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语境构建

2016-04-16 15:10杨建锋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杨建锋

(福建工程学院 国脉信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14)



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语境构建

杨建锋

(福建工程学院 国脉信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14)

摘要: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学生党员的群体特征变化,从信仰追求、文化传承、心理结构和现实需求出发,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架构的理想信念维度,形成以学习、讨论、对话和阐述为主体的教育话语方式,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景语境、认知语境、生活语境和网络语境,从而提升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 教育话语; 语境构建

理想信念是通过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活动方式和行为选择,进而表征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宗旨使命,对于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具有关键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深刻论述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当前,急剧的社会转型变化,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互动,多元的社会思潮交织,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塑造产生了明显冲击。一些学生的入党动机不够纯正,加之相应教育的缺失和低效,在他们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不当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倚重个人的荣誉和所得,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莫名的冷淡,对理论学习、公共话题缺乏该有的热情和兴趣。[2]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部分,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担当。

理想信念的培育,必须关注教育话语的实践形式,更应构建适合学生党员认知特点的教育语境。语境(context) 是一项极为综合而复杂的语言概念和现象,制约着人们对话语意义和话语表达方式的选择。对话语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3]通过基于价值认同的教育话语内容设计,建构理想信念的教育语境,可以引导学生党员以主体的自觉介入理想信念的宏大叙事,以个性的体验产生情理合一的共鸣,进而在多元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

一、理论建构:基于价值认同的内容设计

无论是个人的理想还是社会、国家的理想,都是建立在其主体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领悟基础上的,理想体现了国家与个人的价值导向,同时引领着国家和个人朝着其既定的目标与方向去努力。[4]高校党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党员作为接受者的主体体验,突出鲜明的价值主线,设定明晰的支撑维度,建构适于学生党员价值认同的理想信念内容框架。

(一)突出理想信念的价值主线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定为理想信念的基础支撑框架,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想信念的“定位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5]学生党员群体作为广大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想信念的最鲜明、最突出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理想信念的根本方向,牢牢把住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价值根基。

(二)架构理想信念的支撑维度

1.从党员标准维度,在信仰追求上坚定身份认同

中国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具有清晰的指向和明确的内涵。简而言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产党员的时代追求,也是共产党员经受各种艰难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的坚定,是学生党员的第一位标准。学生党员的身份特征,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展信仰教育,旗帜鲜明地亮出理想追求,在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中逐步形成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基因”。

2.从传统文化维度,在历史传承上坚定价值认同

理想信念一旦放入历史坐标中进行培育,会产生更加深远的认知力量。中华民族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基因对于个人的修养提升、品格历练和气质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想信念教育,绝不可抛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高校党组织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立身修养,用中国梦凝聚共同理想,打通学生党员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维通道,形成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社会担当的中华文化认同,并激发学生党员人生出彩的热望,释放创造奉献的潜能。

3.从道德建设维度,在心理结构上坚定伦理认同

道德是人的行为的基础范式,也是涵养个人品质的肥沃土壤。基础的道德标准是作为“人”的基本要求,可以为大学生直面价值冲突提供明晰的伦理判断依据,逐步培育与社会道德规范相适应的个体价值观念。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锋力量,理应坚持更高的道德标准,坚守更加纯粹的道德情操,培育更加健康的生活情趣,用深厚的道德力量涵养青年学生的思想朝气、学习锐气和生活正气,以己之德感召他人,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

4.从个人成才维度,在现实需求上坚定发展认同

思想教育一旦屏蔽了“人”的需求的复杂性,忽略了“人”的追求的丰富性,那极易沦为苍白的说教。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肯定学生党员合理的个人发展需求和愿望,建立适当的实现通道,以促进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内在动力的自我生长。理想信念既要充分考虑人的社会性特征,也要肯定基于个体发展的欲求驱动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个体的自律行为特征,才能双管齐下地稳固和促进理想信念的“保值”和“保鲜”。

二、话语建构:基于教育实效的方式改进

(一)学习:凸显成长的愉悦

现有的学生党员学习教育模式,是基于党支部职能、突出教育者主体的框架建构的。在这种主体关系模式中,支部教育的主体性得以强化,党员学习的自主性受到明显抑制。但是,若从学生党员自觉接受的角度来建构新的教育范式,须将党员学习教育重心朝被教育者倾斜,重建新的教育方法原则,还原学习教育的本真核心功能。

从本质上说,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受教育主体从思想上逐步接受、逐渐巩固、逐级实现的过程。在现实中,不少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党的历史、形势政策认知不多,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导致认知偏差,进而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简而言之,在理想信念教育中,重点是强调学生党员的学习主体性问题。促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运用认知模式,遵循课程教育规律,突破单线传达的浅层学习模式,解决学生党员存在的学习热情问题。教育者可以开设党建专题选修课,精心选题,精编教材,运用有效的教育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促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理性认识和知识扩展的愉悦体验,进而反思和指导自身的行为。

(二)讨论:坚持辩证的思维

讨论是一个逐步实现辩证思维由知识到思想的复杂进化过程,是理想信念教育逻辑结构的根基所在。讨论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党员辩证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党员对政治问题的判断选择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育者应肯定学生党员在认知中的进步和价值,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政治鉴别方法和判断能力。

在心理结构和网络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学生党员心怀激情,但难免看法片面或偏激。当下,关于理想信念的讨论认识,聚焦在对西方政治价值和政治模式的看待引导上。这种引导和教育不可能通过强压式的灌输来实现,必须不断提供给他们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原则和观点,让学生党员在讨论和碰撞中进行校对。讨论中,要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到西方的政治模式不可能破解任何社会问题,也不可能适用任何社会制度。就我国社会现状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呈现和现实必然,因此,通过讨论务必使学生党员产生辩证的批判认知,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对话:保持平视的姿态

在资讯渠道多元的当下,学生党员思想空前活跃,这是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常态。党组织与党员个体的对话,重点在于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学生党员的情感和尊严,营造自由言说的交流空间,在交往中形成精神沟通、意识认同,彼此思想得到丰富、深化或者修正,达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识”和“共识”。

教育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对话,就共同面对的话题或困惑,贡献各自不同的知识积累,提供逻辑思路,以二者之间的理论区分程度来寻求新的发现,进而产生思想交锋的愉悦。这种对话氛围的营造,来源于平等产生的讨论冲动,因势利导,才有深度和碰撞。在与个体对话时,作为一种“交往”的形式,师生应维持基本“视界”的平等,努力展现二者视角的平视姿态,发挥对话的教育特性,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对话的平视姿态,并不是某种必然的存在,而是由讨论双方主体在平等互动基础上的自然呈现,重点在于教育者本身的得当把握。

(四)阐述:运用话语的转化

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就是要直面学生党员的理论困惑,以符合学生党员的话语模式,在内容层面进行创造性转化,进行有针对性的阐释。精确有效地阐述理想信念的内在价值,在于摈弃空洞无物的口号和宏大的叙述,将触角延伸到学生的心灵空间,采用学习、体验和实践等方式进行,将比较抽象的理论认知和情、意二者相融合统一,引发心灵呼应,完成内在的需求和习惯,建构起正确的信念。这种阐述,需要兼具理论的综合性、形象的可感性和语言的可读性特点。阐述完成的通道,不仅要有学生党员的学习认知,也要通过亲切的情感共鸣和现实的生活感应来生成传递。

话语阐述的重点在于敢于回应和善于回答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通过客观阐述各种思潮的优劣,以理性比较的诠释方式,把社会思潮的本质属性和作用说清楚、道明白,让学生党员超越附加在这些思潮之上的华丽标签,从而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阐述,应基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坐标,客观看待既往的成就,中肯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目标指向、核心价值,转化为学生党员乐于接受的语言,以提高理论的接受程度。

三、语境建构:基于教育常态的实施进路

(一)创设理想信念教育的情景语境

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特定情景和典型案例的实际操练,通过创设真实、贴近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党员思考理想信念的动机因素,使教育过程成为充满动态、富有激情的探索体验。情景语境的构建,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一种开放式的活动框架,鼓励学生党员从不同视角对理想信念呈现的现实可能进行比较甄别,完成自主认知和思想转换。党组织应基于党员个体的情景体验,以理想信念的现实事件呈现或经典场景再现作为活动命题,组织学生党员以小组为单元,运用PPT、海报、动漫、视频、图像、表演等形式,完成小组讨论、现场辩论、剧场活动、人物采访、角色扮演等活动,将学生带入理想信念的模拟现场情景中,重点体验个体在模拟情景中做出的价值选择。在活动中,应当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和言行互动,重点解析理想信念与现实动机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党员思辨理想信念的价值特性,使他们在更加立体的情景语境中习得理想信念。

(二)激活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语境

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和识读是在多模态、多渠道、多层次的过程中完成意义重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导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更高要求——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指导者——更是认知过程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教师要将理想信念的文本内容向学生阐述转化,应当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切入口,同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来接受话语信息,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表格、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学生自身的价值、经历和兴趣与理想信念的认知相结合,合理设计平易近人、真实可感的认知图式。例如,在讲述模范人物理想信念的主题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党员作一幅画,从模范人物的使命、心态、期待、压力和责任等方面展开想象,分析影响理想信念的各种动机因素。在认知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党员对当时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也要调动心理感官想象模范人物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站在模范人物的角度想问题、看问题,逐步走入模范人物的精神世界。指导教师应以开放的视野、前瞻的思考和真诚的态度,通过一步步的理解引导方式,构建认知语境,让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产生情感共鸣。

(三)介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生活语境

在泛娱乐化的传播生态中,当下学生的文化趣味和价值取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碎片化阅读、读图等浅层刺激更容易受到他们的欢迎。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信念教育应当突破单一的传导模式,融入到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之中。理想信念的教化功能与学生生活的关系看似宽松,实则内在联系紧密。从价值输出的角度,理想信念必须根据学生党员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进行内容再造和形式创新,介入他们的生活情境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信息,更容易让他们在个性化选择基础上获得价值接收,将理想信念融入现实生活。从实践融合的角度来说,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介入学生党员的现实生活,制定基于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标准和处事规范,划定学生党员不可逾越的纪律红线,以良好的生活追求和行为规范培养契合党员理想信念的文化趣味和道德审美。只有将理想信念融入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点滴,才能让学生党员主动接近理想信念的受众信息入口,体悟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

(四)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语境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党员的重要生活空间,通过线上线下多重信息交互,形成复杂的舆论价值场域。在以受众为中心的网络语境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党组织精心谋划长期的传播策略,细致耐心地引入理想信念的基本观念和内容,建立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表述模式和传播路径。党组织可以根据青年学生的阅读方式特点,积极培育和创造拟人化的动漫形象,作为理想信念在网络上的象征符号。在网络传播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党员通过这些象征符号与理想信念之间建立起特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不是简单通过媒介向学生党员传播就能达到目的,而是让学生党员在缓慢释放的心理准备过程中逐步接受党组织输出的价值观念。

党组织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理想信念话语,必须将教育内容转化为明易的话语表述、平和的话语态度以及可亲的图文形象,超越学生党员对信息的无意识筛选后进入知觉层面,引起他们关注、了解和选择的兴趣,使学生党员在媒介阅读中得到满足,达到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的目的。

总之,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存在,必须回应当下的困惑,超越时下的迷茫。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全面融入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之中,在尊重和把握学生党员的群体行为特性的基础上,构建有效教育语境。只有正视理想信念问题,真诚帮助学生党员解决理想信念困惑,才能提升教育话语吸引力,赢得青年一代特别是学生党员们的真正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1).

[2] 吕绍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J].丽水学院学报,2012(4):90-93.

[3] 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 (6):34-36.

[4] 王荣华.浅议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新课程,2013(9):180-181.

[5]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责任编辑: 许秀清)

Research into context construction for student Party members’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Yang Jianfeng

(Guomai Information Colleg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014, China)

Abstract:The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for student Party memb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work position. The ideal and beliefs education for student Party members is to grasp the changes of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to follow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belief pursue, cultural heritage, mental structure and current needs.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advanced, which include setting up the ideal and beliefs dimension with core socialist values as the core structure, forming a main education discourse way with learning, discussion, dialogue and elaboration as the main part, constructing situational context, cognitive context, life context and network context of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Keywords:student Party member;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discourse; contex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348(2016)02-0184-04

作者简介:杨建锋(1982-),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常规课题立项 (FJJKCG15-110)

收稿日期:2015-12-25

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6.02.016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优化思考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