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传统专业改造的依据及课程改革的原则

2016-04-16 16:20周多道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专业

周多道



高职传统专业改造的依据及课程改革的原则

周多道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传统专业改造有章可循,主要依据为国家新近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学校特色办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动能特点及国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而传统专业的改造必须依托课程改革进行,课程改革应遵循课程目标的前瞻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与课程考评的过程性原则进行。

传统专业;依据;课程改革;原则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遇到了传统专业建设的瓶颈,专业生源减少、教师对专业科技前沿跟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尽管社会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不减,但专业发展颓势明显。面对办之乏力、停之不忍的局面,对此类专业进行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则成为当务之急。

一、传统专业改造的依据

(一)国家新近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国家都会针对一定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适时提出与时俱进的政策或意见,以统领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或意见。近两年,国家层面就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各省市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也会就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出台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或意见指导高职院校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

依据新近政策改造专业,首先,应认真研读相关文件,把握文件的精神实质,找准指导专业建设的关键条款。其次,要对政策内涵进行分析和挖掘,使专业改造的思路更加开阔,层次更加深入。再次,要做好宣传,动员专业建设和改造的参与者理解并消化政策,切实把新近政策作为专业改造的首要依据。

(二)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当今,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仅靠人数支撑而是凭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保障,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进步和运用需要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又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只有拥有了掌握现代设备的操作技能、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善于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能够持续学习并认同终身学习的人才,企业才具备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在市场上稳立潮头的竞争力。

改造传统专业,一是要对社会用人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和论证,形成有数据支撑具备说服力的调研报告,避免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凭主观臆测。二是要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设计合理素质结构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路径。三是改造和实施依托企业全程、全面并深入参与的实施方案。

(三)学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应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离不开专业建设,因此专业的改造升级必须高起点、高标准。传统专业在开设初期往往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取得过较好成效,但因为后来未及时更新观念、专业发展方向未有效把握及专业和课程改革工作未及时实施,致使开设的课程不能对接企业需求,专业基本条件建设远远滞后于产业的改造升级,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被社会和家长认可而显得萎靡不振。

高起点高标准改造传统专业的前提是重建信心、更新观念和充分结合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开设初期的优势、毕业生社会需求的持续稳定是传统专业改造的重要基础,也是重建专业建设团队信心的动力之一;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建设专业,并设法激发专业团队创新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此促使观念更新,跟进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新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推出专业改革新举措;国家正大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应直接植入传统专业,使改造后的传统专业顺应新形势下行业发展的趋势。

(四)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动能特点

一般来说,传统专业的课程是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教学仍过多沿用理论课堂教学的方式。这对于中小学阶段学习就备受压抑的高职学生来说,难以重燃绝大部分同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不良的学习习惯抑制了相当多学生的课程学习,不擅阅读、不愿动笔甚至不愿投入自主学习的时间。可是,通过调查和交流发现,自控力弱但渴求理解和帮助、对理论教学不感兴趣但热衷于技能操作、以往受压抑但期待通过多种活动被认可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为专业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针对学生信心缺乏和自控力弱,又期待被他人认可、多元化发展需求强烈及潜能易被激发的学习心理和动能特点,专业改造中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课程比重,教学方法设计尽可能多地避开学生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负面影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或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唱主角,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原则。

(五)国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经过职业教育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专业课程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其两个重要特征的群集式模块课程模式和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模式的运用尤以部分建立了校企一体办学体系的高职院校为典型。

国外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MES模式,这种模式遵循的是“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实用主义观念,即干什么学什么;二是加拿大社区学校开发的CBE模式,此模式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训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以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的;三是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此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的教育机制,学习者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校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和知识;四是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职业群集课程模式,此模式旨在使学生获得比较广泛而基本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就业弹性和转业能力,以便能在一个职业群相关职业中较顺利地择业。

不论国内外何种模式,都是将实践教学作为核心,以提升就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专业改造中,应深入研究和分析各种模式存在的内部规律,综合多种模式的优势,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借鉴成功的模式或创新新模式,制定一整套操作性强、可循序向纵深推进的课程改革方案。

二、课程改革的原则

一般来说,改造传统专业通常比新开专业的建设难度更大,传统专业改造主要依托课程改革。专业改造中课程改革应遵循四个原则。

(一)课程目标的前瞻性原则。

课程目标应定位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换一种说法就是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且有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劳动者。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与企业的充分融合是课程建设高质量推进的基础,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一体的课程模式是被证明了的最为有效的校企融合模式。

校企一体模式对办学主体来说,无论是学校为主办专业还是企业为主办专业,均可实现育人与创收并举,不仅减少了单纯办学中设备和人员的资金投入,减轻政府或单纯办学的负担,而且决策和计划、教学和生产组织、反馈与控制等管理工作都是在一体化的领导体系下运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来说,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投入学习,学习期间均要参与到公司的实际运营当中,一边实习锻炼,一边体验管理,实现了半工半读。如此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前通常就已能独立地开展企业的业务,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读期间已经完成了一名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会更受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校企一体的课程模式,解决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诸多问题,如学校管理主体和企业管理主体深度合作难以达成、合作事项的操作流程繁琐、人员互派与交流浮于表面,以及各自从利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等等。当然,实现校企一体课程模式的改革,需要改革者转变观念,对能够同时承担教学和生产工作的教师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允许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教师开办企业,这些方面都要依赖办学政策的调整。

建设校企一体的课程模式,是维持课程目标较高定位的基础,是确保专业改造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原则

课程内容并不是大量课程简单的堆积,而是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来实现的。从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来看,开放的课程内容又具有包容性、实践性特点。包容性是指课程范畴不仅包括第一课堂应实施的内容,也包括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内容,实践性突出强调课程改革一定要将各类课程的实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并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得以体现。

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拥有高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高职院校应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这一任务,因此,完善多元互补的课程结构就成为了专业改造的关键工作。

传统专业往往仅关注第一课堂的教学。当前,传统专业的课程结构普遍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也有的学校对其部分专业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素质课模块或将素质课列为公共课,这是远远不够的。传统专业要大胆改造其课程结构,如可以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为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拓展等模块,授课不仅可通过第一课堂进行,也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为确保专业改造方向的正确性,还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实时对课程进行动态调整,做好与企业用人的对接,并通过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予以实施。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将为学生今后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强劲动力,是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各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改造必须把这两方面内容列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予以有效实施。

(三)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原则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主要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素质提升渠道的多元性来体现。

一是推陈出新,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展现专业魅力和课程教学活力的前提条件。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和练习法等,也不仅仅是示范教学、要素作业、模拟教学和综合设计等方法的简单创新,而是紧紧围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允许诸如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这些方法应当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手脑并用”、培养技能与育人相结合的“既授业,又传道”及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既培养人又出产品的显著特点。

二是在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条件下,鼓励并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学生信心不足、家长期待不高及教师教的困难是高职管理面对的不利事实,但好奇心强、期待被认可、兴趣倾向呈多元性特点、信心易被重塑及潜能易被激发等,则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影响得天独厚的优势。鉴于此,设置与管理好创新创业、社团和学生组织等多种育人平台,让学生借助这些平台拓展职业素质,则为学生多渠道提升创设了空间。

为保障学生各渠道提升的效果,应通过学分制改革,协调处理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与其他各渠道锻炼的冲突,把学生素质提升有关活动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与专业课程进行同步管理。

在坚持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原则时,必须以德为先,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及优良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毕业生。

(四)课程考评的过程性原则

传统的课程考评通过一张试卷定成绩,这种方式是在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当前很多学校和专业实施了“基于活动或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技能课,应注重其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成果的完成质量的考评,把学生动手、动脑等情况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把成果的完成质量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除专业技能课外,其他诸如创新创业、社团和学生组织等活动的参与及实践,都是多元化课程的组成部分,评价工作应根据职责分工,由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对课程不同环节的管理、评价与考核,明确简洁、高效的课程考评流程,通过考评,引导和控制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参与到不同的课程活动当中。

在课程的考评中,教师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对课程实施期间学生学习及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评价,是教师作为主体应承担的任务;在对教学或指导质量以及履行作为一名教师应承担的育人工作的评价中,教师是客体。

因此,专业改造过程中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改革的初衷,融入改革方案制定过程和改革后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之中,真正为人才培养尽自身之力。

[1]周国烛,王文博,韩志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叶立群,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15-12-04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研究”(2015zdjy178)。

周多道(1969-),男,安徽来安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G719.21

A

1672-4437(2016)01-0046-04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