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①

2016-04-16 10:25:52马会娟
翻译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短篇小说老舍英译

马会娟 厉 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①

马会娟 厉 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五四时期,1930年出版的密尔斯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是英语世界最早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小说选集。目前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多数研究仍局限于个别译者或译本的案例研究,缺乏对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的历史性宏观描写研究。本文对20世纪上半期英语世界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考察,探讨了这一阶段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两国的翻译、传播状况及特点。

中国现代小说;翻译;英语世界

1.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然而,第一部译成外文的中国现代小说则是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期间,连载于北京《晨报》副刊,1922年出版单行本。20年代早期在法国留学的敬隐渔将其译为法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读了敬隐渔翻译的《阿Q正传》后,极为称赞,将译本推荐给巴黎著名的文学刊物《欧罗巴》杂志。该杂志于1926年5月和6月两期连载了《阿Q正传》的译文。同年,敬隐渔翻译的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由巴黎埃德尔书局出版,该选集是中国现代小说最早的法译小说选集。1930年,英国人密尔斯(E.H.F.Mills)从法语转译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The Tragedy of Ah Qui,and Other Modern Chinese Stories)英译本在伦敦出版,这是英语世界中国现代小说英译最早的小说选集。

目前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吕黎, 2011; 赵文静,孙静, 2012; 徐敏慧, 2013),但多数研究仍局限于个别译者、个别译本的案例研究,缺乏对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状况的历史性宏观描写研究。本文对20世纪上半期英语世界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本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考察,探讨这一阶段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两国的翻译和传播状况及特点,以期再现早期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的历史场景,对国家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所启发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世纪上半期英美两国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本,时间范围限定在1930年至1952年之间(通常情况下,作品的出版时间滞后于翻译时间,文中谈到老舍的两部小说英译完成于40年代末,但出版于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小说英译将另外撰文讨论)。

2.20世纪上半期英美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小说

依据 Gibbs 和 Li(1975)、Yang 和 Mao(1981)、Louie 和 Edwards(1993)、胡志挥(2011)等编辑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书目,以及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所检索到的资料,下面我们按照小说单行本、选集和英文报刊刊登的译文分三类对英美两国20世纪上半期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小说进行考察和描述。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期,英语世界翻译和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包括单行本8部、选集11部,由英美国家出版、刊登的英译中国现代小说30余篇。

2.1 英译小说单行本

20世纪上半期,英美两国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小说单行本共有7部。40年代出版了4部,其中两部与战争题材相关。一部为谢冰莹的《女兵自传》,有两个译本,一个由Adet 和 Anor Lin翻译,1940年由美国的John Day出版社出版;一个由Tsui Chi翻译,1943年由英国的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社出版。另一部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Village in August),由美国人伊万·金(Evan King,原名Robert S.Ward)翻译,1942年由纽约的Smith & Durrell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被选择翻译,是因为作品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战争形势,体现了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对中国战争形势的关注。

这一时期英译的7部作品中,除了早期两部与战争题材相关的作品外,其他5部作品都出自同一个作家——老舍。除熊德倪翻译的老舍的《牛天赐传》(Heavensent, 1951)由英国的J.M.Dent & Sons出版社出版外,其余4部都由美国的出版社出版,包括伊万·金英译的《骆驼祥子》(Rickshaw Boy, 1945)和《离婚》(Divorce, 1948),郭镜秋(Helena Kuo)翻译的《离婚》(The Quest for Love of Lao Lee, 1948)和《鼓书艺人》(The Drum Singer,1952),浦爱德(Ida Pruitt)翻译的《四世同堂》(The Yellow Storm,1951)。

从翻译发起人的角度来看,金和熊德倪对老舍作品的翻译是译者个人的主动选择。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做过外交官,他所翻译的《八月的乡村》是中国第一部被译成英语的现代长篇小说,引起了美国普通读者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关注。金选择翻译的其他两部作品,即老舍的《骆驼祥子》和《离婚》,也反映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熊德倪对《牛天赐传》的翻译则纯粹出于译者对于作品的喜爱。当时熊德倪还是牛津大学的学生,因喜欢《牛天赐传》而决定将其翻译成英文。但是出版社出于推销作品的需要,并没有在英译本上署译者的姓名。

老舍其他作品的翻译都是由作者本人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远东利益,竞相邀请中国作家到本国进行文化交流。1946年,老舍和曹禺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进行文化交流。当时金翻译的Rickshaw Boy在美国非常畅销,但由于译者对原作的改动太大,背离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主题,引起了老舍的不满。老舍决定自己找译者将《离婚》和其他两部作品翻译成英语,分别与美国作家浦爱德和美籍华裔作家郭镜秋合作,翻译了《四世同堂》、《离婚》和《鼓书艺人》。

在老舍的5部英文译作中,金翻译的Rickshaw Boy最具影响力。小说1945年由纽约的Reyal & Hitchcock出版社出版后,成为“每月佳作俱乐部”的推荐图书。1946年又由纽约的Sun Dial Press重印,同年由伦敦的Michael Joseph出版社重印再版。郭镜秋翻译的《鼓书艺人》是根据作者的手稿翻译的,而中文手稿当时并没有在中国出版(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本,是从英译本转译的)。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的第三部也是根据作者的手稿,当时中文原著只出版了前两部,第三部是老舍在美国文化交流期间(1946-1949)完成的(后来的中文全本是中国学者马晓弥根据译稿译成中文的)。

从小说单行本的英译情况来看,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作家中唯有老舍一人的作品得到了多次翻译,达5部之多;而且他的作品《离婚》几乎在同一时期被不同译者翻译了两次。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历史背景来说,二战期间和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对作为同盟国的中国抱着友好态度,希望通过英译的中国小说来了解中国的反法西斯抗战情况以及中国的社会文化。从翻译参与者(译者和作者)的角度来说,译入语国家的译者首次选择翻译老舍的作品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为老舍其他作品的翻译做了前期宣传;作者本人被邀请到译入语国家进行访问和文化交流,有机会在译入语国家进一步宣传自己的作品,同时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合适的译者进行翻译,作品(甚至在国内尚未出版的中文手稿)因作者积极参与翻译活动被及时译成了英语。

2.2 英译小说选集

与中国小说英译单行本相比,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出现的时间更早,而且数量上也更多。1930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比最早的中国小说英译单行本早了10年。20世纪上半期在英美两国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共有11部(不包括再版版本)。

30年代翻译出版的中国小说选集有3部,都是由外国译者或外国译者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翻译的:包括密尔斯从法语转译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The Tragedy of Ah Qui, and Other Modern Chinese Stories)、肯尼迪(George A.Kennedy)翻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选》(Short Stories from China)和斯诺(Edgar Snow)编译的《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

英语世界最早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由伦敦的George Routledge & Sons公司出版,译者密尔斯不懂汉语,英译本转译自敬隐渔的法译本。1931年,该英文选集由美国的Sun Dial出版社再版。选集收有小说7篇,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许地山的《黄昏后》,茅盾的《幻灭》,冰心的《烦闷》和郁达夫的《沉沦》。从翻译的篇目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作家早期优秀的作品较为及时地译介到了英美两国。但是该小说选集篇目少,翻译质量不高。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因为英译本是从法译本转译的,而法译本“有些粗糙”(汪宝荣, 2015: 38);二是法译本的译者敬隐渔是从母语译为外语,译本受限于译者能力,难译处多有删节。

1934年,由肯尼迪(George Kennedy)以笔名Cze Ming-ting(“水门汀”)翻译的《中国短篇小说》由伦敦Martin Lawrence出版社出版,同时由美国纽约的International Publishers和苏联莫斯科的Cooperative Publishing Society of Foreign Workers出版,1935年再版。选集收有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等6篇革命故事。该译本同时在三个国际大城市出版同共产国际资助出版有关。译者肯尼迪30年代在上海租界区教授中文,精通中英文,后来成为耶鲁大学中国研究的著名学者。

1936年,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由伦敦George G.Harrap &Company出版社出版。该选集是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结果。鲁迅的7篇作品由姚莘农和斯诺翻译,而其他作家的作品则主要由萧乾和杨刚等译出初稿,最后由斯诺润色、修订。选集包括斯诺本人撰写的前言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士(Nym Wales)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运动》(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Movement),主要收录了15位作家的24篇作品,包括鲁迅的7篇作品:5篇小说《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离婚》,1篇散文《风筝》和1篇杂文《论“他妈的”!》;另外收录其他14位作家的17篇作品:包括茅盾的《自杀》、《泥泞》,丁玲的《水》、《消息》,田军的《第三支枪》、《大连丸上》,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巴金的《狗》,沈从文的《柏子》,孙席珍的《阿娥》,林语堂的《忆狗肉将军》,萧乾的《皈依》,郁达夫的《莺萝行》,张天翼的《移行》,郭沫若的《十字架》,失名(即杨刚)的《日记拾遗》和沙汀的《法律外的航线》。其中,杨刚的《日记拾遗》不是翻译,是作者应斯诺之约写的一篇英文文章。另外,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从肯尼迪翻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1934)中转载的。1937年该选集又由纽约的Reyal & Hitchcock出版社再版。

除以上小说选集外,还有一部英译选集在此值得一提,即30年代初由美国人伊罗生(Harold R.Isaacs)已完成编选但40年后才得以出版的《草鞋脚》(Straw Sandals, Chinese Short Stories, 1918-1933)。该书前言由伊罗生撰写,附有茅盾撰写的作家生平和简介。收有16个作家的25部作品,包括鲁迅的5篇小说《风波》、《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药》,茅盾的《秋收》、《春蚕》、《喜剧》,丁玲的《某夜》、《沙菲女士的日记》,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楼适夷的《死》、《盐》,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何谷天的《雪地》,蒋光慈的《野祭》、东平的《通讯员》,丁九的《金宝塔,银宝塔》,王统照的《五十元》,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征农的《禾场上》。除了短篇小说,选集还收有郭沫若的戏剧《卓文君》(节译)和殷夫的诗歌《血字》。选集所选作品均发表在1918-1933年之间,编译工作虽然完成于30年代,但因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直到1974年才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4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多于30年代,译者也不限于外国译者,出现了华裔学者和中国学者。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中国小说选集共有8部,其中由华裔学者和中国学者翻译的作品占多数。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译者是美籍华裔学者王际真(Wang Chi-chen)。他编选了3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包括1941年出版的《阿Q正传与其他:鲁迅小说选》(Ah Q and Others: 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1944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以及1947年出版的《中国战时小说》(Stories of China at War)。这3部小说选集均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阿Q正传与其他:鲁迅小说选》英译本选集附有介绍鲁迅的长篇导言,收录了鲁迅的11篇小说:《故乡》、《肥皂》、《离婚》、《在酒楼上》、《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孤独者》、《伤逝》、《祝福》和《狂人日记》。该选集于1971年由纽约Freeport出版社再版。

在《现代中国小说选》中,除了鲁迅的《端午节》、《示众》两篇之外,王际真还翻译了张天翼、老舍、巴金、叶绍钧、凌叔华、巴金和沈从文等人共计21篇作品。其中老舍作品最多,包括《黑白李》、《眼镜》、《抱孙》、《柳家大院》、《善人》5篇作品。其次是张天翼,共4篇,包括《路》、《老明的故事》、《笑》、《团圆》;其他的有茅盾的《春蚕》、《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叶圣陶的《邻居》、《李太太的头发》,老向的《村儿辍学记》,巴金小说《家》的节选《傀儡之死》,沈从文的《夜》,冯文炳的《小妹》,凌叔华的《太太》以及杨振声的《玉君》。在这21篇作品中,其中只有3部属于五四时期的作品(鲁迅的两篇作品和杨振声的《玉君》),其他作品均发表于20年代末和30年代上半期。

《中国战时小说》收录了16篇小说,时间跨度为1937-1942年,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小说选》的续篇。选集收录13位作家的作品,包括老舍的《且说屋里》、《人同此心》、《一封家信》,端木蕻良的中篇小说《柳条边外》(原题《突击》)、《找房子》,陈瘦竹的《三人行》,茅盾的《报施》,卞之琳的《红裤子》,冰波的《失败行动》,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杨朔的《火并》,白平阶的《跨过横断山脉》,张天翼的《新生》、《路》,郭沫若的《月光下》以及King yu-ling的In the Steel Mill和Li wei-tao的Test of Good Citizenship(作者和原作不详)。入选小说均与战争题材相关,切合选集题目。其中有9篇小说描写的都是普通士兵、工人、农民在战争中的情形,译者称他们是“战争中的真正英雄”(1947:VI)。该书于1975年由Greenwood出版社再版。

40年代还有两位中国学者在英国出版了3部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集。1944年,萧乾自译的《吐丝者》(Spinners of Silk)由伦敦George Allen &Unwin出版社出版,收有作者自译的短篇小说12篇,包括《矮檐》、《俘虏》、《篱下》、《栗子》、《破车上》、《跳出来说的》、《蚕》、《印子车的命运》、《邮票》、《雨夕》、《雁荡山》和《花子与老黄》。1946年,叶君健自译的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The Ignorant and The Forgotten)由伦敦Sylvan Press出版社出版。同年,他翻译的《三季短篇小说集》(Three Seasons, and Other Stories)由伦敦Staples Press出版,选集收有7篇小说,包括茅盾的三部曲《秋收》、《春蚕》和《残冬》,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白平阶的《跨过横断山脉》,S.M.的《第三支枪》(作者不详)以及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这一时期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中国现代小说选集有两部。袁家骅和英国作家白英(Robert Payne)编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 Stories)1946年由伦敦Transatlantic Arts出版社出版。选集收有8位作家的9篇小说,包括鲁迅的《风波》,张天翼的《背脊与奶子》,老舍的《火车》,卞之琳的《红裤子》,沈从文的《灯》、《黑夜》,施蛰存的《残秋的下弦月》,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以及杨振声的《抛锚》。

金隄和白英翻译的沈从文的小说集《中国土地》(The Chinese Earth)1947年由伦敦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社出版。选集收有12篇短篇小说,包括《丈夫》、《夫妇》、《小白羊》、《惠明》、《虹桥》、《龙珠》、《柏子》、《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三三》、《十四夜间》、《灯》、《月下小景》。另外还收有1篇中篇小说《边城》和1篇传记《从文自传:一个大王》。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小说的英译涉及的作者很多,基本上涵盖了主要的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其中,鲁迅和沈从文的作品被译介得最多,都出版了英译个人选集。在多人小说选集中,鲁迅的作品被选择译介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老舍和张天翼。选材侧重左翼作家和战争题材的作品,而对不谈政治和战争的小说(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则很少或几乎没有翻译。这不仅是由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政治形势、国际环境所决定的,而且也与译者的身份极为相关:多数译者或是记者(斯诺,萧乾)或是倾向左翼的知识分子(王际真,叶君健),他们更关注作品对中国现实的反映和描写。在这一时期,华裔学者王际真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对外译介做出了极大贡献,凭一人之力翻译了3本在美国颇为有影响的小说选集,而且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管兴忠, 2015)。中国学者萧乾和叶君健的翻译也向英语国家介绍和宣传了战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与单行本小说的翻译主要在美国出版不同,中国现代小说选集的翻译在英美两国都有出版,但以在英国为主,这与译者的国籍、身份以及译者当时在哪个国家工作相关(如中国学者萧乾和叶君健在英国的翻译和出版、王际真在美国的翻译和出版)。

2.3 英文报刊刊载的英译中国现代小说

中国现代作家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短篇小说为主,这为英美报刊刊登英译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可能性。20世纪上半期,英美两国都有英文报刊刊登英译中国现代小说,约30篇。

这一时期,在英国刊登过英译中国现代小说的英文报刊主要有《新创作》(New Writing)和《生活和文学》(Life and Letters)1。《生活和文学》共刊登了12篇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分别是斯诺等翻译的张天翼的《移行》(1936)、萧乾创作并英译的《印子车的命运》(1944)、吴嘉(Chia Wu)和威尔士翻译的萧红的《马房之夜》(1937)、吴强的By the fi reside(1939, 原作不详)、姚雪垠的Manchurian night(1945, 原作不详)、裘克安翻译的郭沫若的《晴朝》(1949)、贝格利(G.I.Begley)翻译的《天狗》(1949)、李广田的The man who ate stones(1949, 原作不详)、丁玲的《入伍》(1949)、卡尔默(Joseph Kalmer)翻译的鲁迅的《明天》(1949)、叶公超翻译的卞之琳的《红裤子》(1939)、Li Ru-mien翻译的沈从文的《萧萧》(1949, 作者不详)。《新创作》于1936至1939年间在伦敦出版,共刊登了4篇英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分别为张天翼的《仇恨》(译者不详,1936)、吴嘉和威尔士翻译的何榖天的《三个》(1938)、丁玲的《一天》(1938)、姚雪垠的How Triumph Van went back to the army(1938, 原作不详)。另外,其他英文杂志如《新创作对开本》也刊登过英译中国现代小说。叶君健英译小说选集《三季短篇小说集》出版前,多篇译文曾发表在该杂志上(叶君健, 1946: 135)。该杂志还刊登过艾克敦的长篇论文《论中国现代小说》。

这一时期,在美国出版发行的英文报纸杂志刊登英译中国现代小说主要有以下6种:《今日中国》(China Today)2、《亚洲和美国》(Asia and the Americas)3、《东方文学杂志》(Journal of Oriental Literature)4、《远东杂志》(Far Eastern Magazine)、《小说杂志》(Story Magazine)。《今日中国》1935年1月第1卷第4期刊登了肯尼迪英译的张天翼的《二十一个》。1935至1936年期间,王际真翻译的《阿Q正传》连载于该刊的第2卷第2、3、4期上。《亚洲和美国》杂志刊登过斯诺等翻译的鲁迅的《药》和《风筝》(1935)、孙席珍的《阿娥》、丁玲的《水》、杨刚英译的沈从文的《丈夫》、M.Q.Ho和Clarence Moy英译的张天翼的《华威先生》(1941)、丘东平的《第七连》和李辉英的《福地》,以及吴嘉和威尔士翻译的萧红的《马房之夜》。《东方文学杂志》1948年刊登了H.Wong英译的周作人的作品《卖汽水的人》和Thomas Goo英译的叶圣陶作品《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远东杂志》刊登了王际真译的冯文炳的《阿妹》和鲁迅的《祝福》、《明天》、《风波》等4篇译文。1940年发表了肯尼迪翻译的鲁迅的《故乡》、马耳(C.Mar,叶君健笔名)英译的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另外,纽约的《小说杂志》1935年9月也发表过鲁迅的《风波》英译文,篇末注明是伊罗生从中文译出(应该是肯尼迪从中文译出后由《草鞋脚》的编辑伊罗生投稿),还有马耳翻译的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白平阶的《跨过横断山脉》(与Donald M.Allen合译)。

除了以上列举的英美两国的报纸杂志,这一时期在中国也有两本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英文杂志刊登英译中国现代小说,一本是《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一本是《战时中国》(China at War,1946年更名为The China Magazine)。王际真的《中国战时小说》有多篇译文选自这两本杂志。此外,美国人伊罗生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论坛》(China Forum)1932年也刊载过英译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译文全部由肯尼迪翻译。

3.英译中国现代小说的特点

以上统计虽然因资料所限不一定完全,但却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两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情况。可以发现,早期英译中国现代小说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3.1 中国现代小说英译选材多样,英译以革命文学和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主

相比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以及他译(译成日语),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国家的翻译和出版时间较晚。自1930年密尔斯转译《阿Q正传和其他中国现代小说》英译本以来,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选集)英译逐年呈递增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数量上并不算多。在20世纪上半期近20年的时间里,英译小说单行本仅8部(包括同一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英译选集11部,报刊文章30余篇。英译中国现代小说单行本和选集合起来平均每年不到1部。

尽管数量上不多,但这一时期英译的中国现代小说选材多样,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大致面貌。中国现代小说按创作时间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五四小说、乡土小说、左翼小说和抗日小说。五四小说的英译主要是鲁迅作品的翻译,乡土小说包括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以及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离婚》的英译。由于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和抗日小说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中国现代小说英译也聚焦于这两类作品。王际真英译的《中国现代小说》、《中国战时小说》,袁家骅和白英编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及叶君健翻译的《三季短篇小说集》所选作品内容均与战争题材相关,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小说的译介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环境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二战期间,中国是反法西斯主义的盟国,中国作家英译的作品受到了英语读者的关注,如萧乾和叶君健的作品的翻译和出版均出于译入语国家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求。美国二战期间自太平洋战争卷入中国抗战事务后,对华友好政策也促使了中国现代小说(尤其是小说单行本)40年代在美国的翻译和出版。可以说,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两国的翻译和出版较为及时地使国际社会了解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的抗战情况,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对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英译中国现代小说所反映的中国现实情况不仅可以帮助美国普通读者了解战时的中国及中国社会和文化,也从一定程度上为美国领导阶层制定远东政策提供了参考。

3.2 译者类型复杂,多种译介模式并存

20世纪上半期参与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的译者类型多样。译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复杂的社会身份;包括英、美、中三国的记者、教师、学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译者往往身兼多种社会角色,如白英和斯诺既是译者和编辑,又是记者、作家和大学教师;浦爱德则既是美国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译者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英美国家的作家/译者、英美国家的记者、中外合作的译者、华裔学者和中国作家。

英美国家的作家/译者包括不懂汉语、从法语转译中国现代小说的密尔斯,曾在香港做过外交官的美国人金(他一个人翻译了三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只能听懂汉语的浦爱德以及精通中英文的肯尼迪。从翻译方向来看,他们都是从外语译入到母语,译作的质量相对来说有保障,作品的接受度也较高。

这一时期从事中文小说英译的另一类外国译者中还有记者。他们在选择中文小说英译时,明显不同于职业汉学家(后者边研究边翻译,其翻译往往服从于研究需要,翻译选材往往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更为关注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现代短篇小说。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这些同情中国,希望把中国的真实状况告诉世界,以获得国际支援的外国记者,在选择翻译作品时,大多会选择那些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短篇小说。而且,这一时期翻译中国现代小说的外国译者大多跟中国文学界、左翼人士交往密切。如斯诺在编译《活的中国》和伊罗生在编译《草鞋脚》时与鲁迅、茅盾等作家都有直接的联系和交往。鲁迅和茅盾还为伊罗生的《草鞋脚》提供了翻译的书目,鲁迅为该选集撰写序言等。

由于有些外国译者在选编或选译中国现代小说集子时还没有娴熟地掌握汉语,他们的翻译工作是同懂英文的中国学者和青年作家合作完成的。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这一时期的一种主要翻译模式。如斯诺和姚莘农、萧乾、杨刚等的合作,白英和袁家骅,以及白英和金隄的合作。

此外,这一时期从事中文小说英译的译者还包括华裔学者和中国学者。美籍华裔学者包括王际真和郭镜秋。郭镜秋翻译了老舍的两部长篇小说,而王际真则翻译了三部中国现代小说选集,并且在英语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学者则是叶君健和萧乾。他们利用自己在英国作为记者和中国抗日宣传员的身份,把自己的作品和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小说译介给国外读者,从而使英语国家的读者可以及时了解抗战期间的中国。

3.3 英译中国现代小说译介载体丰富,出版类型多样

20世纪上半期英译到英美国家的中国现代小说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单行本、小说选集和英文报刊文章,体现了英译中国现代小说译介载体的丰富性。特别是英文报刊刊登的译文和小说选集收录的译作之间关系密切。有相当一部分英译小说在收录到选集出版前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如王际真翻译的三本选集中,不少英译小说都先后在《今日中国》、《远东杂志》、《亚细亚月刊》、《天下月刊》、《中国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过。叶君健的《三季短篇小说集》中的英译小说也都在英国的杂志《新创作对开本》(New Writing Folio)和《企鹅新创作》(Penguin New Writing)上发表过。

20世纪上半期英美两国出版单行本和选集的出版社主要集中在英国的伦敦和美国的纽约这两个大城市,出版社包括商业出版社和学术出版社。学术出版社一般是大学出版社,目标读者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和高校学生。译作通常附有导读、注释和难词汇编,一般提供与原作相关的背景信息,评论和解释原作中某些重要词语的细微含义(马会娟, 2013:64)。如王际真英译的三部小说选集全部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商业出版社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希望译作能够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读者。例如,因翻译老舍的《骆驼祥子》在美国大获成功的金,便在自己成立的私人出版公司King Publications出版,后来他译的老舍的《离婚》(Divorce),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另外,出版英译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版社既有大型出版社,也有小型出版社。如第一部英译中国现代小说选集(即密尔斯转译的《阿Q正传和其他中国现代小说》)由伦敦的大型出版社George Routeledge & Sons, Ltd.(Routledge的前身)出版;而斯诺的《活的中国》则由伦敦的一家小型出版社George G.Harrap & Company, Ltd.出版。

4.结束语

由于资料搜集的困难,20世纪上半期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国家的翻译、出版与传播的宏观研究较少。本文在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一时期在英美国家英译的中国现代小说的翻译、出版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总结了这一特定阶段中国现代小说英译的特点。研究发现,20世纪上半期英译到英美国家的中国现代小说刊载形式多样,既有单行本、选集,也有英文报刊刊登的译文。英译中国现代小说从1930年开始,在英美国家逐年递增,英译中国现代小说选材多样,但总体数量并不多,单行本和小说选集平均每年不到一本。从事英译的译者社会角色复杂,译介模式多样,既有中国译者、华裔学者和外国译者,也有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出版英译中国现代小说的英美出版社既有商业、学术出版社,也有大、小型出版社。对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小说在英美国家的翻译与出版的宏观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此时期的整体外译特点,也有助于将来对这一时期的相关专题如翻译主体、翻译选材、翻译策略、译作传播与接受等方面的深化研究。

注释

1.《生活和文学》从1928年发行到1950年停刊,共计65卷。期间,刊物几经易名,1935年至1945年曾更名为Life and Letters Today。

2.《今日中国》从1934年至1942年共发行8卷。

3.《亚洲和美国》从1898年至1946年在纽约发行,共46卷。期间,刊物几经易名,1898年至1917年1月更名为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1917年3月至1942年10月更名为Asia。

4.《东方文学杂志》从1947年到1967年共发行8卷。

Gibbs, D.A., & Li,Y.C.(1975).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 and transl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918-1942.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uie, K., & Edwards, L.(1993).Bibliography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critiqu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i ction, 1945-1992.Taipei: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Wang, C.C.(1947).Stories of China at war.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Yang, W.L.Y., & Mao, N.K.(1981).Modern Chinese fi ction: A guide to its study and appreciation, essays and bibliographies.Boston: G.K.Hall & Co.

管兴忠.(2015).王际真英译作品翻译研究.东方翻译, (5), 59-65.

胡志挥.(2011).中国文学作品名英译索引汇编.北京: 外文出版社.

吕黎.(2011).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会娟.(2013).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 现状与问题.中国翻译, (1),64-69.

汪宝荣.(2015).异域的体验: 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徐敏慧.(2013).从《柏子》英译本结尾的改变谈起——翻译社会学视角.中国翻译, (4), 74-78.

赵文静, 孙静.(2012).从翻译规范视角解析《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中的语际改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 228-230.

(责任编辑 赵云龙)

①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国家的翻译和接受》(项目号13BYY041)的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规划项目(项目号2013XG002)的阶段性成果。

马会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和文学翻译。厉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学、文学翻译。

作者电子邮箱:马会娟mahuijuan@bfsu.edu.cn厉平happyliping1126@163.com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老舍英译
北平的秋
摘要英译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4
摘要英译
怎样写短篇小说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8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老舍的求婚
北广人物(2018年10期)2018-03-20 07:16:02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华人时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22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