建的问题,这种国家身份接纳和吸收其公民的多样性,并信奉一个整体的所有公民都坚守和共享的价值观、理想和目标。只有国家身份在一系列的民主价值如人权、正义、公平的统领下,文化、种族、语言和宗教的自由才能被确保,自由、正义与和平才能被体验。公民对于一致与多元的理解和行动并非来自于稀薄的空气,而是来自于他们的教育。”[3]英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和信仰并存的国家,复杂的社会构成也为统一身份认同带来了挑战。为了解决英国社会突出的种族多样性问题,英国政府在公民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7年英国课程改革中将身份与多样性教育作为公民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明确学校要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加强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来整合多元价值观、促进社会凝聚力。同样地,中国也是多民族国家,也面临着种族差异与多样性问题,全球化又进一步冲击着公民身份认同,如何建设和谐共存的多元社会文化一直是重要的议题。

(二)积极公民培养问题

积极公民是指公民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公民身份,认同所处的共同体,又能乐于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以批判的精神参与选举、决策等。积极公民身份的提出,是西方学者为了应对社会道德滑坡、青年政治冷漠、政治参与度低的问题而提出的,以促进青年参与政治议题和民主决策的热情。早在1997年,英国就将社会参与和政治素养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提高青年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当前我国在推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公民更多关注个人权利的维护,而忽视公民责任的履行。为此,如何确保公民教育的实效性,是两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

(三)部门政策协调统一问题

学校民主生活的构建,是学校内部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公民成长环境的过程,但同时民主氛围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形成又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力量等外部支持。在英国,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共同关注公民教育,如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课程评估局、资源与课程局、课程标准办公室等政府机构都对学校公民教育的推行进行研究、跟进和评估,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议,极大的促进了英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在中国也是如此,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等多个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了多份相关文件,多举措并进培养合格公民。但是,不同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文化和诉求方面可能存在分歧,如何确保各个部门和组织之间针对公民教育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协调一致,如何确保各个组织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朝向共同的愿景而努力,这是中英公民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McLaughlin,T.Citizenship,Diversityand Education: A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2(3).

[2]Andrews, R. and Mycock, A.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UK: Divergence within a multi-national state[J]. Citizenship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7(1).

[3]Banks, J.A,&et.al. Democracy and Diversity:Principles and Concepts for Educating Citizens in a Globalage[M].Seattle,Washington:University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004-03

收稿日期:2016 - 01 - 06

作者简介:宁莹莹(1989-),女,安徽亳州人,福建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实习研究员。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0:22:06
中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大中型企业R&D投入的比较研究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49:41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03:17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11:51:06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28:25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