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学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特征,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特别是针对逻辑化意识较差的教师,需充分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用逻辑化处理模式,并将其广泛运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之上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分别对逻辑层次显性化、细腻化和认知化三种处理策略分别进行讨论。
关键词: 高中物理 逻辑化处理 实施措施
现阶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严重缺乏逻辑化意识,尤其教学中逻辑层次极为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效率偏低。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需积极实施逻辑化处理策略,以此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一般来说,逻辑化处理策略可分成三种,分别是逻辑层次显化、认知化和细腻化。教学内容中可应用逻辑化处理的范围比较广,不管是规律、概念还是实验的思维策略方式,都可应用逻辑化处理策略。此策略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以学生为主体,应用“问题化”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
一、逻辑层次认知化
逻辑层次认知化是在逻辑层次呈现过程中要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也就是说,其教学中的整体节奏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对学生学习予以关注[2]。
在学习《波的形成与传播》这节内容时,其知识逻辑的层次为:第一,对绳波形成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第二,对弹簧波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波的概念及本质进行深入理解,并将波进行分类,如果在介绍波概念的节奏把握上与教材呈现顺序相同,则会导致概念形成的好时机错过,且教学节奏会变得拖沓。呈现概念最佳的时机就是建立与学生认知特点最相符的逻辑顺序,可依照以下逻辑循序进行教学:学生在对绳波进行密切观察后,可将波的概念大致描述出来,这就是概念首次呈现的最佳时机,让学生有初步认识;其后重点分析绳波成因,并让学生深入了解波的本质是哪些,而此时为深化概念的最佳呈现时机;最后进行弹簧波的演示,使学生能以此与“绳波”有比较,不仅要学会区别“绳波”与“弹簧波”,而且要深入了解到绳波的特点与本质,让波得以扩展及外延,使我们能准确地进行分类,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最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能由浅到深地对波的外延和内涵予以把握[3]。
二、逻辑层次显性化
在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中包含了知识呈现过程与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其中知识呈现过程中逻辑层次是教学节奏,呈现结果为知识结构,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策略是让教师把这些逻辑层次分明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其能对此逻辑层次有深入的感知,并以此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4]。
比如,学习力学的时候,教材中对力的分类命名较为分散,并且显性逻辑层次严重缺乏,教师需要将这些力的名称进行逻辑层次显性化,以此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各知识点中的关联性,详情见上图1。
三、逻辑层次细腻化
逻辑层次细腻化指的是将知识逻辑层次更细致地展现出来,并且要确保其充实丰满,要让学生的整个认知思维过程都能自然且流畅,以此使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5]。
比如,在学习《波长、频率及波速》这一章节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六个层次的设计,引导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并应用演示仪器或多媒体工具进行演示,让学生对波动过程进行观察,并了解其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存在?以此建立相关概念内涵:其相邻两个震动位移一直为相等质点当中的距离可称之为波长;然后,在对1号质点的震动周期进行观察,其波形的变化是相同的,便可以此建立波动频率和周期的相关概念,还能了解到波动及震动周期,波动及震动频率都是相等的;其后,在对1号质点震动周期进行观察,其震动正好传至13点,这刚好形成一个周期,因此波长是一周期中传播的距离,以此将波长概念有效扩展;其后对某一时刻中波形中相邻波峰间距离进行观察,发现波长相等,以此将波长概念继续外延;对波最前沿的移动速度进行观察,最大限度地对波的传播速度有效体验,波速的建立是为了表示在介质中”震动”的传播快慢,也就是波移动的速率;最后,对波的前沿移动与波峰移动的速度是否相同进行观察,发现波峰的移动快慢与波速相同。这种观察逻辑层次的设计,非常细腻,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快速建立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相关概念,并且能充分掌握深入化的知识点[6]。
综上所述,三种逻辑化处理策略并非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其实施过程中相互渗透,并综合化地进行应用;不仅如此,逻辑化处理策略可以适用于很多教学内容,不管是规律、概念、问题还是实验的思维策略方式,全都可以应用;虽然三种逻辑化处理策略都有侧重点,不过其核心还是学生,这是教师充分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以此完成知识转化的教学策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惠作.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逻辑化处理模式和措施[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Z1(03):237-241.
[2]翟璠.运用高中物理教材栏目开展物理学史教育的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3(05):159-160.
[3]张颖.高中物理后课程阶段“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3,03(07):222-223.
[4]李美芬.大理州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调查及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07(03):323-323.
[5]李霹.图片教学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05(07):445-446.
[6]张颖.高中物理后课程阶段“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3,03(0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