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欣然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群体性事件频发。因此,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演变规律和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解决该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群体性事件,避免不必要的人员、经济损失。
关键词:城镇化;群体性事件;西部民族地区
一、西部民族地区特征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一个特征十分鲜明的区域,该地区在地域分布、经济发展以及宗教文化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一)地域分布
我国的西部民族地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甘肃以及内蒙古。从这些省份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都处于高原地带,海拔较高,很多省份都位于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截止2015年底,除四川、甘肃、内蒙古外,其他西部民族地区省份均没有高铁。这些地区都处在我国的边境地带,但是与其接壤的国家大体都处于不发达国家,因此并不利于这些地区发展对外经济,同时,由于地处偏隅,距离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较远,使得其整体发展相对落后。
(二)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中部、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表1所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GDP除四川省外,都排在我国后半部分,与我国发达省份的差距非常大。
(三)文化特殊性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西部民族地区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该地区民族的多样性以及其独特的宗教文化。民族的多样性使得这些地区都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民族特有的文化。以云南省为例,全省共有52个民族,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含汉族)有26个,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文化,且各种民族文化中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部分。而宗教对该地区人民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因此,宗教对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群体性事件
伴随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地区城镇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速,但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的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在城镇化进程中群体性事件频发。
(一)概念
根据我国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第2条规定:群体性事件是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而引发的,由部分公众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通过集体上访、集会、聚众闹事等形式的群体行为,同时,这些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的行为。
而西部民族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与征地、拆迁、环境以及宗教文化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大部分是指该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利益冲突、土地纠纷、宗教文化被侵犯等原因造成的群众与当地政府间发生的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群体行为。
(二)特征
1、民族性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最大的特性就是其民族性,而该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也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大多为少数民族群众,他们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因此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也有所不同。
另外,西部民族地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使得很多民族性的东西被迫汉化,使得很多民族性的非物质遗产濒临消亡,因此,也会造成当地许多少数民族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满加深,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埋下伏笔。
2、盲从性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环境闭塞等原因,使得这些地域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待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差,很容易产生盲从的心理。尤其城镇化过程中往往出现的都是征地、拆迁等直接关乎于自身利益的问题,群众与政府很难达成共识,这时,一旦有个别人进行组织策划,再通过舆论等方式的渲染,就很容易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3、极大的破坏性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往往又是直接关乎个人利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带,村民们的受教育程度大多不高,因此,当一些不满事情产生时,很少采用和平理性的诉求方式,往往采取比较简单、暴力的方式解决,通过暴力械斗、攻击政府部门、堵塞交通等极端的方式进行,最终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破坏当地的社会秩序。
(三)演变规律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大多与土地、环境、文化问题相关,且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研究,可以归纳出其演变规律,如图1所示。
图1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演变规律
由图1可以看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于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社会不公以及基层政治互信缺失造成的,由此使得该地区群众的心理出现失衡,内在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加之外部的舆论逐渐形成共识,这个时候当出现一个刺激性事件,也就是最终使得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导火索时,就会使得该地区群众的个体情绪变得非常激动,而这个时候由于得不到权威信息加上流言与传闻的肆散,很多时候就会使得事件失真,通过组织策划以及情绪感染的方式,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
三、应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该地区经济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西部民族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该地区贫困落后,因而,当地群众为了实现自身对利益的诉求从而使得群体性事件爆发。因此,提升该地区人民的经济实力、生活水平,是解决其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途径。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边境省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为这些省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当地政府、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发展当地经济。解决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才能为更好地解决其它问题提供更好地基础。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预警及信息公开体系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但是,从它的演变规律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积蓄过程,从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建立和完善的社会预警体系有利于从事件产生前期发现问题,从而当事件爆发时可以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甚至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建立公开、清晰的信息网络,一方面使得群众可以了解到官方的权威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被人挑拨参与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从源头上了解群众诉求,从而方便政府管理人员与群众更好地沟通,及时了解潜在的不和谐因素,最终达到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群体性事件预先介入和妥善化解的目标。
(三)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较于国家其它地区较低,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弱势群体充分的尊重,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尽可能的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积极地与群众进行沟通,将信息公开化,使每一个群众都得到信息的知情权,并且可以参与到整体决策过程中。
同时,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注重保护当地的诸多非物质性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群众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