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爱菊 唐 华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 林爱菊 唐 华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开辟了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更代表了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然而,大学生公益创业在实践中却遇到了诸多困境,导致本应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在实际运作中步履维艰。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创业内涵不同、操作标准不一、发展状况不均衡、组织发展无序”等现状,通过对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基地的调研与实践研究,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具有温州“敢为人先”创业特质的协同实践模式,以解决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动力、困境、策略等问题。“校政企社”社会协同策略,在实践中以较少的投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公益,能够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提供一种可行的范本。
大学生益创业;创业模式;现实困境;协同机制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也译作“公益创新”、“社会创新”、“社会创业”等,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在国外许多国家蓬勃发展。公益创业家穆罕默德·尤努斯( Muhammad Yunus) 及其创建的救济贫困模式的孟加拉乡村银行( Grameen Bank) 获得2006 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公益创业的热潮,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公益创业的关注,公益创业的概念也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美国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教授格里高利·狄兹(J. Gregory Dees)被认为是最早对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进行定义的学者。他认为公益创业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利用变革的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为全社会创造效益,二是引用商业经营模式产生经济效益[1]。此后,很多学者都对“公益创业”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继承国外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公益创业的定义:“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或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2]。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新分支”,是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商业创业的社会性、创新性、商业模式运作方式也符合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因此,研究大学生公益创业,就是关注公益创业本身,两者互为内需关系。可以说,大学生公益创业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更代表着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
近年来,公益创业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国内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公益创业组织领导人或者创始人中,青年公益创业者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8-30岁,而18-25岁是创业的主要年龄段,表明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群体。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到不少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注和扶持。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已经运营了“黑苹果青年四季主题会”、“黑苹果青年公益创业”、“黑苹果大学生实习联盟”、“创想2015——未来概念设计大赛”等项目,均得到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3]。在理论研究层面,公益创业是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被国外学者关注并开始进行理论研究的,国内的关注基本从2006年开始,相关学术研究相当缺乏。在实践层面,我国的公益创业还处在起步期,大学生公益创业尚未纳入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流。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对温州大学公益创业实训基地进行调研,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试图把握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一些规律,探索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为推动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由“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势”发展提供先行经验。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动力机制
1.大学生志愿服务升级
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同属公益事业范畴,但在价值理念、主要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两者均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公益创业以直接增进社会公益为导向,突出用商业模式和创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借助而非抵制市场力量。而志愿服务更加强调自愿原则,属于道德约束的成份比较多,公益创业强调契约精神,更加关注市场需求,追求投入产出,在内在动力层面比志愿服务更为强烈。对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公益主体来说,市场化的公益行为更加符合他们的价值标准,因此更具有吸引力。在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前提下,创业已经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公益事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团结、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作为感受社会思潮最为敏锐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几乎是时代必然。
2.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需求
统计数据表明:2003~2013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上升至2013年的669万,增长了2倍多,而初次就业率却始终未超过75%,甚至2013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与2012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初次签约率仅为35%[4]。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狂增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到2030年,我国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60%以上[5]。针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2015年5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做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部署。广大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加入创业的队伍中,然而成功率却很低,据统计大概在1%左右。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创业的基本要素——资本、经验、人脉、市场,商业创业由于有利益驱使,市场竞争相对激烈,要求创业者具有较高的创业能力,而这些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弱项。与商业创业不同,公益创业致力于政府无力解决,市场又不愿解决的社会问题,私人经济利益驱动的动机较弱,更在意社会效应,对资金回报的要求并非刚性,更适合大学生参与。另外,公益创业专注于弱势群体,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将每一个社会问题视为创业新机遇。在我国社会问题高发的当下,它是创业的“富矿”,包括养老、助残、环保、教育等领域都蕴含了无限的可能。同时,公益创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社会产业,由于服务难以像商品一样进行标准量化,组织规模扩张很受局限。这恰恰给解决就业带来巨大契机。随着组织受益人数的增加,机构工作人员往往也成比例增加。相对于越来越强调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商业创业而言,公益创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发展空间巨大。据亚洲基金会调查,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6]。中国社会公益领域就业的潜力巨大,公益创业是大学生创业市场的“蓝海”。
3.深化人才培养内涵的诉求
公益创业教育以社会责任和公益理念为先导,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还培养起就业岗位创造能力;既培养学生自我价值创造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创造能力[7]。公益创业实践能培养大学生的职场能力、社会良知和责任感以及沟通合作能力。反观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放在重要位置,然而培养的途径和渠道除了阶段性开展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党员义工活动等少数平台之外,没有一个面向大众,人人能参与的机会。公益创业能很好的补上这一环节,而且可以成为“创意+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而不仅仅是普通的公益实践。可以说,以公益为目的整合人才培养链条,使公益创业承载了更多的人才培养使命。这也是以创业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温州大学成立公益创业实训基地的目标之一。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境
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训基地成立于2015年5月,至今已经运行近一年时间。基地已经入驻公益创业团队7家,其中4家已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全部由高校志愿者组织转化而来。由于公益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新生事物,调研中发现,虽然学校有意推动,但实践过程中存在“学校热、学生冷”、“积极性高、参与度低”、“志愿服务强、创业实践弱”等多重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利益相关方对公益创业的接受程度差异较大
公益创业作为舶来品,国内引进和关注时间尚短,在理论上未形成统一结论,导致高校内部相关主管部门认识难以统一,对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一定的疑虑和困扰。加上创业成功率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使公益创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具有巨大潜力,且成功率比商业创业要高很多,很多高校还仅仅是处于观望情绪浓厚。
笔者调研的温州大学地处东南沿海,市场经济起步较早,思想观念较为开放,才会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训基地,而内地一些高校连创业教育都还未起步,公益创业更是不具备发展时机。而在大学生之中,志愿服务的理念根深蒂固,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缺少市场经济的洗礼,加上创业教育在全国普及状况不均衡,大学生普遍对于运用商业形式去做公益缺乏直观感受和深刻认知。社会认知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公益慈善组织在“郭美美”事件后遭遇集体信任危机,波及面广,负面影响至今难以消除。对纯公益慈善组织尚且如此,以商业模式去运作的大学生公益项目更难以得到社会大众的信任和支持。对基地发放并回收成功的70份问卷调查显示,对公益创业的理念9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认同,但在具体到自己毕业后是否愿意到公益创业机构或组织工作时,只有不到50%的同学表示愿意。
2.政策:政府和学校均缺乏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专项扶持
以温州为例,2012年10月,温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成立登记时,资金门槛降为零。2014年10月份,温州政府进一步将167项政府职能向110家社会组织转移。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区的温州,第三方机构参与政府社会治理的探索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作为主力的大学生群体,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受益。
首先,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公共服务实践中,大学生创业组织缺乏主体资格。《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而资金规模上,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考虑到大学生流动性强、人员不固定、无经济基础等特点,民政部门往往不予注册登记,或者要求法人为教师。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就无法承接政府转移项目。因此,已有的政策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扶持是很难落地的,政府缺乏相关的有针对性帮扶政策。
其次,大学生公益创业缺少定位。实践中大学生公益创业经常遇到“天花板”,政府无暇顾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相关高校也缺乏对公益创业的合理定位。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往往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处于“野蛮生长”的态势,缺乏有序引导,容易把握不住“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平衡,导致“偏离航道”。其原因就在于除了本身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外,又缺少有效的外部支持,其结果是潜在价值被严重低估[8]。
3.保障:资金和人才均不足以支撑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公益创业虽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但只有盈利才能维持组织的基本运转。调研中发现,基地能实现“造血”的组织只有一到两家,且资金来源十分单一,如果没有学校拨款,所有的公益创业组织均处于“无米下锅”的窘境。国内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受访公益创业组织中,28%得到了“企业赞助”方式,收入源于捐款的组织有14%,58%实现了“自己造血”[9]。而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能实现“自己造血”的比例只会更低。究其原因:
首先,大学生缺少创业所需的人脉和资源。公益创业也是创业,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再好的公益产品,如果没有资金投入也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无法进入市场。大学生受限于身份和创业经验,筹资渠道非常缺乏。
其次,大学生公益创业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和运营人才。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内部管理往往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组织内部管理体系。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等现代企业所需的治理结构都没有建立起来,财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媒体宣传人员等专业人才更是缺乏。尽管大学生志愿者具备人力资本优势,但其毕竟以学业为重,在时间、精力、稳定性上都是无法于专职社工或全职外聘人员相比拟。由于志愿者组织向真正独立核算的公益创业机构转型还需要一个过程,导致相当部分的政府部门和爱心企业即使有资金预算也不敢直接与大学生合作。缺乏资金和人才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看上去很美”,实际运作起来步履维艰,同时又会让大学生公益创业陷入“资金缺乏—人才留不住—运营困难—公益性下降—人才流失—创业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公益创业事实上处在萌芽阶段,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各方真正重视起来并加以共同扶持。为了更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文件要求在2016年3月底前,全省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除公安类等特殊类型高校外,普遍建立创业学院,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7年全省建设30所左右示范性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大学生公益创业如何搭上“‘双创’顺风车”,驶上发展“快车道”,温州大学率全省之先成立了公益创业实训基地进行探索。基于对基地实地调研及对创业团队访谈基础上的实证分析,笔者以公益实践为切入点,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实践模式,以期破解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困局。
(一)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推进主导者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本质属性是人才培养。公益创业及其教育有利于改变高校存在的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10]。在政府和社会尚不能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要素的时候,高校要切实担负起育人和服务两大职责。
首先,提供孵化平台和管理平台。大学生公益创业范围广,类型多,在环保、教育、养老、助困等社会民生领域都能大展拳脚,这些组织和项目具有相当多的共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基本一致。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公益创业管理机构,或者在新成立的创业学院下面设立专门负责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管理部门,对校内公益创业组织统一管理,对各组织的公益项目统筹规划和指导,并将学校的资源与各公益创业团队共同分享,从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服务内容上,参照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孵化园功能设置,除了提供办公场地、水电网络等必要办公条件外,还应提供民政注册、税务办理、财务做账等公共服务,积极为有想法,有热情,愿投入时间精力的初创团队“保驾护航”。其次,将公益创业纳入创业教育体系。调研中发现,被调研同学普遍反映缺乏基本的公益创业知识。相当部分大学生将公益创业等同于志愿服务,他们是为了拿志愿服务学分才来参加公益创业组织的。高校不仅要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正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突出公民社会精神和革新进取能力的培养,强化公益创业课程应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总而言之,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生态系统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处于从属和配合的地位。
(二)政府: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有力推动者
在我国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应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但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在准入门槛、财税减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没有具体的扶持举措,大学生无法有效参与到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中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力资源浪费。政府应注重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首先要形成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舆论场。营造“人人支持创业,人人获益创业”的良好氛围。政府要从高校服务地方,联动培养人才,解决就业民生问题的角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学以致用,用创意和热情来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及时选树典型,总结经验,用党报党刊发出权威声音,引导社会民众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其次要转变职能,整合资源,强化统筹。按照行业和产业发展规律,政府往往会出台保护政策或实施政府补贴来规范某些行业发展。大学生公益创业尚处萌芽期,政府应简政放权,出台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放宽准入门槛,鼓励更多包括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在内的草根公益组织进行公益创业。在公益项目招标等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允许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获得与其他社会组织同等的竞争机会。在适合大学生从事的政府购买服务中给予优先照顾。同时,利用政府的良好信誉,鼓励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心企业、非营利性质基金会等财团积极对接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人力、培训等一系列支持。
(三)社会: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宽容接纳者和参与者
大学生公益创业以市场化的方式实践公益,遵循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深层次心理需求,为公益领域培养了大量潜在的人才,对于增进社会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但是,与商业创业相比较,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天然基因缺陷,就是公益领域几乎都是经济效益低下的领域,资本投入周期长,回报率低。所以如果仅从市场角度来考量,大学生公益创业成功概率相当低。但社会发展进步是多维的,公益事业发展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
首先,要有宽容失败的社会心理准备。大学生公益创业应该实行过程管理,而非目标管理。衡量公益创业的指标首要的是社会价值而非经济价值。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公益创业理念的普及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降低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心理预期。对可能产生的失败予以宽容,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民间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互动。社会企业应该积极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合作,将其优质资源和经验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共享,以帮助它他们高效益、高效率和高度负责地完成社会使命[11]。国外公益创业实践证明,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资本项目对接、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条构建、公益项目融资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2]。民间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也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重要资源。以入驻温州大学公益创业实训中心的温州市文达清源水环境公益中心为例,通过与温州本地知名民间公益组织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合作,成为其校园合作伙伴,项目共建、人才共享、信息互通,在绿色水网的指导下参与和承办了多个有社会影响力的水环境保护公益项目。2015年4月,文达清源率先在温州市民政局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现了从高校志愿服务到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转型。
习近平主席在祝贺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式时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13]。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高校实践的新领域,既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遇到许多现实的困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需要各方联动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体制机制。这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整体运作效率和预期效果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国内目前已经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在大学生公益创业领域做了可贵探索。其中清华大学连续3年举办“北极光”杯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湖南大学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曾获“中华慈善奖”,温州大学在省内率先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训基地等等。这些多元化的公益创业探索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提供了实践样本。
[1] Dees,J.Gregory.The Meaning of“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 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unders Working Group,1998:15.
[2] 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35-36.
[3] 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Y E S)[E B/O L]. http://baike.sogou.com/v74103540.htm,2014-06-02/2016-01-02.
[4] 麦可思.2 0 1 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 B/O L](2013-06-09)[2014-05-18].http://www.eol.cn.
[5] 徐小洲.李永志.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7.
[6] 杜银伟.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唐亚阳,邓英文.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1(5):49-52.
[8] 杨艺.现代公益视角下的社会企业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汪忠.图解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5-2-6(02).
[10] 曾德明,等.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金融经济,2009(3):17-18.
[11] 谢敏.王丽娜.韩煜炜.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80-84.
[12] 潘加军,刘焕明.基于公益创业实践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推进模式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74-177.
[13] 国家主席习近平祝贺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http://www.gov.cn/ldhd/2013-11/08/ content_2524372.htm./2013-11-8.
(责任编辑 陈剑光)
A Probe into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IN Ai-ju TANG Hua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 As a new entrepreneurship model, social 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paved a new way for furthering talent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rvice,and what’s more, it represents a new prospective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However,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has encountered lots of dilemmas in practice, which severely hinders what promises to be prospering. This paper, 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s as to different creation connotation, varied operational criteria, imbalanced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 and unordere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a practical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ases in Wenzhou, puts forward a regionally characterized and market-directed coordinate practice mode featured by university domination, government promotion and societal participation, thereby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s motivation, dilemma and strategy i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The strategies embedded in this mode can set a practicable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dilemma; cooperation mechanism
G646
A
1672-0717(2016)04-0113-06
2016-03-30
201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公益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15NDJC102YB);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路径探索研究”(16JDSZ3006)。
林爱菊(1975-),女,浙江乐清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创业教育研究;唐华,温州大学团委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