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通假字的分类研究

2016-04-15 10:08赵丹燕
成才之路 2016年9期
关键词:诗经词汇分类

赵丹燕

摘 要:《诗经》是一部记载古代人民生活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凝聚的瑰宝。通过将《诗经》中经常出现的通假字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力求加深对这部优秀著作的理解与传承。

关键词:诗经;词汇;通假字;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3.3;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9-0095-01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继承、发展而来,造成了现代汉语的部分词汇与古代汉语的差异性,而古代汉语中的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就是所谓的通假字。通假是指古书上同音字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甲种意义已经有一个字却不用,反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或音近字来表示,这个借用的字便叫作通假字,被代替了的字叫作正字或本字。通假字的使用是古籍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而秦汉及其以前的古籍中,通假字尤多。代表了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著作《诗经》中,经常能看到通假字的身影。以下是对《诗经》中通假字的分类归纳整理与深入理解。

一、音同通假

音同通假这类通假字,本字与借字的声母和韵母本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变化,一些古代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发展到变得不同。因此,音同通假又包括古今同音的通假字和古今不同音的通假字这两种情况。

(1)古今同音的通假。本字与借字古今没有发生语音变化,古音和今音都一样。这是教师极容易识别的情况。例:“燕尔新昏,如兄如弟。”(邶风·谷风)“昏”通“婚”,嫁娶。《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时行礼,故曰昏。”《说文解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昏”“婚”同属晓母,文部,同音通假。

(2)古同音今不同音的通假。本字与借字古代本来同音,后来语音发生变化,现在已经变成不同音的字。对于这类通假,教师要在说明通假字的体例时,强调古字音同相通假,常用“古声某某同”来加以解释。例:“山川悠远,谁其劳矣。”(小雅·渐渐之石)“劳”通“辽”。郑玄笺:“其道里长远,邦域又劳劳广阔。”孔颖达进一步加以说明:“广阔辽辽之字,当从辽远之辽,而作劳字者,以古之字少,多相假借。”意思是说,“劳”借为“辽”,是因为两个字字音相近。按周秦人读“辽”如“劳”,所以上古“劳”和“辽”不是音近,而是音同,同属来纽,晓部,故得以通假。又如,“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大雅·皇矣)“邦”通“封”,边疆也。《小尔雅广诂》:“封,界也。”《说文解字》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邦”字中古音博江切,帮母,江韵。“封”字中古音府容切,非母,钟韵。上古无轻唇音,非母属帮纽,上古钟韵与江韵同属东部,所以“邦”“封”原是声韵相同的两个字。

二、音变通假

音变通假是指音近通假,即本字与借字声音不完全相同。它包括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和旁纽通假三种情况。

(1)双声通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叫作“双声”,双声通假就是借字与本字异韵同声。例:“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大雅·生民)例“禾役穟穟”,《说文解字》引作“禾颖穟穟”“役”为“颖”的通假字。“役”字古音喻纽,锡部;“颖”字古音喻纽,耕部。“役”“颖”同属喻纽,韵为锡、耕对转。如“无不尔或承。”(小雅·天保)郑玄笺:“或之言有也。”亦以“或”通“有”,可知“或”为“有”的通假字。反之,有时“有”也可作“或”的通假字。《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九有”“有,域也”。“域”的古本字即“或”。按“有”字古音匣纽,之部;“或”字古音匣纽,职部。“有”“或”同属匣纽,韵为之、职对转。

(2)叠韵通假。叠韵是指韵母的主要元音及韵尾相同。叠韵通假就是指借字与本字同韵异声,两字声母在五音中不同类。例:“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大雅·皇矣)《毛传》:“将,侧也。”则“将”为“傍”的通假字。按“将”字古音精纽,阳部;“傍”字古音并纽,阳部。“将”“傍”同韵而异声。

(3)旁纽通假。旁纽通假是指借字与本字声母相近,也就是说在喉、牙、舌、齿、唇五音中同为一类之音。如:影晓匣同为喉音,帮滂并明同为唇音,端透定泥来日同为舌音,等等。至于两字的韵,则或同或异。前人又叫“旁纽双声”。如“彼疏斯粺,胡不自替?”(大雅·召旻)郑玄笺解“疏”为“粗”。按“疏”字古音审纽,鱼部;“粗”字古音清纽,鱼部。审、清同属齿音,“疏”“粗”同韵同类。“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邶风·静女)《论语阳货》,“归孔子豚。”郑注:“鲁读馈为归。”“归”古音见纽,微部;“馈”古音群纽,物部。见、群同属牙音,“归”“馈”同韵同类。

三、结束语

《诗经》源于秦汉以前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通假字作为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据不完全统计,《诗经》共有通假字七百余个,而又由于古今字音的发展变化和《诗经》产生的不同区域的方言差别,古今同音通假字较少,而音近通假则普遍存在。王力先生对此有这样的结论:“同音字的假借是比较可信的,读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还是可能的,因为可能有方言的关系。”通假字传递给人们的不仅是古今汉语的变化信息,更是古代文明的显现。作为语文教师,更多地要承担起古代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学生感觉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孔德明.通假字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2]向熹.《诗经》古今音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诗经词汇分类
分类算一算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诗经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