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明龙
审美追求的超越和多样性选择
——评《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
□ 邵明龙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形态——原生态民歌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对此从不同层次、范围、视角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如田青、金兆钧、俞人豪等都对此进行过论述。虽然原生态民歌曾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但其保护过程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尚称不上丰厚。而陈蔚的《原生态的美学探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便是其中较早出版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教学经验,吸收中外音乐与原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从审美角度对原生态民歌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形式进行针对性探讨的一本音乐专著。全书内容详尽,阐述生动,适合所有关注原生态文化的人士阅读。
该书共分为七章。围绕“原生态美学”这一主题,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对于原生态的定义和原生态民歌的特点进行了探索式界定。在正文中,作者依次探究了现今社会人们的审美状态和现状、艺术的起源、原生态民歌的审美价值内容、原生态民歌乃至音乐的审美教育、原生态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等几个内容。作者行文逻辑严密且条理清晰,对于文化、艺术、美学、原生态民歌的认识有着自己清晰独到的见解。更为精彩的是,作者对于现今民众的审美状况和原生态民歌在审美上的特点有着生动的解读。她针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的流弊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观念化、怪异化、艺器物化的特征。她认为这种状态表面上看是自我解放,实际上会导致自我分解、自我消解,继而产生自我形象的萎缩。这种情况投放在音乐领域中,就是某些杂乱噪音的生产商业化,在文学方面则容易产生狂欢式出现的大量“文学垃圾”。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向往返璞归真,追寻人类童年时代的东西,也就是原生态艺术。而原生态民歌是原生态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者以她独到的理解和新的视角告诉我们,这种审美的复归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超越,人类对于审美追求的多样性的选择是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原生态民歌以其广泛的区别性和多样性伫立于多种美学精神之中也是审美追求多样性的必然选择。
在对原生态民歌美学的探讨中,作者虽然分板块集中介绍了其审美特征,但她在描绘其清晰脉络的同时将自己的观点有机融合到了书中各个部分,并不像有的理论专著那么囿于窠臼。首先,在介绍语言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时,作者指出不同语言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的语言建构起的艺术体系也是不一样的,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独特语言基础上创作的原生态民歌当然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这为审美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可能。随后作者顺势提出,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包容的,应该让多种艺术之花盛开灿烂,这就将主题上升到了文化包容和传承的高度上了。除了审美特点,作者还在书中重点强调了原生态民歌的审美教育功能,她以丰富的历史文本材料作为例子,阐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她提到《尚书·尧典》中舜希望用淳和的音乐将自己的孩子教导为温雅正派的君子。除此之外,还分别列举了荀子《乐论》、朱熹《〈尚书〉论》、庄子《天运》篇等古代文论,可见其功底深厚。作者对于理论的阐述并不是“骨瘦如柴”地列条陈述,而是融合着丰富的论证材料和对比材料,可谓有血有肉。其次,作者在探讨原生态民歌的审美特征时采取的是横向分类阐述和纵向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譬如,在原生态民歌的复合性中,她首先提出原生态民歌并不是纯粹的音乐,是诗、歌、舞的结合体,进而从“三合一”形式中寻找其起源和影响,得出原生态民歌与少数民族生活、生存、习俗是密切联系的结论。在原生态民歌的多元性中,作者从历史的、社会的、自然的等多方面因素论证原生态民歌多元性的原因和影响,告诉我们每个民族自己独特原生态民歌的审美风格的必然性。这种多样的审美风格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审美多样化的可能和空间。最后,作者认为原生态民歌的多样特征给其审美教育也提供了多种多样丰富的素材,可谓环环相扣。作者在阐述理论往往时不时地会插入丰富生动的例子,比如在谈到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时为我们展现了永宁摩梭人具有母系氏族遗风的生活画卷;在谈到原生态民歌的具体特征时更会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的乐谱附上,还会从专业角度向我们解读所举民歌的意思、声部、节奏等,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流畅度。
正如作者所说,原生态民歌不是一种纯粹的音乐,也不仅仅是诗歌和舞蹈的结合,它蕴含着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容。因此,作者在书中没有局限于跟自己相关的内容的介绍和研究,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进行阐述,既有微观的专业上的探究,也有宏观的纵向的解读。纵观全书,作者没有在音乐专业领域的问题上进行长篇累牍的艰深表述,而是用一种宏观、长远的眼光铺展开一副原生态艺术图景。该书不仅是一本音乐领域的专业理论著述,更堪称一本值得人们认真研读的文化专著。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湖北恩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与发展策略研究”(GCX15027);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