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基于LIVING-LIBRARY服务的工程教育IC空间构建研究

2016-04-16 20: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真人隐性图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25)



大学图书馆基于LIVING-LIBRARY服务的工程教育IC空间构建研究

向文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成都610225)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开放存取运动和共享式学习的兴起,信息共享空间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IC空间与Living-Library服务的背景与特点,以及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LIVING-LIBRARY服务构建服务于工程教育的IC空间的设想。

IC空间;LIVING-LIBRARY;隐性知识;工程教育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据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的约占90%,而通过图书馆网站检索的只有10%左右。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借力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通过对不同载体与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工程教育特色的IC空间,为新工科教育助力,是大学图书馆当前刻不缓的任务。

一、大学图书馆IC空间与Living-Library服务

(一)IC空间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图书馆界就兴起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空间)。它综合了传统图书馆和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重新诠释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社会核心价值。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ald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将IC的定义界定为两种: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谢菲尔德大学将IC定义为一个整合的学习空间,应该包含空间、资源和服务3个基本要素,并且图书馆IC建设应该包括物理空间建设和虚拟空间建设两个层面。在IC空间中,知识的整合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编码化的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形式,存在于各类文献上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又称非正式知识,往往存在于独立的个体或特定的集体人群的头脑中,是高度个性化、情景化、难以表达和沟通,尚未编码化的知识。隐性知识根据自身特点可以分为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不可或不易表达的技能、专长、诀窍等,后者主要包括灵感、直觉、思维方式、预见性等[1]。大学图书馆通过IC空间建设,将高度个性化,难以形式化的隐性知识通过传播、分享等方式显性化,并与显性知识相融合,可为工程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空间。

(二)Living Library服务

“Living Library”国内翻译为“真人图书馆”,起源于欧洲丹麦。意指读者通过与人与人进行直接交谈或视频交流,来获得知识的服务模式。在此服务模式中,用户借阅的对象不是纸质资源或电子资源,而是一个或一群人,而这些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或专业技能。它提倡用户间思想的碰撞,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强调用户的深度参与及沟通和分享的重要性,与共享空间的理念不谋而合,拓展了读者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增加了读者获取知识和人生经验的直观性、舒适性。

(三)Living Library特点Living Library则属隐性知识的范畴,具有以下特点

1.载体“鲜活”性“Living Library”是将真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思维的特殊的文献资源,被读者借阅。

2.信息传递双向性。在真人图书馆中,真人图书与读者之间是一种双向的“阅读”交流。读者借阅真人图书的同时,真人图书也阅读着读者,这种双向“阅读”的方式,颠覆了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模式,将知识传播服务由单方、静态型变为双方、互动型,强化了知识的沟通与交流,使隐性知识在真人图书与读者互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分享,并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3.载体的唯一性。即便是同一主题的真人图书,每个载体都是唯一的,其社会阅历和经验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观点和思维方式也不同,他人无法复制;其传递的内容,对不同的读者,所交流的信息量大小与内容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4.形式多样性。真人图书馆组织活动既可以是“一对多”的集体“借阅”,也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体“借阅”。既可以是现场面对面交流,也可以是远程你问我答等等。既可以是访谈、咨询、研讨,也可以是学术讲座、授课。

“Living Library”通过对话、交流来挖掘、分享隐性知识,再对显性知识结构予以补充、重组,有助于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新的更丰富的隐性知识,从而达到更具个性的知识创新。因此,在工程教育中打造具有LIVING-LIBRARY服务的IC空间,将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传播与创新,满足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性人才的需要。

二、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工程教育

(一)工程教育的现状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科技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被列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将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截止2016年,中国工科本科在校生521万人,毕业生119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与世界各国比较,我国的工科在校生无论在绝对数还是比重都是第一位,工程教育规模堪称世界之最,我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但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远不能适应当前新发展的要求。

(二)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当代工程师,能够参与并最终领导构思、设计、实话和运行系统、产品、过程或项目。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是技术专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善于创新。这样的教育对于在日益依赖复杂且必须是可持续的技术系统的环境下达到高生产率、创业能力和卓越性能是至关重要的[3]。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大学图书馆打造工程教育IC空间,可为培养具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大学图书馆工程教育IC空间的构建

打造大学图书馆工程教育IC空间,应包括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及信息共享,学习互动等方面。

(一)实体空间组织

实体空间是开展Living Library服务的硬件支撑,包括开放获取区、互动交流区、多媒体创意区、研究室、实验室等,并配备的相应计算设施、无线网络、3D打印等设备,以利于读者开展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美国内华达大学图书馆第一个将3D打印设备引入信息共享空间,很快,共享空间添加3D打印设备变成了一种趋势。

(二)虚拟空间组织

1.信息分享平台的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微信、微博、博客、OPAC等虚拟网络平台,满足信息传递、分享交流的需要。

2.“真人图书”信息的采集。一是搜集校内外与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该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的相关信息,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二与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在人力资源信息上实行共建共主享,为读者学习与交流提供更丰富的真人图书资源。

“真人图书”信息数据整理。即是对“真人图书”信息进行计算机编目著录。与传统的文字型文献不同,Living Library中的“图书”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其信息具有自然人所特有的人身依附性和唯一性,需根据其特点制作相应检索词条,作为自然人的专属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特长、学术成就等等,都必须纳入词条中,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与选择。这是对“真人图书”信息的有效揭示手段。

3.“真人图书”信息发布。通过微信、微博、博客、OPAC等虚拟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并将相关信息与馆藏纸本与电子资源进行对接,以便读者查询与“借阅”。

4.高校IC空间“真人图书”知识分享与互动。在IC空间中,Living Library服务可分为多种:一是由图书馆员主导,根据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定期推出不同的学科专题,约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读者交流,主要形式为座谈,讲座,授课,小组讨论等,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二是读者以学习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指定主题和主讲人,由图书馆负责约请相关专家学者与读者在规定时间中开展“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及知识分享。约请的主题内容可由读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征集,达到一定人数即可提出申请;约请的专家学者或行业精英,既可是一人,也可是多人;既可是同行业同专业领域,也可是不同行业相关领域。通过Living Library提供的知识分享与互动,使学生在实体图书馆获得显性知识的同时,从Living Library中获得更多相关主题的隐性知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强大的信息保障;三是由作为“真人图书”的专家学者主导,利用IC空间的创意设备,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迁入新馆后,在信息共享空间中设立一个多媒体工作室,配有苹果图形工作站、音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播放设备等,可供读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多媒体编辑、制作与测试。“真人图书”与创意设备的结合,为工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IC空间中,所有的交流与知识分享,既可以是现场面对面交流,也可以是远程可视化的音频、视频交流;既可以是“一对一”的形式,也可以是“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形式。图书馆还可以音频、视频的方式为读者记录与保存分享交流的场景与成果,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与此同时,图书馆还适时推送交流专题相关的纸质与电子文献资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交流的内容。

[1]朱燕平.关于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07:8-17.

[2]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2:13-20.

[3]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8.

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划项目2013-2014。

猜你喜欢
真人隐性图书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图书推荐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班里有个图书角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