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16-04-14 14:40:08宋春婷
电大理工 2016年3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体系理念

宋春婷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 214000)

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宋春婷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214000)

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加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让学生明白他们自身必然是某种艺术、观念、价值传统的产物,而且将参与到该传统中;让学生有能力批判性和建设性地对社会变革作出回应;让学生理解他们的所言所行和伦理维度是高等教育矢志不渝的通识教育目标。本文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引导,从笔者教学实践中总结通识教育理念下取得的四个方面建设经验。

通识教育理念;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

多年来我国通识教育被用来增加一点文史知识,陶冶一下艺术情操的做法,结果直接导致通识教育不成体系,有的简单的成为了各种专业概论课程的“拼盘”,有的以各类讲座泛泛而论,早已成为学生逃课混学分的主要对象。不可否认,通识教育不是培养无所不能、多才多艺的匠人,也不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社会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做人教育。鲁洁先生认为,通识教育之“通”是指“教育要使学生兼通于‘何以为生’、‘为何而生’两个领域”;“识”,“不仅限义于‘知识’之识,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等等在内。”大学教育中“做人”、“做事”教育不是强调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将追求真善美集于一体的人格的形成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做人教育是通识教育源起兴盛的内在根源。在高等教育中,缺乏具有深度的学术与专业水平是不可以的,同样,缺少普遍价值及人文关怀更是危险的。因此,今天通识教育面临再次起步的境地。

1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课程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它强调的是心性的培养和文化的熏陶。当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通识教育后,就能以某一种知识领域为基础,向外吸收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成为某种专业束缚下的“奴隶”,这是受教育者接受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构建和完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打造丰富的艺术类课程,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实践,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实践能力。通识教育涉及教育理念、制度安排、组织机构、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这势必成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形成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大程度取决于对教育理念的实践能力、落实教育理念的管理制度。现阶段是国内各高校处于各自探索通识教育改革的阶段,虽然各有理解、各有侧重,然而有一点是相当一致的,那就是通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多元化、综合性原则。通识教育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理念,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不需要太专业化,不需要纵深方向扩展,而应该朝横向的领域不断探索。在现代跨界与融合的形势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也逐渐趋向综合性的发展方向,科学与人文艺术、形象与理论的思维意识的融合渗透,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向其他学科扩展。因此,多门类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学,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全人教育目标的手段。

最后,脱“功利”原则。在通识教育心性的培养和文化的熏陶理念指导下,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思想框架以一种立竿见影的观念来进行评价,应该看到的是公共艺术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人文教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形态成为塑造全体学生的灵魂,净化情感,陶冶性情,培养生活的“艺术家”的主阵地。

2 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改革

虽然通识教育的研究已经不少了,实践也相当多,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一方面,在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究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学分制使学生对课程、专业乃至学校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然而学分制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很不完善,比如必修课一统天下、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不多、校际间学分互认困难等。至于双学位制、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我国高校也还未普遍实行。除此之外,课程缺乏总体规划、课程结构不完整、选修课程盲目性较大缺乏有效的选课指导也是造成通识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我校坚持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紧紧抓住更加贴近并适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这一需要。这种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学生青春期的情感需要。大一、大二学生一般年龄为十八岁到十九岁,处于情感由稚嫩到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朦胧到清晰、审美趣味由盲目从中到形成个性的敏感期。从情感角度看,由于独立生活开始,新的同学老师的出现,新的知识领域及活动区域变大,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既处于某种干渴的空白期,又处于易受引导随时响应的爆发期。这个时期是艺术干预最为有效并高效的窗口期。此时若能接受高品质的艺术教育,对他们身心成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不但能使他们校园生活充满艺术氛围,对人际交往拓展有较大帮助,对他们终生的幸福生活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2)大学生艺术视野国际化的拓展需要。大一、大二学生是一个努力睁大眼睛向世界观望的群体。艺术课程提供的各国优秀艺术作品,是外国民族的历史、性格、思想、和审美情感的体现,非常有助于学生正确和深入地了解世界,形成多元化的艺术视野。(3)当代社会公民素质养成的需要。当代公民素质是法律意识、社会规则、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的综合体。公民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他们参与社会、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及正向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只要看看德国、法国、奥地利及俄罗斯人的艺术素养对他们公民素质的影响就一目了然了。

艺术作品是感性形象地承载强烈或深情的情感、个性化艺术生命、思想及艺术智慧的载体,本身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人文价值的结晶体,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言,是一个特别有亲和力的价值富矿。

3 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最终落实为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和课程体系,相比基本模式而言,课程体系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应该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然而,不同的课程体系反映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也必然与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相关联。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计,面临师资、专业课挤压等诸多问题,在培育出足够的师资和彻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几乎无法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体系方案,因此,只能在现有条件下设计一套最不差的方案。

我校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弘毅书院为载体,配以弘毅大讲堂、吴文化大讲堂,淑女大讲堂等,在小范围内按照书院模式办学;一方面改造原来的全校通选课,建立公共核心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选修一定数量的公共艺术课程,接受通识教育。为了弥补师资和课程不足问题,一些专业院系的专业课采取双重编码的方式,在保证本专业学生授课的同时,开放给外院系的学生,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弘毅书院为全校的通识教育输送师资和开设核心课程。

(1)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定位

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资讯密集型转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做到“兼容性”,即能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能有效解决不同情境引发的问题。因此,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受教育者应掌握多大比重的人文知识,掌握多少人文知识“够用”,是教育者处理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比例以及制定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时,做到准确拿捏、掌握分寸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应因时因地制宜地做到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并存,使学生未来能在比较宽的范围内灵活适应工作变化,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知道如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定位必须紧紧围绕社会职业的需求,拥有单纯专业知识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胜任社会的要求。“解决问题要求多学科协同,要求有一种人生的感悟,形成与其他人沟通的共识,形成圆融和统整的人格。”因此,公共艺术课程旨在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人格的完善;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2)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丰富与深入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课程内容是核心。我校通选课以“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为基本框架,以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为补充。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课程广泛而全面的教育特性,在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实现教学的多样化、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等方面上下功夫,实现纵横交错,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课程内容,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相结合,最终形成分层规划课程内容。将公共艺术课程分为基础课、提高课和实践课。基础课解决的是入门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艺术思维能力。内容需涵盖三门以上学科,以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作用和意义为线索,梳理中外艺术发展史,掌握艺术的本质问题。基础课有艺术导论、艺术概论、艺术鉴赏三门任选,每一门课程中需涵盖三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课时是32,学分2。该基础性课程用于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提高课解决的是艺术修养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历史、文化、社会和科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艺术,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基础上,理解美的深层意蕴。内容包含一至两门学科,包含某一艺术领域中的各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满足学生对某一艺术门类知识的需求。提高课有交响音乐欣赏(上下)、经典舞(歌)剧欣赏、浪漫主义与视觉艺术、电影艺术、书法欣赏、流行歌曲评论与赏析、吴歌赏析等。另外伴随时代的迅速发展,学科的跨界与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为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知识面广泛的要求,开设如音乐心理学、艺术与文学、浪漫主义与视觉艺术、基督教与西方艺术等课程。每一门课程中需涵盖1-2门学科,授课方式上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时32,学分2。实践课是提高艺术修养最有效、最快乐、最直接的方法。我校将美国铁姆肯无锡公司在我校建立的公益项目音乐修养中心的资源充分利用,通力打造有特色的音乐实践课。课程针对学生兴趣、专长而设置,通过与企业、社区、共建单位搭建的实践平台带动更多学生参加到音乐修养中心的排练中来,进而在校园人文艺术氛围营造的过程里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最终将学生音乐修养中心的排练纳入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有合唱艺术、钢琴演奏、铜管乐演奏、播音与主持、流行音乐演唱、踢踏舞、录音技术与应用等,课时32,学分2。

(3)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内容。如何保证教学的可持续性,使教师能够通过发挥评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不得不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既要有独特性又要注重规范性。对学生评价方式既多样化又要能够体现个性。

笔者曾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在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进行公共艺术课程考核方式的课程改革,改革从四个方面入手综合考核学生音乐素养:1、聆听——着重考核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2、体验——着重强调学生的个人艺术实践活动,要求将活动做成实践手册;3、感悟——音感书写,着重考核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4、应用——音乐创意活动,将音乐还原于生活中,并尝试策划、创意音乐活动。改革的考核方案注重质性评价,积极构建随机性开放式考核,多层次、多方面评价体系。过程中紧紧抓住“考核与艺术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的原则,考核多层次和多方面原则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力求在主观情感性和事实性之间,在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之间达到平衡。”诸如此类的考核方式,是解决公共艺术课程中一次性考试的有效方法,从历史的维度、现时的维度、能力的维度还原学生艺术能力的生成环境,将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4)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现行的教学工作量化管理制度过分注重教学工作的数量,导致部分教师单纯为了满工作量而承担通识课程,这就导致了开课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没有考虑到教师自身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必将影响教学效果。可见,在教学与科研、专业教学与通识教学之间,教学工作的量化管理制度制约了通识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必然成为制约师资教学能力开发和通识教育意识培养的瓶颈。当前教师不愿意进行通识教育的原因主要是职称晋升中专业对口问题。鉴于此,无锡市乃至江苏省各高校间应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互相支持,最大限度的利用目前有限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资源。

当然,成熟的师资是有限的。因此,除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之外,还必须想办法培养通识教育的师资人才。一个方法是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中,挑选基础比较好、有潜力的,通过集中培训,方式既可以是集中授课和经验介绍,也可以是教学观摩,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等。在这方面,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学校之间,无论是全省范围还是全国范围,有许多工作值得去做,却仍然没有做。

4 结语

随着研究的深入,带给笔者越来越多的思考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绝对是一个非常系统而浩大的工程,需要教育管理者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实施与完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必然受到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将教育理论转换为实践活动,从而真正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实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持续的完善还任重而道远;通过有限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具备各种能力,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任重而道远。

[1]莫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11,5

[2]陶涛.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J].时代教育,2016,5,8

[3]丁杰.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构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5

[4]赵云.通识教育理念观中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3,11,30

[5]秦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0

[6]刘英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1

(责任编辑:兴安)

G640

A

1003-3319(2016)03-00069-04

10.19469/j.cnki.1003-3319.2016.03.0069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2016教改课题“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G2015107)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