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天场镇中心小学 葛永浩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天场镇中心小学 葛永浩
语文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砥柱,它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实它的工具性,狭义的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强调了“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如今的时代已经要求学生“能说会道”,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是社会的大势所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善说。”据此,很多的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怎么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怎么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呢?个人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观察发现:当教师或其他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后,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领悟,心中知道了答案,可因“怯场”不敢在大家表达;有的胆略微大一点,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怎么表达,东扯西拉,说的无条理无章法;有的学生就像“挤牙膏“一样,想一点,就讲一点,说不完整,啰啰嗦嗦,颠三倒四;还有些学生表达的没有“中心”和“重心”……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很多的学生在小组内是听众、观众,或是沉默寡言,或是说的结结巴巴,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言不成句。
针对这些情况,我从学生的“外围”入手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摸清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部分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照顾他们的大多是祖辈,导致了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有些学生是家庭的“残缺”、不完整,导致了他们心理上的孤僻,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等。所以,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对症下药”,多给他们制造说话的机会,比如遇到一些简单的、不繁杂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哪怕说错了,我也给也是耐心的给他们修正、同时不断的鼓舞他们、安慰他们,延迟对他们的评价,逐步使他们树立“敢说”的信心和欲望,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一次次的体验“说话”带来的乐趣,逐步变为“我要说”。
思考是表达的前提,思考得有条理、想得清楚才能表达通顺、完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能根据课文并其中的情节来给学生创造或模拟其中的情境,同时在每次提问时都“静静地等候”,给足学生思考的时空,让他们思考成熟再作答。如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在教学母亲唱童谣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前两则童谣,看用什么样的节奏和语调读比较合适?学生自己读了几遍之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在幼儿园学了哪些儿歌或童谣?是用什么方式来读的?学生想到了《小花猫,上学校》《小白兔,白又白》《小鸭子》等儿歌,想出了打拍子的方式来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经过阅读实践,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体会到母亲对孙友田的启蒙教育。
可见,给学生先思考在表达,就是一个“想”的过程。也只有只有,学生才能说得清楚,说的明了,才会更愿意去说。
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内容丰富、广泛,但其相对来讲缺乏严密性、规范性。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都能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来规范他们各自的语言,同时让他们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实际的运用逐步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教科书中的名篇名段,语言流畅清晰,情节扣人心弦,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大量的朗读课文,可以使学生的语言材料得到积累、充实,可以使他们灵活的掌握各种表达语言的方式,学会各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技巧。这对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个人有个“习惯”,即坚持每次语文早读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号轮流到讲台上朗读一段课文或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说一段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坚持下去,我发现不但能促使班级学生全员参与说话活动,而起能使学生的语言的表达的情感不断丰富。
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的项目就是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这当中的内容精彩丰富。对每次的口语交际我都能认真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际,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如苏教版语文第10册练习3中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就生活中的一些需要作出选择的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如: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自己要不要上补习班?广告用语,能不能相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审题,细心阅读题中所给的一些情况的文字。然后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议一议,想想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在同桌讨论、互说的基础上,分角色说一说。在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做许多次的反复训练,更需要我们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精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