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鲁滨逊经济学模型浅析
陈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本文通过对鲁滨逊故事的抽象,构造简单的经济学模型,然后通过逐渐放宽限制条件,加大模型的复杂度,以逼近真实的经济学世界。文中把鲁滨逊的经历分成四个部分,分别通过四个模型来表达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对每个模型进行分析,探究每个模型对应下的经济学理论。
鲁滨逊;经济学模型
鲁滨逊刚被大风吹到岛上,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他动用了所有的生产要素,不休息不吃东西,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逃出荒岛。从经济学来理解,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点,即是利益最大化的点。一个人在只有一个目标的局限条件下,均衡点当然是鲁滨逊利益最大化的点,对于鲁滨逊迫切追求的收益就是逃出荒岛的自由。而任何经济行为也必然会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那鲁滨逊何以不计代价疯狂的投入?鲁滨逊疯狂的寻找木材和工具的成本怎么衡量?对于鲁滨逊来说,他造船的机会成本是零,从而边际成本也必然是零。
上述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加上抽象的分析很好的解释了鲁滨逊疯狂造船的行为,其实模型“一个人和一个目标”是很严苛的假设,这种情况通常存在很短时间,当鲁滨逊累需要休息时,他要在暂时休息与一直造船的两者中择一,局限条件开始发生变化,经济行为当然也就随着改变。这个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成本的理解,经济人考虑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和效益密切相关,如果放弃的投入不能带来其他收益,投入的机会成本是零。鲁滨逊除了造船,他还能干什么呢?
这个模型在整本书中有两个对应部分,相同的局限条件导致两个不同的均衡。第一部分三人为同一个目标“造船逃出荒岛”进行合作。第二个部分则是大卫凭借强壮身体的威慑得到食物的一半,食物的分配比列是2:1:1,弱小的鲁滨逊和杰克只能默许。合作和冲突,两个完全相反的均衡却出现在同一局限条件。
我们可以设想另外找一种可能,大卫凭借强壮的身体独占了食物,其他两个人由于害怕也只能默许,食物的分配比例变为1:0:0。这两种不同的分配比例哪种更具有经济效益?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经济学里的帕累托定律(帕累托:Pareto意大利经济学家),此定律是指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者经济行为的调整,在不损害其它任何人收益的前提下,能够增加某个人的收益,满足这个条件的资源分配均是“帕累托改进”。这个伟大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给衡量经济效率指出了明路,所有不满足这个条件的情况不是效率的增加。在价格机制的指引下,无论情况从哪个点开始,最终的均衡都会达到“帕累托最优“(无法再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在不损害其他任何人收益的前提下,增进某个人的收益”,而荒岛上不存在价格机制。
这个故事中分配食物的情况正好是实证经济学不能回答的问题:不符合帕累托改进。事情的真相是,野兔的数量有限,在三个人之间分配,无法不通过减少其他两个人的分配额去增加另外一个的分配额。无论是2:1:1到1:0:0还是其他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不能确定总收益的改变情况,也即无法确定是否增进了经济效率。
此时庇古(Pigou,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经济学有很多争论,以贫富差距为例,给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百万富翁应不应该救济挣扎在贫困线的穷人,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经济效率会变高吗?社会是否会因此更好?如果仔细分析,这同样是一个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场景,如果在富人看来,丧失财富是痛苦的,那可以得出很明确的答案:经济效率的提高不能确定,社会也不一定会变得更好。要解决这样的冲突,是构建道德和公平秩序,如富人只为自己利益着想,对弱势群体不闻不问的社会会达成最坏的均衡,穷人的普遍不满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这样对富人的财富也会存在潜在的威胁。
综述,斯密(Adam Smith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是能产生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的“看不见的手”并不能解决现实中所有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每个场景都适合帕累托改进的局限条件。当这个改进变得不可能时,实证经济学就失去了效力。每个人的自私自利在这个场景不仅没有让整个集体变得更好,反而常常是冲突的根源。
这个模型对应的是三个人在分配完食物之后,他们各自进行自己的劳作。对于他们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变得各不相同,每个人都要在休息和劳作之间进行选择,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生产力不同,对每件物品的评价不同,对劳作和休息赋予的价值也不会相同。
此时已形成一个简单的自给自足经济学世界,面对多种多样的目的与需求,在有限的禀赋条件下,市场主体必然需进行选择。既然有选择,就需考虑各种生产结果的转换,也就存在生产结果的转换比率。鲁滨逊根据自己对休息和劳作的评价不断调整休息和劳作的时间和强度,以期达到自己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休息和劳作的评价表(或者成为效用函数)存在他的脑海里,并且常常不断改变,但趋势仍然是劳作和休息的均衡。同理,大卫和杰克也是这样。每个人调整自己的经济决策,达到帕累托更优(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个模型要从三个人对单一食物的厌烦开始,他们用自己所生产的物品进行彼此交换,此模型已是真实的经济学世界,真实的经济学世界里,每个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目标,市场里存在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偏好不同,禀赋不同,对物品的评价不相同,这是交换得已存在的基础。这是个差异到处存在的世界。交换和分工使得整个社会的效率得到巨大的提高。每个交换主体得到的物品和服务不仅增加而且更加丰富。交换经济的发展,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个社会精英和天才们的创意,这是交换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交换发生的原因,每个人通过生产自己最拿手的产品然后互相交换使得双方都变得更好。李嘉图(David Ricardo,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定理更加完美的解释了这一事实,即使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仍然有人愿意和你交换。生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每个人通过生产自己相对有效率的产品,也会使得自己的情况变好,即使你和其他人相比生产任何物品都处于劣势,你可以生产你相对更不劣势的产品使自己变得更好。
经济商品在交换进行的过程中,每个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局限条件(收入、偏好、预期等)调整买卖的数量结合种类,以期达到自己的最优状态,并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一直处于下去。
本文用经济学理论解读鲁滨逊的遭遇,通过对事物简单的抽象,建立了四个经济学常见的模型,对每个模型进行分析,探究每个模型对应下的经济学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这本著名的小说,更有助于掌握经济学理论以及在生活中对经济学的应用。
[1](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陈瑞琳.劳动时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01:186-206.
[3]吴遵杰,陈勇.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01:72-97.
陈凯(1988-),男,汉族,河南商丘市人,研究生,政治经济学硕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房产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