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因素对两伊战争的影响

2016-04-14 15:51邢文海冀开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伊拉克伊朗石油

邢文海,冀开运

(1.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2.西南大学 伊朗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石油因素对两伊战争的影响

邢文海1,冀开运2

(1.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2.西南大学 伊朗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要:两伊战争是笼罩在中东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久拖不决的战争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惨痛的历史教训。两伊战争中石油因素对伊朗和伊拉克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决策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支撑性影响,然而战争并未实现双方的战略目标,对两国的石油工业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了持续性的冲击,也使得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影响深远。因此,两伊战争也成为海湾国家之间对石油资源和国际石油市场利益调整的过程。

关键词:石油;两伊战争;伊拉克;伊朗

在中东,海量的石油资源给相关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各国势力渗透与竞争的角力场,导致该文化相对保守、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动荡不安。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由对石油资源控制权所引发的利益纠葛裹挟着复杂的历史恩怨,成为日后两国爆发战争的火药桶。一方面,世界性强国利用其综合实力参与到地区事务并左右着他国的内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试图依靠其资源以及市场优势,积极争取话语权、提升国际地位。具有冷战背景的两伊战争,是二战后最为惨烈的国家间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借由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出口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飞跃,但在战争中石油设施和出口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使得两国国民经济陷于困顿。两伊战争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了世界性强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

一、两伊战争起因中的石油因素

伊拉克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20世纪60年代跨国石油公司与伊拉克石油公司在伊进行过一些勘探开发活动,开始大规模地开发石油资源。到1979年底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44亿吨,约占当时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4%;1979年石油产量为1.68亿吨,约占当时世界比重的5%。[1]伊拉克生产的石油近乎都用于出口,石油的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伊拉克的支柱产业。萨达姆执政时期进一步改变了伊拉克经济的发展格局,非常明显地偏重以石油为重点的工业投资与建设。特别是萨达姆政府组建了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实现了石油国有化以后,石油产量迅速提升。同时,萨达姆政府还建立并完善了国内的金融机构,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大宗交易中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权。石油出口使得伊拉克国家收入急剧增加,国民收入大幅攀升,政府在电力、交通运输、冶炼及采矿业都有巨额投资,同时在医药、食品纺织等轻工业方面也有较大投入,使伊拉克在民生、福利、教育、就业、消费等各方面都发展很快,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以提升。

伊朗作为欧佩克的重要成员,自1903年发现并开采石油以来,伊朗的石油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达到高峰,1975年平均日产538.7万桶,石油美元是伊朗获得外汇的主要途径[2]78-85。1980年已探明石油总储量达到了300亿桶左右。第四次阿以战争以后,阿拉伯世界通过石油武器打击西方世界,使石油价格飞涨。仅1977年一年伊朗的石油外汇收入就高达235.99亿美元[3]。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虽然使伊朗一度出现过繁荣,但也使其经济逐渐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变成单一性的石油经济。自19世纪初开始出口原油以来,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逐渐取代了传统产品的出口收入,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两伊战争前伊朗农业比较落后,相对于石油工业,伊朗的国民经济构成非常不平衡。在1979年石油产量为1.51亿吨,出口为1.2亿吨,出口收入高达280亿美元, 而传统产品出口收入仅有6亿美元,在国家外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4]。显而易见,两伊战争之前伊朗的国家财政收入基本上就是单一的石油经济。

1.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阿拉伯河界线争端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阿拉伯河是伊拉克与伊朗的界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阿拉伯河是两国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按照1975年两国签署的《阿尔及尔协议》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两国各占一半。但由于阿拉伯河下游是世界重要的油田所在地,集中了两国主要的石油港口和生产基地,也是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所以萨达姆认为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对伊拉克极为不利。在两国矛盾激化的时刻,伊拉克声称《阿尔及尔协议》是不平等条约,于1980年9月宣布废止,强行全部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随着边界冲突的不断升级,致使两伊战争爆发。

2.领土争端背后的石油因素

伊朗的胡泽斯坦省历史上曾是奥斯曼帝国伊拉克行省的一部分。胡泽斯坦省以阿拉伯人为主,在以波斯人为主的伊朗的民族构成中居于少数。两个民族存在着复杂的历史矛盾,时任伊拉克领导人的萨达姆认为胡泽斯坦省是伊拉克的固有领土,其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主张势必会得到胡泽斯坦省阿拉伯人的支持和拥护,更为重要的是,萨达姆更看重胡泽斯坦省可观的石油资源。

胡泽斯坦省位于阿拉伯河下游地区,是伊朗重要的粮食和石油产地,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都很重要。伊拉克当局一直对胡泽斯坦省怀有领土野心,如果占领胡泽斯坦省,不仅可以占领阿拉伯河下游的整个流域,还可以打击伊斯兰革命后尚未稳定的伊朗伊斯兰政权。最为重要的是,此举可以使伊拉克在战略上控制波斯湾,便于国内的石油出口,进一步控制该地区的石油贸易。从两国自身资源条件以及战争手段来看,两伊战争的战略意图并不是争夺石油资源,而是争取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对于伊朗和伊拉克,针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并不意味着侵略、占领对方石油产地,而是拥有本国石油出口通道、市场以及在海湾地区产油国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3.石油财富的积累助长了两国的战争野心

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以色列以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宣布以减产、停产等手段控制石油出口,致使石油价格飙升,每桶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多,引发了所谓的石油危机。伊朗和伊拉克借助石油价格上涨的机遇,大力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促进石油出口。在两伊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收入分别为234亿美元、208亿美元[2]。石油价格的上涨使伊拉克和伊朗具备了雄厚的财力,摆脱了长期受制于西方的买方市场,夺得了石油定价的主动权。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出口的丰厚回报,两国在战争中虽然损失惨重,但仍能让国家机器维持正常运作,并且两国依靠前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存量为前线提供了及时的后勤补给。两伊战争包含了双方对彼此实力估计不足的问题。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客观上使决策者想通过经济消耗战和人海战术最大限度地惩罚对手,达到各自的战略目标。阿拉伯国家大多担心伊朗输出革命而支持伊拉克并为其提供援助。例如,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在战争期间给伊拉克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贷款,以供其购买武器装备。

二、两伊战争中的石油因素

石油工业涵盖了伊拉克与伊朗国家生产、分配与消费相关联的行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影响两国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石油支撑起了两国战时国民经济的常态运行。

两伊战争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80年秋季两国爆发全面冲突,伊拉克利用闪击战处于攻势。第二阶段始于1981年5月,伊朗在苏桑盖尔德等地转守为攻,解除了阿巴丹之围,并在1982年夺回霍拉姆沙赫尔。战事的扭转使伊朗领导层立场更趋强硬,将战争宣传的主轴由抗击侵略转向了宗教圣战。1982年的巴士拉保卫战既是第三阶段的开始也是战争中的又一转折点,前线推进受阻使得伊朗将作战战略定位为经济消耗战,两伊在接下来的数年中陷入了久拖不决的石油战。纵观8年的两伊战争,围绕着石油资源既是两国进行军事准备以及作战的实力基础,又是第三阶段两国互相攻击破坏的重点。

1.石油资源成为两伊双方战争的实力基础

石油价格上涨给中东产油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是国民经济得以发展、政治得以稳定、军事得以强大的主要资金来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伊拉克在萨达姆执政时期政局较为稳定,缺乏有力的挑战者和反对派,通过石油国有化,发展石油的钻探与开采,使伊拉克成为中东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产油国和石油出口国[5]。伊拉克经济实力大增的同时强化了军备力量,缩小与伊朗一度悬殊的军事实力差距,急于摆脱军事上居于劣势的地位。伊朗在1951年实施了石油国有化,使国际石油财团间接接管石油勘探权和产销权,并将一半以上石油利润上缴给伊朗政府。这虽然没有完全实现石油生产的自主化,但通过采取一种与西方石油资本合作的方式,使伊朗国库的石油收入大幅度增加。20世纪60年代后期,伊朗在巴列维国王领导下将石油收入向国防领域倾斜,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军事强国。在此背景下,伊朗对外尤其是针对伊拉克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运用各种手段迫使伊拉克在边界争议问题做出了妥协和让步,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随着1970年代的油价革命和1975年两伊签订《阿尔及尔协议》,双方关系暂时缓和。伊拉克同西方的经济联系显著增强,巨额的财政收入使伊拉克对外贸易结构和武器来源多元化。在两伊战争爆发之前和持续过程之中,伊朗和伊拉克都不同程度地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来置换先进的武器装备投入作战,但两国购买和租用的武器各具优势。总的来说,伊拉克由于得到多数西方国家、中东产油国的支持,在武器装备和资金支持上略占上风。伊朗在战时虽然没有足够财力和伊拉克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武器对决,但还是得到了一些国家基于石油利益、意识形态的考量而援助的武器和军需品,从秘密渠道通过以色列向美国购买武器零部件。虽然在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军队的战斗力有所削弱,但是伊朗在巴列维国王执政时期,与西方进行石油贸易的同时也积极谋求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军售来武装军队,凭借着巴列维国王在位时期打造的现代化军事实力,伊朗军队联合革命卫队和民兵组织依然与后起的伊拉克军队在作战中互有胜负。两伊战争之所以持续长达八年之久,造成巨大的战争损失,归根结底离不开两国石油资源的支撑,可以说石油成为战争持续的关键因素。

2.双方在战争中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

在战争过程中双方都意识到,石油是对方维持这场战争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切断对方的石油供应链就成为战争中后期双方关注的重点。战争初期双方主要是把力量投掷在正面战场,以摧毁对方军队的有生力量。随着战事久拖不决,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守攻,但基本都是陷入僵持,最终战争在中后期转变为了长期的消耗战。为了突破僵局,给予对方有力打击并迅速结束战斗,双方开始把战斗重点目标转移到攻击敌国的造血机器:石油生产与出口。这场由伊朗发动的经济消耗战和伊拉克针对伊朗的石油攻击战展开的反击确实对双方国家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伊朗1978年外汇储备为128亿美元,战争爆发后由于军费的巨额开支以及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在1982年初伊朗的外汇储备下降到20亿美元左右,已不足以汇兑国内两个月进口支出所需的金额[6];伊拉克整个国家缺乏其他强有力的支柱产业作为基础,经济也严重依赖于石油出口。战争使伊拉克国内石油收入极不稳定,难以平衡战争与国家财政预算,只得向阿拉伯国家和相关组织举债,战后的债务偿还问题一直羁绊着伊拉克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伊朗毗邻波斯湾,拥有优良的深水港,所以石油出口大多靠油轮进行运输。伊拉克为了打击伊朗,利用其逐渐强大的空军力量多次发动对伊朗油轮、货轮的袭船战。伊朗进行报复性还击,也多次出动战机轰炸伊拉克的油轮运输生命线。随着战争愈演愈烈,双方开始将轰炸范围延伸到除石油出口以外的整个石油生产链条。伊朗在战争结束前轰炸了伊拉克大量的油井、生产基地和炼油厂,致使整个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基本处于瘫痪。伊拉克空袭了伊朗的原油生产、储藏和加工基地哈尔克岛以及诸多石油生产设备,使伊朗石油加工能力和国家经济收入严重下降。1980年上半年伊朗石油生产量为5200万吨,与战前的1979年产量15100万吨相比,下降了60%以上;伊拉克在1980年上半年石油产量为8500万吨,与战前的1979年产量16800万吨相比,减产了一半以上[7]。由此可见残酷的石油战给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回溯两伊战争发动的目的、过程以及最后结果可以发现,石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三、两伊战争的多层次影响

作为一场久拖不决的经济与人力的消耗战,非但没有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还使双方劳动力锐减、经济生产倒退、国内局势动荡。两伊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了持续性的冲击,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价格体系、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都进一步调整。战争也使得中东产油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

1.战争对伊拉克石油工业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伊拉克在战争期间得到了美国的援助,斥巨资购买了大量先进武器。战后伊拉克军队扩充至数百万人的规模,并拥有大批先进武器,然而旷日持久的战争使战前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背负了巨额的外债。仅1981年伊拉克就消耗了近一半的外汇储备,每个月军费消耗高达10亿美元,然而由于战争破坏,石油出口收入只有5亿美元左右。伊拉克工业结构畸形,整个国民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在快速消耗外汇储备、石油收入又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借债来支撑高昂的战争消耗,据统计战后伊拉克欠债高达800亿美元[8]。

石油消耗战严重破坏了伊拉克的石油工业,使伊拉克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加之背负巨额的外债,使政府无力投资进行修复和重建。基础设施损坏、老化,管理和技术落后,伊拉克的石油工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连年战争让阿拉伯河河道严重淤塞,短时间内无法疏通,迫使急需出口石油重建经济的伊拉克寻找新的出海港口。伊拉克为转移经济危机、逃避偿还债务,与科威特在有争议地区开采石油使两国矛盾激化,埋下了海湾战争的恶因。

2.战争对伊朗石油工业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两伊战争结束后最高领袖霍梅尼去世,政权内部在国内外政策方面出现了分歧。1989年哈梅内伊被推选为新一任最高领袖,面对严峻的国内形势,他提出了伊朗的当务之急是经济重建和社会稳定,主要目标是要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公平、伊斯兰观念和革命精神的社会,[12]调整了外交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为伊朗争取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伊朗经济重建的首要任务是修复石油生产设施,修复了阿巴丹等地的炼油厂,加紧胡泽斯坦省和近海地区的石油勘探开采,建设了更多的油气加工厂。同时政府改变了限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开展石油贸易,努力开拓国际石油市场。1989年以后日均产油量已超过300万桶,出口量达到200万桶[9]。虽然距离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日均最高产量仍有较大差距,但是石油工业产能基本恢复到战前状态。

1988年伊朗政府制定了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包括石油工业,同时也涵盖了对交通、轻工业、食品加工企业等进行恢复和重建。在重建经济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石油工业快速恢复和发展,让原本工业基础薄弱农业落后的伊朗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经济发展更加畸形。20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下跌,伊朗外汇储备急剧下降,资金严重匮乏,不得不向邻国大量借债却又无力偿还,导致伊朗银行信用空前危机,伊朗经济建设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两伊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

战争不仅从经济上削弱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力量,也从政治上弱化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走势。 1979年石油价格在每桶10-15美元徘徊,1980年石油价格就突破了每桶30美元,1981年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了每桶39美元。[10]

两伊战争对海湾地区国家的石油利益分配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波斯湾作为海湾国家石油输出的咽喉要道,航线的安全性却随着两伊战争的爆发而急剧下降。战争双方出于战略部署及局势的需要,在攻击对手石油与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其盟国也实施打击。伊拉克空军在波斯湾攻击了位于哈尔克岛的巴拿马油轮,伊朗空军报复性地袭击了科威特的油轮。此后,两国不断在波斯湾展开以袭击对方及进出对方港口的中立国油轮为目标的袭船战,使中东产油国担忧本国石油运输的安全性,转而通过陆地石油管道运输,但是由于管道线路少、运量小的限制,总体来说中东的石油出口量出现波动性的下降。

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两伊未能发动大规模的战役,两国的石油产量有了小幅度回升。同时,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为主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为了弥补伊朗和伊拉克石油出口缺失的份额,提升石油产量,1985年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到了正常的价格范围。两伊战争打破了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冲击了石油安全体系。

4.两伊战争对海湾产油国的影响

战争给伊朗和伊拉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交战国背后的中东产油国却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海湾国家通过提高本国石油产量填补了国际石油市场中两伊交战所减少的石油产能,赚取了高额的石油利润。

两伊战争对石油市场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在战争前期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借机提升油价获得丰厚利益,在战争中后期,为了刺激世界对石油已经萎缩的需求以及弥补石油市场的动荡对世界经济带来的损害,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在维持石油市场供需动态平衡等方面都做出了妥协和合作[11],国际石油体系出现了合作与规范的趋势。这些妥协、合作不仅表现在石油生产国控制石油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以及调控油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也表现在了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的合作。生产国和消费国建立稳定的市场合作机制,让石油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在宏观上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 马战军. 伊朗探明石油储量达到1545.8亿桶居世界第三[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1308/20130800274636.shtml.

[2] 董秀丽. 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丛书:中东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78-85.

[3] 张智亨. 战争引发的三次石油危机[J]. 国土资源导刊, 2011(3).

[4] 肖荣光. 权力视角下的中东石油与国际关系[D].昆明:云南大学, 2013.

[5] Mccutcheon Hilary, Osbon Richard. Risk Tenper Caspin Rewards Potential[J]. Oil and Gas Journal, 17 December, 2001, pp.18-25, 39.

[6] Kohl Wilfrid L. After the Second Oil Crisis: Energy Polities in Europe, America and Japan[M].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82, p.1.

[7] Gorden Adams. Iraq’s Sticker Shock[J]. Foreign Policy, March/April 2007, pp. 34-35.

[8] 张铁伟.列国志:伊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9] EIA.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1998[R]. Washington D.C., 1998, p.34.

[10] Rancisco Parra. Oil Politics:A Modern History of Petroleum[M], New York: I.B. Tauris, 2004, p.305.

[11] Lidderdale Tancred C.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Changes in Petroleum Refining Operations[R]. Energy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rch 23, 2001, pp.48-57, 50.

[责任编辑:焦玉奎]

On the Influence of Petroleum on the Iran-Iraq War

XING Wen-hai1, JI Kai-yun2

(1.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2. Center of Iran Stud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Iran-Iraq war hau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lingering. The protracted war is equally painful lessons of history for both countries. Petroleum is a main and pillar factor affecting the making of decisions of Iran, Iraq, and other related countries. However, neither of the countries achieved their goals by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even the oil industry in other countries collapsed. Further, the world oil market was under influence consistently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mong oil producing countries in the Middle East changed. The Iran-Iraq war is a process of adjustment of the oil resourc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interests among the Gulf countries.

Key words:petroleum; the Iran-Iraq war; Iraq; Iran

中图分类号:K337.53,K3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1-0119-05

收稿日期:2015-08-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伊战争及其影响研究”(12BSS012)。

作者简介:邢文海(1991-),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史研究;冀开运(1966-),男,陕西商洛人,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从事伊朗史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1.024

猜你喜欢
伊拉克伊朗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掉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