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湘女更多情

2016-04-14 07:22张志初
湘潮 2016年3期
关键词:多情红色

张志初

湘女多情,这是一个可以触摸到温度的词语,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说她“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湘夫人、马王堆辛追夫人;说她“新”,可以联系到活跃在各战线各领域的湖湘当代女性。

追寻一个“多”字

湘女,顾名思义,是指穿越时空的湖南女性。她们或出生、或成长、或劳作于山清水秀、灵性涌动的湖湘山水之间。如同“婀娜”与“多姿”密不可分一样,湘女往往与多情联系在一起。湘女,到底情多何处?

首先,让我们追寻“多情”的源流。

“湘女多情”一词,源于湖湘俚语,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雅词,是对湖南女性的点赞。虽无明典出处,但也不是“空穴来风”。说到“多情”的渊源,还得要从两个“湘女寻夫”的传说说起。

一个是“斑竹一枝千滴泪”。源自毛主席的一首诗《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其中就道出了一个“湘女寻夫”的佳话,这就是娥皇与女英寻夫的传说。据传,舜帝南巡不返,他的两位妻子,也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来湘千里寻夫,至洞庭君山,闻夫驾崩苍梧(现永州宁远境内),悲伤至极,泪洒青竹。斑斑情泪,后人谓之斑竹泪,这种斑斑点点的竹子也被称为“湘妃竹”。君山的二妃墓、湘妃祠就是后人对她们忠贞爱情的认同和景仰。这个“湘女寻夫”的哀婉传说,可以说是湘女多情的源头之一。当然,毛主席在诗中还寄托着怀念自己夫人杨开慧的深情,“红霞万朵百重衣”,“红霞”隐指杨开慧的小名霞姑。诗人用浪漫之笔抒写真实的人生:美丽的霞姑,忽而变成乘风而降的帝子,忽而化作泪洒斑竹的湘夫人。在诗人心中,霞姑就是不朽的美丽女神!

第二个传说是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中,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远行筑长城后,孟姜女思念不断、泪水不绝,她的泪水竟滋润出一片茂密的竹林。最后不甘于等待的孟姜女,砍下竹子,扎成竹排,启程寻夫。历经千里,来到长城脚下,她悲声痛哭,哭倒长城,最终见到了累死在工地并被掩埋在长城墙底下的丈夫。这个坚贞、痴情的爱情故事,也是湘女多情的另一个渊源。

千百年来,许多名人骚客临洞庭、登九嶷而怀古,借斑竹、寄姜女而抒情,留下了大量相思愁苦的诗赋佳作,把湘女多情的形象和气质,演绎得熠熠生辉。屈原《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夫石》等,都是其中的名篇。

为什么人们唯独描述“湘女多情”呢?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芸芸众生的口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诸如“鄂女”“粤女”“赣女”“黑女”也多情呢?这说明湘女正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她们身上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内涵,成为了湖湘文化中的一个代表性概念。

其次,让我们追寻“多情”的韵味。

湖湘山水孕育出来的湘女,身上都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气息,至少给人们传递和展现着一种美、甜、辣的感觉和韵味。

韵味之一,湘女很美。她们有姣美的脸蛋,美妙的身段,美白的皮肤,优美的线条,洁美的服饰。湘女和其他地方的女人比,外貌外型的“辨识度”很高,她们美艳绝伦的“水色”,把整个人都带活了。当然,湘女之美,更是美在“内在”,她们有美丽的心灵,美好的德行,美妙的梦想,美好的追求。

不同时代的湘女身上凝结着不同的美的“因子”,成为非常鲜明而又富内涵的湖湘文化的载体。

比如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的美。辛追,虽是湖北罗山人,但18岁左右就随丈夫来到长沙,在湖南生活了30多年,深受这方水土的影响,应该属于湘女。她对美的追求很有品位,身材苗条,皮肤柔嫩,躺在地下两千多年,依然风韵犹存。她的美还体现在酷爱读书,陪葬品中有11万字的帛书、竹简;她持家有度,丈夫亡故时她才30岁,含辛茹苦把儿子教育成才,以致侯位传了5代。

溆浦的水土滋养出的向警予的美,在同时代的女性中是出类拔萃的。她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大眼睛,高鼻梁,嘴唇微微上扬,一头浓密的青丝向两边盘散开来,乌黑发亮,端庄秀丽的脸庞经常洋溢着甜美的微笑。她大气、稳重,秀外慧中,清新脱俗,眼神犀利而又坚定,一看就给人一种美丽和智慧兼于一身的淑女形象。

韵味之二,湘女很甜。湘女是甜的化身,有甜甜的笑容、甜甜的话语、甜甜的温柔。她们的温柔像春雨,不经意间到达,等你发现时,已经浸入心底,难以忘却。湘女的甜,增加了他们的“颜值”指数。

湖南电视界的女主持们魅力四射,甜味十足。湘女中携歌闯京城的甜妹实在太多。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宋祖英、张也等,这些“大咖”当然不用说,知名歌星雷佳、王丽达、吴碧霞、刘一祯等也是闻名遐迩。其中,刘一祯演唱了笔者作词的《锦绣潇湘等你来》,这首歌搭载神舟八号宇宙飞船,在太空代表湖南向全世界发出了盛情邀约。

2013年春,笔者去古丈调研,到了几户叫宋如英、宋美英、宋香英的农户家,又到了一家英妹子茶叶公司,便写了一首歌词叫《英妹子》。第一段写英妹子的美,第二段就写英妹子的甜。这首词被湘籍作曲家孟勇谱了曲,唱起来够甜的。

韵味之三,湘女很辣。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几乎让全中国都知道了湘女的“辣”。她们大多有辣椒一般的火辣性格,骨子里带着侠女精神,遇到不公平的事,绝对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她们敢爱敢恨,要是看上一个男人,不在乎对方是否有房有车,“只要感觉到了,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也要跟他走”。湘女有什么说什么,开心和你分享,不开心也让你陪伴,要和你“一起欢喜一起忧”。

所以,有人说,湘妹子火辣辣的媚眼,让你一见丢魂;泼辣辣的话语,让你一见钟情;爽辣辣的性格,让你痴迷醉倒;娇辣辣的背影,让你刻骨铭心。

再次,让我们追寻“多情”的内涵。

湘女多情,是对湖南女人的褒扬和赞美,“多情”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对于“少”,多情就是情感丰富。湘女把柔情、热情、痴情、豪情都包含在一起,简直就是情感的化身。

相对于“轻”,多情就是“重情”。湘女之情,总是令人出其不意地感动,她们有很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与人相处,特别怕别人吃亏,宁愿自己受损受屈,也要让别人满足满意。

相对于“淡”,多情就是“浓情”。湘女对很喜欢的人总是含情脉脉、情意浓浓,不会在乎别人的流言蜚语。

相对于“冷”,多情就是“热情”。湘女不仅有似水的温柔,也有如火的热情。这种热情,既表现在待人接物,更体现在助人成功。

区别于“泛”和“滥”,多情就是情感集中朝一个方向涌动的“专情”和“痴情”。湘女感情专一,他们认准的事、认准的人,不会轻易改变,基本上是一条路走到底。湘女不会嫌弃自己的老公混得不好,她们总是鼓励自己的男人好好干,沉住气、不灰心,“东山再起”。湘女的痴情,痴得只剩下4个字——别无选择!

湘女多情,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追寻湘女多情的“多”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女性的美,更是一种社会道义的情,她们身上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特质,使湘女多情已成为湖湘文化的地域符号和独特标识。

抚摸一个“红”字

“红”,一种绚丽耀眼的颜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底色”,是革命和胜利的代名词。当年,人们习惯把革命政权称为红色政权;现在,我们常常将到革命纪念地参观称为红色旅游。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把近现代以来,所有投身民族进步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湘籍女性革命者、革命家、共产党人以及无私奉献者,亲切地称之为:红色湘女。

红色湘女的“红”字,是用鲜血染成的,是用生命浇灌的,是用汗水、智慧凝聚的。因此,这个“红”字,我们要深情地仰视,轻轻地抚摸,从中要领悟出她们到底红在哪里?

其一,她们“红”在血脉。

这里讲的血脉,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信仰和灵魂。也就是说,红色湘女的血脉里流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红色血液,传承的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中国几千年漫长历史中的湘女身上所没有的。

红色湘女,她们从湖湘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从社会发展的时代鼓点中走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激励和感召,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她们奋笔疾书,大声疾呼,参加学生游行,领导妇女运动,办学出刊,唤醒民众。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这些探索只是在黑暗中前进,并且无一例外都遭到失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产生了民族的救星——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向警予、蔡畅以及新民学会中的很多女性会员,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和传播者,并在马克思主义真理阳光的照耀下,成长为第一批女共产党员,而且向警予是我党的第一个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从此,湘女的血脉中才第一次被真正注入了红色基因。

2015年5月7日,50多名法国高中生来我们湖南党史陈列馆参观,其中一位金发碧眼的女生问笔者:当年以向警予为代表的一批湖南女性,为什么要赴法国勤工俭学?笔者的回答是:她们是为信仰、为拯救自己的国家而去的!

红色湘女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她们将理想信念和时代使命融进自己的血脉,融入自己的灵魂。红色湘女的血脉,红得艳丽,红得厚重,红得夺目。

其二,她们“红”在风骨。

所谓“风骨”,就是品格气质、秉性气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风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力”:风能动在其有力,故称风力;力生于骨,有骨才有力。红色湘女的风骨是红的,是刚直挺拔的。

1927年5月,年仅23岁的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田波扬和他身怀有孕的22岁的妻子陈昌甫不幸被捕。敌人将陈昌甫左手5个指头钉上竹签,想让她用右手代替田波扬在自悔书上签字,陈昌甫在纸上毅然写下:“我宁可替丈夫死,但决不代替他叛党,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夫妻二人大义凛然,双双慷慨赴死。

1940年7月,中共湘西工委女共产党员贺琼,从前线回到洪江,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被捕。狱中,国民党多次对她秘密审讯和使用酷刑,她严守党纪,坚贞不屈。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国民党会同当局以“转移”为借口,将贺琼从狱中押到县城东门外藕塘坳山里,在已挖好的坑边,以活埋相威胁,限时要她认罪,交出同党。贺琼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并厉声痛斥国民党当局罪恶行径。国民党当局特务气急败坏,对着贺琼的背连开数枪,贺琼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牺牲时年仅26岁。

情是美好的,美好到需要用爱来滋润;情又是壮烈的,壮烈到需要用鲜血来浇灌。她们的“红”,不仅流淌在血液中,还渗进了骨子里。

其三,她们“红”在脚印。

在红色湘女身上,集中体现了革命者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道德情操,那就是坚守忠诚、恪守信仰,舍生忘死、公而忘私,艰苦奋斗、不懈攀登等,留下了一串串红色的脚印。

南昌起义的枪声没有让红色湘女旁观。黄埔军校的女学员,如湘妹子彭援华、肖凤仪等,以奕奕神采为军旗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生儿育女没有让红色湘女离开战场。胡筠,湖南平江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之一。1929年,在一次作战中,一颗敌弹飞来,在即将临产的胡筠跟前炸响。伴随剧烈的疼痛,一股鲜血从下腹汩汩流出。她咬紧牙关,终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一名女战士爬到胡筠身边,用刺刀帮她割断了脐带,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婴儿包好。胡筠亲了亲孩子的额头,让战士把孩子抱进山洞,自己仍坚持在阵地上指挥战斗。

生死悬崖没有让红色湘女退缩。1927年9月,李贞带领浏阳党支部同志和游击队在大围山与敌人展开激战,在弹尽粮绝之际,李贞和几名游击队员退到了祖师岩的悬崖上,她对仅剩的4名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然后毅然纵身跳下山崖。这充分展现了红色湘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新中国成立后,李贞成为我军唯一的开国女将军。

万里长征没有让红色湘女掉队。红军长征,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啃树皮,生命难以为继……就是在这种艰辛的革命征程中,留下了刘英、蔡畅、吴仲廉、邱一涵、曾玉等一大批红色湘女的身影。

抗战硝烟没有让红色湘女走开。毛主席曾说: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就不会胜利。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不少湖湘女儿满怀爱国热情,投身抗日洪流。从著名作家、“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率领的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到省国术馆女教练王家桢招募的百名女子大刀队;从长沙艺芳女校校长曾宝荪倾尽平时积蓄购买100床棉被支前,到衡阳人民敢死挺进队中的女战士……这些湘妹子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抗敌御侮的长城。

改革开放的洪流没有让红色湘女落伍。“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自主创业的步步高商业集团总经理张海霞,中国植物基因开创者湘女院士范云六,把中国民歌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宋祖英,舍己救人的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板凳妈妈许月华,蓝思科技周群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各行各业的湘女领军人物和璀璨明星一样层出不穷。

一位哲人说过,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红色湘女那一抹“红”,永远是我们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

拥抱一个“更”字

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和燕妮的夫妻情感时说:燕妮死了,等于马克思也死了。他们的恩爱超过了过去人类关于夫妻情感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同样,红色湘女的多情,超过了历史上一切关于湘女多情的动人传说。红色湘女更多情,魅力就在这个“更”字上。

这个“更”字,凸显情感内涵的超越。

历史上的湘女多情,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犹如潺潺流水、晓风残月,但归根结底都局限在小范围内,是两个或者几个人之间的情。而红色湘女的情,犹如高山大川、日月星辰,这种情是心忧天下的救国情,是忠诚为党的革命情,是竭诚为民的公仆情,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湘女之情,较之一般意义上的湘女情,更壮怀、更激烈、更凄美。

从向警予的“高歌”,看红色湘女的救国情。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被法租界巡捕房拘捕,之后被引渡到武汉卫戍区司令部军法处监狱,遭到严刑拷打和威胁逼供。向警予对党的秘密一字不吐。敌人威胁说已经查明了她是共产党重要领袖。向警予凛然而答:“要杀就杀!至于我是不是向警予,没有多大关系,横竖你们都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革命者不会在你们的屠刀下求生。等着吧,你们的末日,就在明天!”在去刑场的路上,向警予高唱《国际歌》并呼喊口号,敌人慌忙向她嘴里塞石头,并用皮带勒住她的双颊。毛主席曾号召:“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从赵云霄的“遗嘱”,看红色湘女的革命情。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有两件并列在一起的烈士书信,一封是丈夫写给妻子的遗书,一封是这位妻子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的遗嘱。写信人就是湖南醴陵人陈觉和他的爱妻赵云霄。1928年9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分别被捕入狱。反动当局多次审讯,酷刑折磨,他们始终宁死不屈。陈觉牺牲后,赵云霄强忍心痛,拖着受刑之躯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待女儿满月后,她留下遗嘱:“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永别了,小宝宝!”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最后亲了一次女儿的小脸蛋,然后镇定地走向刑场,兑现了自己“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

从陈超英的“奉献”,看红色湘女的公仆情。中建五局“大姐书记”陈超英,她的生命虽然在53岁划上了休止符,可是她的生命赞歌并未停止。她分管过房改、物业,手里掌握上千套住房分配权,但没有为自己分过一套房;她长期主管组织人事,却没有给任何亲人在单位安排过工作;面对困难职工,她总是用自己的工资慷慨资助。在干部员工心中她是一名真正的“超女”,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更”字,透射情感表现的壮丽。

红色湘女的情,或柔美,或刚烈,或深沉,或直接,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壮丽。

藏在墙缝里的情,很壮丽。1982年的秋天,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正在修缮,当工作人员打开板仓卧室后墙时,一摞厚厚而泛黄的手稿,赫然呈现在面前。原来,这些手稿是当年杨开慧写给毛主席的“情书”。书信内容,有甜蜜,有思念,有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有相聚时的如胶似漆。但更多的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真理的不倦追求。信中文字,情真意切,如泣如诉。有这么一段:“我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一位伟大女性的爱情火焰,在黑暗而狭小的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有人也许会问:假如毛主席能读到这些手稿,知道开慧这样深深地眷恋着他,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其实,毛主席又何尝不怀念自己的“骄杨”呢?为此,1957年5月,他亲笔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一千古绝唱。

洒向天山的情,很壮丽。湘江河畔,有一块巨大的“湘女石”,是新疆人民为了感谢8000名湘女上天山的伟绩而运来的天山巨石。60多年前,8000名湘女怀着建设边疆的美好愿望与青春梦想,离别亲人,远赴新疆。从青春年少到红颜老去,8000名湘女深深扎根于祖国的边陲,把自己的青春、爱情、家庭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她们被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母亲,成就了新疆屯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她们用湖南女性骨子里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乐观,谱写出一曲灵魂升华的壮丽诗篇。

倒在血泊中的情,很壮丽。朱德总司令偏爱兰花,其中蕴含着一段凄美的故事。朱德的夫人、红军女战士伍若兰,是湖南耒阳人,1929年初,为掩护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安全转移,弹尽负伤被俘。敌人对她用尽各种残酷刑罚,劝她同朱德脱离关系。她威武不屈,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赣江水倒流!”伍若兰大义凌然、英勇就义,遇害时年仅26岁,首级先后挂在赣州和长沙城头示众。闻此噩耗,朱总司令当即写下一首《咏兰》: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朱总司令时常寄情兰花,以表达对伍若兰的深情怀念,如上世纪60年代初的《游越秀公园》: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吐在弥留时的情,也很壮丽。大家都知道,夏明翰烈士有一首震古烁今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家满门忠烈,夏明翰的四妹夏明衡、五弟夏明震、七弟夏明霹都是为国捐躯的著名烈士。苍天有眼,夏家真的留下了“后来人”。事情是这样的:曾志在弥留之际说出了一个惊天秘密,当年丈夫夏明震牺牲时,曾志已怀有身孕,上井冈山后,孩子生下来了,送给了当地一家姓石的农户,取名石来发,这就是夏家的“后来人”。

品味一个“情”字

曲未终,情难了。感悟红色湘女的情,自然留给我们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

启示一:痴情铸就忠诚。红色湘女对于自己的所爱,一旦认准了,便痴心一片,至死不渝。这份8匹马也拉不回的“倔强”,这种“从一而终”的痴情因子,就是忠诚品质的情感源泉。有这么一位湘南农村的小人物叫谭凤英,1.68米的苗条身材,嫁给了一位只有1.4米高的小儿麻痹症男人。这个小个子男人叫马恭志,今年44岁了,他一辈子干了3件事:第一件事是用14年时间学会站起来走路;第二件事是用26年时间为永兴县农民放了3万多场电影;第三件事是用4年时间在郴州市办了一个文化影视中心。谭凤英在20多年前喜欢看电影,也喜欢上了这个小个子放映员,并帮他倒片子,最后她们冲破阻力结婚了。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名字就叫马电影!笔者在采访马恭志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个党的十八大代表,多亏有马电影她妈的支持!

红色湘女对信仰和事业的忠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同她们对于爱情的专一、执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在感情上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人,很难想象对事业能够忠诚到底,很难想象能够战胜生与死的考验、名与利的诱惑。当前有些人,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道德上堕落,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红色湘女对理想信念的那份“痴情”。

启示二:柔情营造和谐。红色湘女,落笔在一个“女”字。既为女性,势必具有女性的天然属性——妩媚、娇嫩、温柔、善良、宽容、勤俭。同样,红色湘女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冷血动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她们对敌人横眉怒对、斩钉截铁,但对即将永别的爱人、孩子,却显示出无限的柔肠寸断和难分难舍。向警予对家庭子女,一直深负责任。临刑前在狱中,她拿出两个孩子的照片放到唇边亲吻,喃喃自语着:“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得知向警予牺牲,蔡和森悲痛不已,撰文悼念“我的妻”。向警予作为一个女性,谋求自由的恋爱、婚姻,是与她追求理想、实践革命道路同步完成的,这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女性的可敬之处。

湘女不仅将大爱洒向人间,也把缠绵献给亲人、爱人和友人。今天,仍然需要红色湘女散发出的柔情芬芳,仍然需要弘扬她们心灵的真善美,以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启示三:纯情展现干净。向警予在担任女校校长时,被誉为“女圣人”,是品学兼优的奇女子。有一位名叫周则范的军官,想娶她做二房夫人。向警予的父亲慑于周的权势,只得同意。向警予却死活不肯,她只身冲进周家反抗,并发誓“终生不嫁,以身许国”。然而,当她后来遇上蔡和森这个志趣相投的好友时,这位“女圣人”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纯情的一面。他们同乘一艘邮轮赴法勤工俭学,35天的海上漂泊,两人在甲板上看日出、谈人生、谈理想、谈革命,相互敬重,相互倾慕,到法国后他们幸福地结合到了一起,并手捧《资本论》拍摄了一张新婚照片。之后,向警予给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写信并随信寄回这张照片。在信中,她对自己的爱作了大胆而执着的表露。她说:“和森是九儿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二十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做二十世纪的小孩子。”一尘不染的纯真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在向警予身上表现得一览无余。

启示四:真情催生奉献。红色湘女中,不少人出身殷实世家,很多人有机会嫁给达官贵人,去做前呼后拥、登堂入室的“官太太”。但她们都义无反顾地走上经历坎坷、甚至肝脑涂地的革命道路,这源于她们对党、对人民、对阶级、对民族、对同志有一份永不褪色的真情。她们像蜜蜂,辛苦自己,甜蜜他人;她们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1919年夏,向警予为寻求真理,赴长沙发起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行动,并加入毛泽东、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1919年勤工俭学到法国后,向警予白天打工,晚上学习法文,短短几个月后就能读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由于学习刻苦,夜以继日,以至于“煎伤太过”,几乎“不能支持”,但她仍认为不如此不足以追赶形势。她在给国内毛泽东的信中写道:“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以餍予之所欲,奈何?计惟努力求之耳!”向警予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工作,蔡和森曾开玩笑似地对朋友说:“警予呀,常常在深夜还研究问题,有时还要拉我讨论,闹得我睡眠不足,真苦!”

真情是解开红色湘女奉献精神谜底的钥匙。虚情假意的人不会奉献,沽名钓誉的人假装奉献,圆滑势利的人空喊奉献。只有像红色湘女一样,对人民、对事业,有着满腔热忱和真情实感的人,才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启示五:豪情呼唤担当。无论在血与火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相对稳定的和平年代,红色湘女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是毅然走出闺阁,投身于革命、建设、改革大潮中,担当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红色湘女、怀化女杰米月娥,1927年10月出生于辰溪县一个有名望的中医家庭。当时内忧外患的时局形势,激起她发奋读书、救国救民的抱负理想。1948年7月,她从长沙云麓中学毕业后,毅然参加革命活动,宣传革命真理,传播进步思想,秘密翻印、散发党的文件和传单。1949年7月31日,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狱中,米月娥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纪律,在她的口供中,始终只有3个字:“不知道!”最后被反动派装入麻袋,捆以岩石,沉于沅水深潭而壮烈牺牲,时年21岁。这就是红色湘女的使命担当!

今天,人们沐浴着和平与幸福的阳光,豪情担当似乎已成遥远的历史回声。而事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更艰苦的长征接力,时代与使命仍然强烈呼唤红色湘女的豪情担当,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多情红色
忆苏卿,多情应笑我
拟人手法真多情
悯蚕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访浔阳楼
什么东西不应该是红色的
追忆红色浪漫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Hangzhou by Moon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