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琳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
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历程与主题分析
王俊琳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大学生学习观”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大学生学习观是学生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体现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它是随着学生的教育经历而日渐发展和成熟的。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推进三个阶段。“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中包括学习方式、兴趣、动机、心理、情况以及相关理论等研究主题,其研究应体现大学生学习观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观历程主题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31
分数主义、文凭主义、学历主义等观念在大学的滋生亟待我们对大学生的学习观给予关注。学习似乎已不再单纯为了陶冶性情和认识自我,更成为一种获取机遇和满足生存的手段。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浪潮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改革不容忽视。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应成为大学综合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现状如何,主题集中在哪些方面,研究如何指导和引领实践,以及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收录的1950篇有关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统计整理,以期清晰地呈现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历程与主题,进而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一、“大学生学习观”的概念界说
学习观是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关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对于学习观的内涵,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承认学习观会随着学生学习经验的增加,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涵盖了学习观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美国学者佩里(Perry,1970)在50年代中期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哈佛大学研究了大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学生的学习观概念。通过访谈,Perry发现在生活中学生对于知识的信念存在反复发展的模式。他把9种观点集中于4个连续的阶段。从对错分明的二元论,到认可对某情形的多种认识视角和方法,再到经过推演,形成多种可能结论,最后是站在个人视角认可所有的知识和观点都是相对的[1]。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学者对学生学习观的思考和探索是基于学生对知识的信念的,这与我国学者对学生学习观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
在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观概念的界定暂不统一,刘儒德是较早从心理学视角明确提出学习观概念并作出详细阐释的学者,他从心理学视角明确提出了大学生的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2]。他的学习观与美国学者Perry类似,包含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但又不仅限于此。他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的直观认识[3]。可以说,刘儒德发展了Perry的观点,但是二者也存着明显地差异,前者更强调学生的认知状态,而佩里则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信念。
还有研究者认为,学习观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一套认知方面的信念系统,关系到学习者的人生方向、学习质量和活动效果,回答学习者为什么学,怎样学习,学习什么等问题[4]。有研究者依照这一界定将学生学习观分为:建立在终身学习理念上的终生学习观,关于学什么的全面学习观,关于如何学习的自主学习观,为实现创新学习目标的创新学习观4种基本类型[5]。这种学习观的界定成为我国研究者对学习观研究的基本范式,该界定看似内容丰富,实则忽视了学习观研究的抓手——知识。没有深入探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信仰,我国的学习观研究明显呈现出“外强中干”的状态。
本文认为大学生学习观是学生对于他们学习的原因、方式、对象、情境等内容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方法、策略、内容、效果、环境等内容中得以体现,除此之外,随着大学生教育经历的发展,他们的学习观也将日渐发展。
二、“大学生学习观”的研究历程
根据以上对大学生学习观界定的范围,笔者在中国知网按相关主题和年限分类统计了596篇①研究论文,并梳理了大学生学习观在中国的研究历程。
表1 大学生学习观相关主题的发表年份统计
依据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论文集中程度和进展状况,可将其历程分为:起步阶段(1982—1986年),发展阶段(1987—2001年)和推进阶段(2002年至今)。
(一)起步阶段(1982—1986年)
宓洽群针对大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灵活的状况,在《上海高教研究丛刊》发表了《教会大学生学习》一文,认为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提倡通过宣讲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学习任务和学习特点,提升学生的智能结构;建议教师要结合教学环境,指导预习、复习、讨论、实验等学习方法;建议学校要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抓思想、政策和条件,改进学生的学习[6]。该文开启了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观、学习方法的探索,认为教会大学生学习的问题亟待解决。可以说这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开始。此后,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开展了探索大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相关研究[7]。
首次在文章标题中提出大学生学习观的是《大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法》一文。文章认为大学生学习观与学习方法的陈旧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指出学习观是人们对学习的看法或观点,制约着人的学习目的、过程、方法和效果等全部学习活动。学习观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教育和个人实践经验都对大学生的学习观产生着影响。该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将学习观分为3种类型:认为学习是掌握现成知识的是知识型、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是知智型、学习观;认为学习需要独立创造的是独创型、学习观[8]。对学习观的分类表明了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观思考的深入。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观的认识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研究者教学经验的思辨总结,实证调查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且数量较少。此期,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观的界定多基于经验,并不准确清晰。研究者主要集中于通过大学生学习观的某一相关主题,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来从外围探索和思考大学生学习观问题。
(二)发展阶段(19872002年)
杨德广认为,学习观是指学习的动机、态度等情况。大学生的学习观可以反映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9]。杨德广围绕大学生的特点、愿望、苦恼和最关心的问题,对上海市4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学习观和需求观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正在为建设四化而努力,但仍有30%左右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实证研究的兴起为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的研究注入了生机,但也存在着研究的持续效应低等局限。此后,部分研究者就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不足、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了调查研究。可见,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的研究从开始阶段就更多地集中于学习心理层面。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受到部分研究者的青睐,他们开始积极关注大学生学习动机、动力,并对大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等进行研究,从学业评价的角度认识学生学习。有研究者从社会、学校和个人3方面的因素分析学习动机不足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实践性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内容对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10]。
部分研究者针对大学生学习兴趣危机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如开展理想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开展社会实践等[11]。有的研究者探讨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激发途径,认为复杂多元性、矛盾斗争性、动态变化性、交织互补性是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可从唤醒学习需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激发求知欲、培养浓厚的认知兴趣、注重心理修养、培养丰富的情感等几方面努力[12]。但是研究结果的现实价值却不尽如人意,这些建议在实践中得不到足够重视,落实步履维艰。
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理论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范畴思辨性特点、指导自主性特点和科学探究性特点[13]。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习的规律包括:学贵有疑推动律、精博结合创新律、自由争辩增益律、学习应用结合律、实践反思优化律[14]。还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学习需要树立科学观念,包括:终身学习、创造型、大目标、高要求、独立、勇于实践等这样一些新的学习观[15]。
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应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等方面[16]。香港有研究者研究了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观差异,认为文化是造成多种多样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来源。认为有两点需要特别考察:一方面,中国开展对学习和成就的本土化概念研究情况;另一方面,获得知识的领域是怎样一个被赋予文化价值的学习系统[17]。
可见,研究者基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提出了新的学习观,为学习观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局限于通过学习方法、动机和兴趣等学习观内涵中的某一方面来研究学习观,而是开始立足学习观本身来思考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以及新学习观的树立。研究方法上也突破了建立在观察、访谈和社会调查上的经验研究,开始有了明确价值导向的思辨研究。
(三)推进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学习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已成为国际共识。新世纪大学教学改革需要学习变革,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需要观念先行。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立足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推进[18]。刘儒德在《大学生的学习观》一文中,立足教育心理学,明确界定了大学生的学习观。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观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大学生学习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过程。学习观受到大学生的学习经验、所学专业、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观反过来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过程、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影响[19]。
新时期,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动力不足的原因和培养途径,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向性、积极性的培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和解决路径以及大学生学习的规律、原则、特点和策略等相关研究与日俱增。大学生学习观相关主题研究日益丰富。
其中,大学生学习观的培养、改革和创新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有研究者根据调查结果指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大学生以掌握实用本领为主要的学习目标,他们更注重社会适应性。但与此同时,大学教育却在培养大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大学应强化大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创新能力[20]。有研究者对北师大等院校的调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受市场需求、家庭期望影响,很少自主反思;他们对教学管理、课程资源等满意程度低;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学生自动参与程度低;应试倾向的学习策略明显;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认识喜忧参半等。我国大学生中存在不少学生不懂、不会和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状况。因此,研究者们认为,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21]。有研究者对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观进行了调查,认为学会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学习最为困惑的问题[22]。
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以实证调查为主,有研究者对大学生学习观的形成机制和干预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大学生学习观的目的、内容、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具体论述了大学生学习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机、态度以及自我评价的影响,以及与大学生学习观形成相关的内部因素(学习和活动经验、心理健康等)和外部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24]。
三、“大学生学习观”的研究主题
学习是有机体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主动进行的调节活动。学习观是人们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学习及相关事物的看法和认识[25]。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效果的评价都直接与学习观相关。大学生学习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习原则等方面②。
(一)大学生学习观与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有研究者对应用知识和记忆知识的学习观与学生的深层和浅层学习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倡教育转变学生学习观,发挥学习主体性,增强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深层学习方式[26]。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应用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具有很高的正向预测力,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记忆知识学习观对深层学习方式的正向影响力。因此应提倡通过转变考核制度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来转变学生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观,构建注重师生交往、学生学习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7]。有研究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学情调查,得出我国大学生的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具有显著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应用知识的学习观[28]。
(二)大学生学习观与学习兴趣、动机关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大学生特殊的认识倾向,学习动机是推动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原动力,二者都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29]。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研究是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者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功利性的特点[30]。也有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具有建构性的,大学生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体验是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31]。也有研究者通过调查证实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包括成就动机、认知动机、威信性动机、附属性动机等4种成分。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需求、态度和志向。研究发现大学男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女生[32]。
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大学生学习观研究的重要主题。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者常常采用问卷调查和量表的形式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和激发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探索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科学策略。
(三)大学生学习观与学习心理③、状况关系的研究
李绪琴(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三维传感.Email:1158223522@qq.com
我国研究者对于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也颇为丰富。有研究者对21世纪前十年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认知维度、个性心理维度、适应性维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力图把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脉络,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学习观[33]。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提出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内容应包括:心理素质结构、行为动机、适应性差异以及心理干预等[34]。
刘智运带领“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课题组对湖北省多所高校的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等,以了解大学生学习的情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把握大学生学习心理并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35]。
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研究者相对集中于心理学研究领域,更多采用的是实证研究的方法,不少研究者开始总结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预测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趋势。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是对大学生学习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它能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大学生学习的状况。
(四)学习观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重视对学习观进行反思和重构,研究者们对于学习观的内涵、现状、结构、发展过程以及在具体学科上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已有的研究表明,学习观作为一种内隐的元认知知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体验、认知过程、策略选择、学习行为以及学业成绩都有影响。
1.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的局限
有研究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在个人自由、独立自主、机会均等、勇于竞争、物质财富和努力工作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两国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独立意识较差。中国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态度也是由于独立意识的缺乏,学习观念和认识的偏差会导致学习方法的偏差。因此中国的大学生需要学会自己独立承担学习责任;调整对师生角色的期待;重新确立素质教育的学习目标;树立竞争意识[36]。有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学习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被动性、盲目性,片面性、功利性等。面对当代令人忧虑的中国大学生学习观,有学者提出应树立“做人学习、素质学习、能力学习”的学习观[37]。
2.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大学生的学习观研究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经验、学习目的、心理因素等主观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观。而学生的学习观又通过学习策略影响其他认知活动、学习情感等。
培养大学生学习观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即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额发展程度,真正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合理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能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要成为独立、自主、高效的学习者,真正达到“会学”,必须要对自身认知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观的转变应包括:从阶段学习观向终身学习观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狭窄的知识学习观向广义的全面学习观转变,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38]。
四、简评我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
在“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大学生学习观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我国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也在日益深化。对于大学生学习观的研究虽然仅三十余年,但论文已达五百多篇,足见其重要性。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为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学习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反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学习观的研究应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观的特殊性和时代性来展开。
大学生学习观受到大学生的学习经验、所学专业、课堂教学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学习已不仅是学校师生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而且包括过程和方法,甚至是生存与发展中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在学习的方式方面,大学生需要将学习的目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与理性策略相结合,来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的评价方面,大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以及社会辐射效应均应有所体现。所以,系统、全面、辩证地对大学生的学习观进行研究任重而道远。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学习观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了学习观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等,但多是学习借鉴国外的学习观理论,本土理论建构仍有待加强。对于大学生学习观微观层面的相关问题,研究者多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一方面,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的学习观是大学生在其学校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认识信念,具有特殊性。然而,由于调查研究的局限性,很难使研究深入到学习观问题本身,研究者提出的学习策略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习观是随着学生学习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外对学习观研究较早,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学习观的影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挖掘也比较深入。而我国研究者则更多地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层面进行探索,认为大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应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注释:
①这596篇文献是所有1950篇文献中排除与本研究内容和主题不符,以及虽与研究相关,但内容涉及各类具体学科学习观,不具有普遍性的文章。
②这些分类统计主要围绕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的效果”等直接与学习观相关的主题而进行的。
③这里所讲的学习心理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而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具体内容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Noel J.Entwistlea, Elizabeth R.Petersonb.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Relationships with Study Behaviour and Influence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41):409.
[2][3][19]刘儒德.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2(4):74-78.
[4]李壮.关于大学生学习观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2(5):40-41.
[5]屈林岩.面向未来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5-9.
[6]宓洽群.教会大学生学习[J].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2(4):64-68.
[7][29][30]武珍,傅安球.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研究[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75-84.
[8]朱本,汪幼芳.大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法[J].齐鲁学刊,1985(6):106-112.
[9]杨德广.当前大学生的需求观与学习观——上海市四千名大学生情况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1):83-88.
[10]戴钢书执笔.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1990(5):15-22.
[11]王世林.大学生学习兴趣危机现象的产生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0(4):99-103.
[12]刘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与激发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1):118-121.
[13]钟以俊,石中英.简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学法指导[J].上海高教研究,1994(3):82-84.
[14]王华春.关于大学生学习规律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1(6):81-86.
[15]王荣纲.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学习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2):1-10.
[16]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9(4):6-13.
[17]Jin Li.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learning[J].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Ethos 2001(2):111-136.
[18]施章清.21世纪大学生学习观浅析[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5):49-50.
[20]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21][25][38]郭东生.以新的学习观导引大学生学习——首届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1-23.
[22]王萍,张宽裕.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学习观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2(5):59-61.
[23]张林,钱波,王兴杰.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观的分析与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54-57.
[24]周雅娟.大学生学习观的形成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5.
[26]杨院.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学习观和课堂学习环境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2(3):301-313.
[27]杨院.大学生学习观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课堂学习环境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9):75-80.
[28]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31]王学臣,周琰.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8(1):732-735.
[32]李凤杰,刘文.大学生学习动机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6-28.
[33]李博豪,韦世艺.近十年大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征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39-41.
[34]苏炫,葛明贵.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6-17.
[35]“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调查组.对5641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5):35-41.
[36]李冰梅,格兰德·克尔夫人.中美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7):37-40,45.
[37]朱平莉.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D].海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刘爽)
On the Process and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in China
WANG Junlin
(InstitutionofEducationScience,Shanxi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06,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numbers and topics of studies about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is students’ basic views and opinions of learning, which reflected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effects. What's more, it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matured through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which are starting,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stages. The studies include plenty of topics such as learning styles, interests, motivation, psychology, condition and relevant theory. The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particularly and times of learning concep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ion; process; subject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149-07
[作者简介]王俊琳(1989-),女,山西忻州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收稿日期]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