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声音
2010~2015年,是上海太平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大力开拓的5年。在常规聚酯纤维市场,上海太平洋承接了仪征化纤、江苏德赛、华西村、泰国等多条日产100~150吨的大容量涤纶短纤维项目;在再生纺纤维市场,将原生纺设备的技术质量优势引入再生纺行业,承接了20多条再生纺涤纶短纤维项目。同时,依托化纤成套设备交钥匙工程的总揽销售模式,成功开拓了伊朗、印度、泰国、俄罗斯、日本等海外市场。
上海太平洋成套副总经理陈鹰介绍说,在产品研发方面,他们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例如研发了成本低、质量优良的再生纤维专用成套设备。
陈鹰认为,接下里的几年中,整个化纤行业将迎来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去产能”意味着以前的超高速、超常规发展将一去不复返,低增长率对应着新增产能的装备需求将大大减少。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海外市场需求锐减,加上中国制造成本优势逐渐减少,出口形势并不乐观。
尽管挑战严峻,但也不乏机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意味着一大部分使用高污染、高能耗、低品质的产能将被淘汰,更新换代将是一个潜在的市场机遇。”陈鹰解释说,“仔细分析中国的化纤产能,可以看出过剩的是常规品种,而差别化化纤品种还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在国企改革的改革大背景下,上海太平洋成套将通过企业结构重造、运行流程重塑、管控方式重建,成为具有“小快灵”特色的知名技术服务型企业。产品研发也将下大力气。除了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现有的工艺装备和成套技术,上海太平洋将响应“中国制造2025”和行业“十三五”规划,继续在新型化纤、纤维工程、智能纺机等领域加强科研投入。
对于市场,陈鹰表示将继续挖掘国内市场对差别化、高性能、高功能化纤装备的需求;充分利用目前印度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伊朗国际制裁解除等机遇,巩固已有海外市场,同时进一步拓展化纤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其他潜在海外市场。
近些年,邯郸宏大化纤机械有限公司在涤纶短纤维设备方面,开发了小容量差别化纤维生产线、150吨以上涤纶大容量卷曲机、切断机等关键设备;在粘胶短纤维方面开发了大容量的纺丝、牵伸、切断设备,以及用于粘胶MODEL纤维的纺丝机成套设备;在粘胶长丝方面,进一步改进完善了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同时,在特种纤维设备领域,邯郸宏大持续开发了芳纶、碳纤维、醋酸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低温水溶丝、高强高模维纶等多种特种纤维成套设备,产业化取得良好效果。
在邯郸宏大副总胡文栋看来,近两年化纤行业整体情况仍会持续低迷。“产能过剩和资金紧缩严重的影响了纺织化纤生产企业,停产和减产的企业很多,涤纶纤维生产的开工率不到一半;前两年红火的PVA水溶纤维和高强纤维生产企业有的关停,有的半停产;粘胶纤维连续几年在低谷挣扎,只在去年后半年才有了一些回升但长景仍不乐观。”胡文栋分析道,“因此化纤设备制造企业今年面对的形势更加严峻,竞争会更加激烈。”
关于如何在低迷的环境中谋发展,胡文栋认为,首先要密切关注化纤市场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开发特种纤维和差别化纤维的成套设备,在高性能纤维、短流程、低能耗先进工艺和高自动化等方面下功夫;其次要拓宽经营平台,发挥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的优势,同时狠抓产品质量,提高效率,降本增效。
邯郸宏大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加强产品研发,不断进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制造的工艺水平,优化工艺流程,完成6S管理和精益管理。另外,邯郸宏大还将与国内优秀的化纤企业和技术工程公司进行合作,创造更多的出口业务。
“十二五”期间,在化纤设备领域,郑州纺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容量涤纶设备完成了从日产150吨到200吨的跨越,于去年通过了中国纺织机械协会 “日产200吨涤纶短纤数字化成套设备”的科技鉴定,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还完成了从年产6万吨到8~10万吨粘胶设备的研发和研制,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另外,在碳纤维、芳纶、高强聚乙烯等高新技术纤维设备研发方面,郑纺机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非织造设备方面,郑纺机的水刺法非织造布成套设备,不论是在技术先进性还是市场占有率上,都已经成为市场上的领先品牌;双梳双铺的水刺生产线已成为国内追求高产量的首选流程;宽幅高速直铺水刺生产线技术水平再提升,梳理速度达到150m/min;水刺成套设备成功销往越南及土耳其,为高端国产水刺成套设备进军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应用于高端皮革基布生产的针刺法非织造布成套设备也已研制成功,成功推向市场并迈向产业化。
对于郑纺机生产的针刺设备,郑纺机总工李新奇认为,公司的定位和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要研发满足高档皮革基布及服用要求的针刺设备,并从源头双组份海岛短纤维成套设备开始研发,一是避免和国内面大量广的传统的针刺设备竞争,二是为满足未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服用高端皮革基布的市场需求做好技术储备。
谈到未来几年的化纤市场,李新奇认为可能暂时还会处于低谷,没有马上要复苏的迹象。对于化纤装备制造企业来说,转型是重要任务。转型的方向一是围绕下游用户对于终端产品的技术改造进行设备改造。例如在常规的化纤设备上通过设备和工艺改造适应于差异化纤维品种的生产;二是围绕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纤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纤维等设备的开发;三是围绕非织造布行业日益发展的需要进行纤维原料设备的开发。“非织造布是朝阳产业,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研发主要围绕提升产能、节能、差异化三大方面展开。”李新奇说。
为了谋求未来更好地发展,郑纺机制定了企业未来三到五年要实现的“三大变革。”首先是要做实事业部。公司将给予不同产品领域的事业部如化纤工程事业部、非织造布事业部等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的利润中心;第二是提升精益制造能力。为了提升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郑纺机制定了精益制造方案和措施,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基础管理、优选外协配套厂商、提升工艺攻关能力等各个环节进行落实。第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郑纺机成立了实验创新中心,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公司的研发人员在这里将创意转变为原创性的研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