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仓,于立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用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研究
李新仓,于立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是对雷锋生平事迹所体现的先进思想和崇高品质的高度凝练。雷锋精神是可贵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近几年来,在大学生中出现个人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公德素质低下等问题,已引起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寻求切实可效的培养路径也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雷锋同志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雷锋精神中蕴含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用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以及很强的现实可行性,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雷锋精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蕴含着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雷锋精神,客观上能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道德支撑、精神来源以及现实可行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1 雷锋精神具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支撑价值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具有永恒的道德感召力。”[1]雷锋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自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了以坚强拼搏的钉子精神和以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特征的高尚道德情操。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控、自觉、自愿、自省的能力和意愿。倘若强制性亦或毫无根据地要求大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意愿,似乎连教育者自己都觉得这样的教育软弱无力。因此,在这层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道德力量,能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道德支撑。
1.2 雷锋精神具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动力价值
雷锋精神时代内涵中的“四个精神”即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集中概括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需要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对于国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他人的责任以及自身的责任,都能够从这“四个精神”中找到依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繁复的工程,加之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全球化影响下,接收着不同国家文化的洗礼,因此当代的大学生都非常有思想、有个性,且热衷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单靠硬性灌输。这样的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甚至会起反作用。而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精神能够使教育充满活力,更加充实,必须在客观上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寻求精神来源。因此,在这层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能够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3 雷锋精神具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终极目标价值
雷锋作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过的人,雷锋的事迹作为现实生活中存在过的事,将雷锋精神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目标,无疑非常具有可行性和说服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敢于担当的未来接班人。而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现实可行的目标的设立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教育的结果注定是失败的;有了目标,但如果设立的目标一味追求“高大上”,会无形中给受教育者带来压力,让他们觉得无法企及,从而产生“我做不到”的心理暗示,这样的目标没有现实可行性,教育的结果必大打折扣。因此,在这层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能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现实可行的终极目标。
从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以及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来看,雷锋精神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两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2.1 雷锋精神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雷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对祖国、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他甘愿像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并且凡事以他人为先,为他人着想,由此才形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中蕴含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四个精神”正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主要特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雷锋精神是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2.2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自己与他者(国家、社会、家庭、他人)的关系的认知,是个体为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自觉规范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并履行相应义务的心理倾向和情感意愿。而雷锋正是对自己与国家、社会和人民关系的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心里产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愿,也就是社会责任感。而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促使在他的思想中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雷锋精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雷锋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雷锋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
笔者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仍然存在着个人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公德素质低下等问题。用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味盲目地宣传、教育,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要讲究“对症下药”,循序渐进的开展。
3.1 针对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雷锋为心中榜样
根据笔者的调查,对于毕业后你是否愿意到西北、基层或农村工作,32%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而“看条件如何”以及“不会去,太苦了”的总比例高达68%;对于“当社会责任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你会怎样选择”,只有16%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优先,而“自身利益重要”以及“具体事具体分析”的总比例达到84%。也就是说这种个人主义的意识是占主导地位来引导大学生的行为选择的。针对这一问题,就可以引导大学生将雷锋树立为心中榜样,向雷锋同志看齐。“人生的目标总需要具体可感的实体依托。”[2]首先,雷锋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做的事也都是些平凡的事,这些事是常人都可以做到的,将雷锋作为榜样,会让人觉得很亲切,不会给大学生带来压迫感;其次,雷锋本人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到集体中去,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雷锋作为榜样,可以说是非常适宜的。
在引导大学生将雷锋树立为心中榜样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意识占据他们的思想,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让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将过去的一个普通战士作为自己的榜样,细细想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急于求成,只会加深大学生对雷锋的反感,最终的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3.2 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问题,用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根据笔者的调查,对于“你是否经常关注时政信息?”高达79%的学生偶尔会关注,而经常关注的学生只有13%;对于上大学的目的,只有5%的学生选择了“为了祖国的未来出一份力”。且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仅停留在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上,选择这两项的大学生比例在87%~100%,而选择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的责任的大学生比例在60%~80%。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且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3]。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时,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以及他人责任意识的加强。
针对这一问题,用雷锋精神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显得十分适宜。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关心国家,关爱他人,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定位于服务,这种无私的“服务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尤其是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来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处处为国家着想;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自己活着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等等,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雷锋对国家、社会、人民那种无私的服务与奉献精神。这无疑能够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最生动鲜活的教材。
3.3 针对大学生公德素质低下问题,用雷锋精神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
根据笔者的调查,对于你是否有过随手乱扔垃圾的时候,选择“经常”一项的人为2%,但选择偶尔会有的人却高达69%;对于你是否有过闯红灯行为,虽然有38%的学生“从没有过”,但仍然有60%的学生表示偶尔会闯。说明虽然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水平总体较好,但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公德素质低下,且思想与行动处于一种矛盾状态。相信所有人都知道随手乱扔垃圾不对,闯红灯不对,可是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投机取巧。总是把话说得漂亮,却没有漂亮的行动,结果就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失败的。因此,只是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正所谓“学以致用”,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用”。
雷锋雷厉风行的超强行动力,无疑能给当代大学生生动的一课。他在风雨中送老人回家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棉被保护集体财产的时候、他把自己微薄的收入全部捐出的时候,不曾犹豫。他是怎么想的,就会怎样去做。雷锋在思想和行动上是一致的,这种高度的一致性,会在大学生面对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选择有所犹豫、有所退缩的时候,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有担当的选择。
[1] 陈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践行路径[J].道德与文明,2012(2):7-9.
[2] 黄凯锋.雷锋精神与当代青年价值取向[J].当代青年研究,2012(4):1-6.
[3] 吕阳.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研究——基于全体性视角[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6.
(责任校对 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42
201606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12JD710105);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2015SZ01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6年教改项目(20165230070028)
李新仓(1976- ),男,陕西渭南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16
A
1674-5884(2016)11-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