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吴士文精神

2016-04-16 17:41张德明辽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辽宁丹东8000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000
关键词:修辞

董 仁, 张德明(.辽东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辽宁 丹东 8000;.渤海大学 中文系,辽宁 锦州 000)



谈吴士文精神

董 仁1, 张德明2
(1.辽东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2.渤海大学 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构建吴士文精神的实绩,归纳出吴士文精神的内涵:竭忠尽智的爱国情怀、勤奋创新的敬业态度、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与人为善的思想品行,并究其成因;指出吴士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及弘扬吴士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修辞; 吴士文;吴士文精神

“我与他学术交往达17年,并结成挚友。交往中,他的一股坚持不懈的特有精神每每感染着我。是否可以把这种精神称之‘吴士文精神’?而不断追求创新,就是‘吴士文精神’的灵魂!”[1]1这是我国著名修辞学史专家,复旦大学博导宗廷虎教授写在《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学术年谱》序言里的一段话。近日,现任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当代修辞学》执行编委,复旦大学陈光磊教授为纪念吴士文先生诞辰90周年题词写到:“吴士文先生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贡献已经光荣地载入学术史册,必将垂之永远!吴士文的文化学术精神,也将永远鼓舞后来者为中国修辞学建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通、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相容的学术形态而奋进。”[2]以上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吴士文精神”,并加以赞扬。在即将迎来吴士文先生诞辰90华诞,迎来中国修辞学会学会召开“纪念中国修辞学会成立35周年2015年学术年会”的这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分外缅怀吴士文先生——这位创建中国修辞学会的功臣,追思他的功绩,景仰他的精神。忆往昔,在他的精神引领下,我们跟随他参加了1980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修辞学会成立大会,成为首批会员。参加如此盛会,使我们有幸拜会了修辞学界多位专家学者,聆听了他们精彩的学术报告,大开了眼界,大长了学问,了解了学术前沿,深悟了修辞真谛;在他的精神引领下,我们又随同他参加了东北修辞学会和辽宁省语言学会,矢志修辞,专心探究,成为骨干;在他的精神引领下,我们效同他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尚有建树。他是我们的导师、良师、恩师。纵观吴士文先生的教育、科研和从政的生涯,“吴士文精神”确实大放异彩。它是我们可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它是我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一、竭忠尽智的爱国情怀

1992年,吴士文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载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有成就的名人录》《世界名人传记词典》,被授予“1992-1993年度世界名人”称号,并获“20世纪成就奖”。1993年美国国际传记研究所将“吴士文”收人《世界500名有影响的名人》一书。1993年7月吴士文先生应上述两个国际传记机构之邀赴美国波士顿出席了“20次世界名人大会”。吴先生因其德艺双馨,业绩卓著,被世人公认,受到国际的褒奖,为国家争得了光彩!

他身为省、市民进的的领导,民主人士,党外专家,还先后任丹东市人大副主任和政协副主席。他服从党组织安排,始终与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勤政务实,苦钻科研,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说:“以我的身体实在不堪此重任,只是由于感恩图报才不得不接受党和同志们的重托。”[1]11投笔从政,两情依依。

从其政——分管教育,他为凤城县蓝旗中学重建校舍,多次视察,督促实施,找县长,跑财政,挖资金,要地皮,新校舍建成,师生终得安居。事后他感慨万千地说:“清末的武训,尚能乞讨、买地举办‘义学’,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委员,要做当代的武训,为教育事业的振兴奔走呼号。”[1]11分管卫生,他为遏止全市结核病发病率上升,搞调查研究,走县区,下乡镇,去医院,访专家,写调查报告,集思广益,字斟句酌,几易其稿,委员们评价:“吴老简直是在写一篇学术论文。”

难投笔——搞学术研讨,他一边主编300多人参加的《中学语文多角度解析》,一边在学报上开辟专栏并担任主审,讨论“修辞与语法相结合”问题和“辞规”建树的理论;拉广告赞助,当时我国修辞学专业唯一杂志《修辞学习》经费拮据,难以维持,他义不容辞地为其解难,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找市长,求厂长,甚至请出省教委副主任……帮助拉广告,费尽心机,求得赞助,千方百计地解决了《修辞学习》的燃眉之急。2008年5月董仁去复旦大学拜会宗廷虎和陈光磊时,二位先生还念念不忘此事,感恩于吴先生,盛赞斯人之美德。

在繁忙的政务和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之下,终使他癌症复发,于1996年7月与世长辞。正是:“作诤友作公仆一腔热忱两肩道义忠心无贰志;为学长为人师四卷专著千株桃李才名成一流。”[3]

丹东市民进市委秘书长撰文写到的:“在吴教授的书房里,挂着一张因年代久远而发黄的黎锦熙先生绘制的《国语四千年变化潮流图》。这幅1926年出版的图恰好与吴教授同龄。在它上面清楚描绘着从仓颉造字至今的中华文化发展源流。看着这张图,再看看主人这汗牛充栋的书房和写字台上那一叠叠手稿,我明白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辉煌灿烂地向前延续发展,不正是因为有千百万个像吴士文教授这样不惜生命为代价,去不懈追求,勇敢探索的聪明智慧的炎黄子孙吗?”[1]117

二、勤奋创新的敬业态度

他自觉地做陈望道先生的私淑弟子,奉《修辞学发凡》为“千古不朽的巨著”,锲而不舍,精心研读,心领神会,学以致用。当初,吴先生为满足学生学习修辞的渴望,借书、抄书,抱病抄完了21万字的《修辞学发凡》,把修辞知识系统地教给了学生。勤学苦研,诲人不倦,课内的成效,体现了课外的功夫,教学的艺术,展现出人格的魅力。他讲课提纲挈领,生动形象,条分缕析,解疑释惑,其知识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了学员,感染了学生。有的说吴老师“讲完课学员们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这真是终生难忘的事”;有的说“听吴老师的一堂课是终身的幸福”;有个函授学员竟从沈阳追随到了本溪,(宁可自己拿差旅费)听他的二次面授。被下放农村当中学教师时,他在每天上下班往返30华里的乡路上,一边观察许多植物的生长序列,一边思考修辞现象和教学问题,从而领悟并获得了创新的灵感和教学的技艺。他的学生回忆说:吴老师“课讲得抓人啊,俺班54个学生,(上课时)没有一个溜号的,静得真是往地下掉根针都能听见”[1]264。在丹东师专上课“吴老师从未迟到过,更无论缺席了。每到他的课时,他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坐在学生中间,有时问我们问题,有时也回答我们的请教,有时还向我们讲一些趣事”[4]。患癌症到北京动手术上火车前,他一如既往从容镇定地给学生上完语法课才离去,后来学生得知此情况,万分感动。他施大爱于学生,把满足学生们学习上的需求视为教师的天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心备课,认真讲授,倾情尽力,止于至善,这是何等认真的担当态度!

还有个学生回忆说,有一天搭上公交车后,我远处看见吴老师也在车上,正翻着一大本子(好像是)书稿,在很专注地看着。从学校(郊区)到市内,车颠簸得厉害,他就那么看了一路。吴士文说:“要长一双修辞的眼睛,一对修辞的耳朵,一个修辞的头脑:对说写的话语,一着眼,一入耳,无须较多的思索时间就能发现修辞中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修辞现象。”[5]221他为寻求“辞格”的科学定义,博览群书,穷尽各家之说,纵横比较,取其合理内核,终脱颖而出,创得“聚合”之概念,赢得业内大家的认同和赞许。几十年如一日,处处留心,善于积累,刻苦而执着,厚积而薄发,这是何等勤奋的治学态度!

吴先生的一生,从某个角度上说,是命途多舛,运交华盖。然而,他的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是在逆境中获取的。50年代,身患当时认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他以韧忍坚强,豁达乐观的精神征服了绝症,兑现了给学生讲修辞的承诺,并开启了他教研修辞的生涯。文化大革命,他顶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蹲在“牛棚”里用写“交代材料”的纸张,草拟着《修辞知识》的编写提纲。被下放的艰苦岁月,他在农村的茅屋里,土炕上,油灯下梳理着《修辞讲话》的初稿。身患癌症,他在与病魔苦斗的病榻上,依然斟酌着《修辞格论析》文稿里的词句。为理想,为事业,他身处逆境,痴心不改,披肝沥胆,殚精竭力,这是何等可敬的奉献态度!

学者们赞赏,他“既有东北虎的胆识和闯劲,也有江南才子的严谨和缜密”。他一生致力于修辞格增建,修辞格体系模式化的探讨,拓展了修辞格研究的新境域;致力于修辞和语法相结合的研究,开创了全面深入认识修辞语法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局面;致力于辞规、辞风的探究,提升了消极修辞研究的新高度。“一生不断追求创新,就是‘吴士文精神’的灵魂!”专家称贊“八十年代修辞格的研究吴士文教授是第一人”;他的《修辞格论析》是“专著中对修辞方式进行从古到今论述的第一本”“独树一帜的论述,不但丰富了汉语辞格学的宝库,也推动了修辞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从修辞格尚未成“学”的先秦时期到成“学”后的80年代,他对其中各个阶段的史料、学者专家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分析比较,从中得到启示。在“新事业的始基”上,他勤于实践,勇于攀登,悟出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攀上了修辞学研究的颠峰,并得出了富有哲理的论断:“在前人研究的终点起飞。这样,总要比从自己的起点起飞要飞得快,飞得高,飞得远。”[5]7他一向珍视前人的修辞成果,谙于修辞学研究的历史,不倦求索,求真务实,锐意创新,这是何等不畏劳苦的创新态度!

三、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是君子必备的品德。吴士文一生自觉不自觉地恪守这一准则,作人为师,著书立说。为师之初,他在新民师范任语文课,一天,有个学生问他:“您为什么不教我们修辞呢?”当时还不知修辞为何物的他,为满足学生的要求,竟然答应了教。但是,教材却成了问题,修辞的书,图书馆没有,书店也没有。可已经承诺,不能失信。后来打听到某老师有本《修辞学发凡》,就找到那位老师,但那位老师爱书如命不肯借。不久那位老师却知道了原委,竟送书上门。于是就有了上述抄书、教书的事情。此举赢得了学生们的敬仰和信赖,毕业会餐上,学生们不怕他肺结核病的传染竟抢着分吃了他碗里的米饭。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人们的异地联络主要靠书信。吴先生在书信来往中,大都是来信必复。有个学生说:“(毕业后)我每有修辞学上的问题,就给吴老师写信请教。吴老师总是及时回信解答。”[6]据统计,他与全国各地数百名语言修辞工作者建立通信往来,高峰期他一年要写上千封信。在编辑《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学术年谱》时,宗廷虎先生一个人提供吴先生给他的书信就有110多封。宗廷虎先生说:筹建中国修辞学会“吴士文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组织者。如发起筹备成立学会期间,仅1980 年3月至5月,他就给胡裕树先生和我写了4封信。推而论之,他要给全国那么多学者写多少封信?对方表态后,他还要复函,这得花多少时间?中国修辞学会创建人之一的王希杰曾说:‘在中国修辞学会的发起过程中他(吴士文)是最辛苦也是出力最大的人中间的一个’……”[1]2

守时守信是美德,说到做到真君子。也是在新民师范工作时,他染上了肺结核病,那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打气胸”,3天1次,为方便就在河对岸的丹麦诊所医治,时间约定在下午3点。有一次大雨滂沱,河水暴涨,桥被淹没,眼看就医的钟点快到了,同事们都劝他改日再去,他却说:“那哪行,这是大夫订下来给我的看病时间,不接待别的患者,我怎么能爽约呢?”说完,便顶着倾盆大雨走出校门,纵身跃进滔滔河水中,艰难地游向对岸。当他满身泥水地走进诊所时,丹麦医生震惊了,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好样的,吴!将来,你会不同凡响的……”

四、与人为善的思想品行

吴士文对陈望道等史上先贤顶礼膜拜,视为楷模,对张志公等学界大师尊崇备至,仰慕追随,对宗廷虎等业内名家怜如兄弟,惺惺相惜。在学术交往的活动中,他表现出礼贤下士的高风亮节,也表现出奖掖后学的友善亲和。有人统计吴士文给人写的书序和评论就有38篇之多,尽管是为他人做嫁衣,也心甘情愿。他在《古文辞格例解》的序言里写到:“周翔圣同志写了一本《古文辞格例解》,请我提意见,要我写个《序》, 我同他虽无一面之缘,且又忙病交加,但我慨然应允……”[7]1986年,当时还很稚嫩的张万有老师,参加在丹东召开的辽宁省语言学会第三届年会,会间的一个晚上吴先生邀请他到家里作客,彼此畅谈了近一个通宵,吴先生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静下心来钻研“辞规”,下苦功,一定会在修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吴先生的鼓励下,张万有刻苦钻研,努力登攀,在修辞学探索方面作出一定贡献,成为一名教授,先后出版《文学语言审美问题》《汉语修辞学新编》等论著,发表《语法修辞结合浅见》《比喻的要素及其他》等论文。面对电视台的采访,他由衷地说:“在我的人生的道路上、学业的进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吴士文老师。无论是作文还是做人,吴老师都是我的榜样!”1993年,吴先生积极推荐锦州师范学院张德明副教授所著的《语言风格学》入选“陈望道修辞学奖”,他作为专家亲自写信详细具体地介绍,列出该书“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宣告了一门新学科的诞生……确实率先在中国大陆高扬起语言风格的大旗”的五大亮点,终使该书获得殊荣。对专家学者如此厚爱,对学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热血。他为师尽责,关爱学生,无微不至。课上讲学授业,循循善诱,课下认真批改,耐心辅导。为人师表,一世楷模,重视言教,也重身教。学生赵敏回忆说:一次学校大扫除,我们几个女生负责打扫中文系走廊。拖地、擦玻璃,大家都抢着干,可谁也不肯去清洗多日未倒的痰盂。于是大家同意对对联儿,输者去倒,但输者赖账,无奈大家又玩起了“石头剪子布”花样。在旁边办公室里打扫卫生的吴老师听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一会儿,他十分慈祥微笑着走出来,什么也没说,端起脏兮兮的痰盂,走向卫生间……顿时,我们一个个都羞得胀红了脸,低下了头。她还说:我毕业以后,分配工作被“后门儿”顶了下来。吴老师知道后义愤填膺,亲自找有关部门,寻求解决我的就业问题。吴老师还非常关心我的婚事,帮助我这个少数民族“大龄剩女”找到了可心的对象。学生在校关心,离校挂牵,可谓关爱备至。省特级教师,吴先生的学生唐振海在文章里写到: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下中学教书,不久,就接到吴老师寄来的一套书——《中学语文多角度解析》,上面还有他的签名。当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吴老师不可能只给我一个,但要全班都寄,所有的学生都寄,都签名,要花费多少时间啊!有一年我上县级公开课,讲的是《木兰诗》。我以修辞为主线来讲这节课,招致非议。我写信向老师抱屈,吴老师很快回了信,末了说:‘这么讲,很有创意。你肯动脑,很好……愿你不断地以教书育人的成绩鼓舞我’我把这句话的后半句,多次写给我同样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6]吴先生平易近人,友善可亲,学界老专家濮侃、柴春华等称他为“老大哥”,他下乡插队的乡亲叫他“老吴头儿”,并且称赞他是“天底下少有的好人!”乡亲们不会忘记当年“老吴头儿”关心民生,善待民众,扶贫济困的一桩桩好事——老人王金生情真意切地说:那时,“俺小队穷,总共35户人家,到了闹春荒的时候,怎么也有20多家揭不开锅啊。自从老吴头儿下乡来到俺小队,他就把自己家折腾得一贫如洗呀。为什么?都帮了俺这些穷乡亲了。东家10元,西家5元,穷苦人家都多次得到他家的关照,有一回,他家邻居的孩子得了个急病,肚子疼得在炕上直打滚,吴老师看家里实在没有钱了,就立马把身上一套八成新的衣服脱下来,又把老伴儿手上的镯子撸下来,交给邻居说,快去换钱给孩子治病去吧。……他每个月雷打不动交给生产队20元钱,当办公经费。他说,生产队家大业大,没有钱不行,我工资高,每个月开104呢。那真是一言驷马难追,到日子就准送来。这事可是坚持了好几年呢”[1]267。

宗廷虎先生感慨万分地赞曰:士文兄“用生命之火点燃中国修辞学的繁荣!”[1]233丹东市委领导题词评价:“赤心报国家,善心待同志,苦心做学问。”(1)辽东学院郭永新院长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辽东学院在科研上有吴先生这样有影响力的比较罕见。他没上过大学,是自学成才,曾经到复旦大学讲过学,很了不起!我们有责任大力宣传。好在学校办学历史中,对在学术上有巨大及有特别影响的人物和事迹应重点宣传。宣传这些人的学术精神,要多宣传吴先生的典型事迹,以此影响激励全校师生……基于这一点,我们就要树立起吴士文这面旗帜,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灵魂。”[2]

吴士文精神就是吴士文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学、科研、政务工作的实践中炼就的纯洁情操与优秀品质,其内涵:竭忠尽智的爱国情怀、勤奋创新的敬业态度、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与人为善的思想品行。吴士文精神的成因,主要是他严于修身,好学向善,坚持不懈,忠实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了我国古代贤人志士和现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兴邦爱国、崇德行善、探寻真理,追求先进,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意蕴。其中首推之人是《共产党宣言》的译者、中国现代修学的鼻祖陈望道先生。他循望道之道——“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陈望道语),承望道之精神——“敢于第一,善于创第一”(陈光磊语)。1982年在中国修辞学会、复旦大学主办的“纪念《修辞学发凡》出版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吴先生发言指出:“我们今天纪念《发凡》,也就是要学习陈望道先生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研究修辞……也就是要学习陈望道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便在前人研究的终点起飞。”[5]6-7吴士文精神之树植根于中华文化之沃土,又吸收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源头活水,承受了党的三中全会的阳光甘露,沐浴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细雨和风而成长繁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志士仁人、英雄模范、大众百姓的仁心美德,良言善举凝聚而成的。吴士文的典型事迹构筑吴士文精神,吴士文精神内涵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就是吴士文的故事,就是我们中国修辞学会的故事,我们要常讲这个故事,我们要讲好这个故事。

吴士文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因此吴士文精神是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斯人可敬,其事可学。吴士文的业绩卓著,为专家公认,世人仰慕,后学追随,因此吴士文精神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饱含正能量,日久而弥新。吴士文成名于丹东师专,其精神植根在校园,开花在杏坛,结果在学界,因此吴士文精神是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墙里开花,墙外更加芬芳!

只要积极广泛地宣传吴士文,让同仁们都认知吴士文,认同吴士文,吴士文精神就会对新老会员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强有力的引领作用。一门学科的繁荣,一代人的成长,杰出大师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引领作用、示范教育作用。我们要高扬吴士文这面旗帜,以吴士文为榜样,努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励精图治、勇于担当,不断增强中国修辞学会的凝聚力,再展学会的雄风,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2015年3月14日 07:21:44

注释:

(1)曲德来.人生的价值再创造[M].丹东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题词2.1995.

参考文献:

[1]杨荣祥.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学术年谱[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11.

[2]钟声.先生创业留经典 后学承业著新篇[N].丹东日报,2014-08-14.

[3]王振纲.秋水长天北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11.

[4]董仁.文心师魂[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20.

[5]吴士文.修辞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唐振海.我的修辞学老师[N].丹东日报,2014-12-19.

[7]周翔圣.古文辞格例解[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1.

□语言学研究

作者简介:董仁(1941- )男,辽宁省丹东市人,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吴士文及其修辞学。

收稿日期:2015-12-12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1.008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1-0043-05

猜你喜欢
修辞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修辞与“高师教师口语”的研究报告
浅析在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