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城镇化研究

2016-04-15 09:05田园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态移民可持续城镇化

田园

摘要: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地区,我们亟需把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地区的群体转移出来,使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得到平衡发展,所以生态移民就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其中生态移民的城镇化是指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移民的可持续性需要移民后城镇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措施的支持。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

生态移民现象由来已久,但“生态移民”的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被美国科学家考尔斯提出来,他认为生态移民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实施的移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并逐渐达成全球共识,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现象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重点。

一、生态移民与城镇化

(一)生态移民的定义

生态移民行动在给移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希望和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即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费用,也需要巨大的心理成本。目前对生态移民的定义还没有进行统一,还出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总的从原因与目的两个层面来看:

从原因层面看,葛根高娃认为:“生态移民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生存利益受到损失,从而迫使其更换生活地点,调整生活方式的一种经济行为。”[1]生态移民项目的出现也是因为资源的不可再生,以及为了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的层面看,生态移民就是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把发展移民后城镇经济为目标,把原生活于恶劣生态环境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方式集中起来,转移到城镇或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建立新城镇。所以生态移民就是使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重新整合与协调发展。

总之,生态移民概括来说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人文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是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使得人们难以生存下去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城镇化

刘明国指出“城市化”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人类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需求由温饱型向发展型,社会生产由小农生产向工业生产转变),以及生产集约化和可控化的社会进步过程。[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城镇化,也就是农村人口会逐步向城镇迁移、农村的劳动力形式更多的转变为二、三产业。目前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不管是外来投资的产业,还是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中国农村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本文中的生态移民的城镇化是另一种主要原因的人口流动,它流动的首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破坏与贫困的问题,才使得他们必须向小城镇迁移,其次也正好满足了小城镇逐步发展中对人口的需求。

二、生态移民的城镇化

在长此以来的生存实践中,少数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而生态移民后少数民族置身于全新的生活与生态环境,同时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做出了巨大的改变。

(一)生产方式的城镇化

移民生产方式的转型是他们为了适应迁入后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移民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收支结构、工作分工等几个方面。以贵州兴仁县东湖城镇建设安置区,主导产业方面是要解决生态移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以传统农业转变为农业现代化,建立了城镇工业园区,以及逐步建立的第三产业。而在收支结构上,移民前主要就是依靠农业,而移民后收支逐步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工作分工上,移民前男性劳动力较多,大多都是男性劳动力所得收入占家庭主要收入的比重较高,而移民后男女性劳动力的分工得到了较好的均衡。

(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生活方式是所有闲暇的活动模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的总称。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又个各自独特的民族日常生活与闲暇。在物质生活方面,大多数少数民族逐渐接受外来文化,跟随迁入后的城镇改变了他们的饮食结构、穿着服饰、居住建筑,同时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其次,在精神文化方面,迁移前后的少数民族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教育、交往、礼俗和乡民闲暇的娱乐生活都会有大小不同的改变。

三、生态移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生态移民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整合相关资源,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另外我们也要大力创建后续产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内力与外力共行的可持续机制。

(一)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生态移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政治、教育、文化、宗教等问题,是一项寻求多元发展的工程。在移民安置前我们必须要考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保留问题。少数民族的移民,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上的改变,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改变。所以必须本着对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同时生态移民要与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相结合,这也是解决好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条件。比如兴仁县东湖安置区在安置前除了对供电、供水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修建了民族活动场地,这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之一。

(二)安置后期扶持措施对移民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就业政策。不仅要继续发展第一产业,同时要提高移民人口生产技术、鼓励建设工业园区、适当减少安置地地税以及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等政策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

教育政策。搬迁后的城镇必须保证较为充足的教育设施以及教育资源。

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以原有城镇为基础,引导生态移民后的少数民族从事二、三产业。对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安排于移民居民,在专项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社会保障政策。包括迁移后居民的教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的沿用。另外还需制定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搬迁后的其它保障政策。

(三)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由于地区的脆弱性和生态资源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生态移民得先从改善和保护原住地生态环境出发的,其次我们对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也要提出进一步的措施进行发展,否则迁入地生态环境也将遭到破坏。例如在兴仁县东湖的建设上同样考虑到节能减排的问题,目的也是为了考虑安置地的生态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民族地区的贫困、生态问题与城镇化逐步发展所需吸纳劳动力的问题,让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发展创造了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它即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与生态破坏问题,也解决了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增大的问题。所以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发展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为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也带动了小城镇发展,实现了城乡共同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2):

[2]刘明国.对我国“城市化”的反思[J].生产力研究,2010,(1)

[3]周鹏.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生态移民可持续城镇化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