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有效交流探析

2016-04-14 12:57胡亮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大学教育缺失

胡亮

(宿迁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高校师生有效交流探析

胡亮

(宿迁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是优化师生关系、实现大学教育价值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师生交流缺失的情况。这一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语境的构建存在问题。高校师生在交流话题的偏好、双方关系的倾向和交流媒介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师生交流语境的构建。因此,师生双方应拓展交流话题,营造和谐氛围,丰富话语方式,构建对双方交流有利的语境,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教育;师生交流;缺失;功能语境理论;策略

1高校师生交流现状

从近十年众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来看,我国高校师生交流缺失情况严重。周延勇、周作宇(2005)通过调查总结出高校师生在与学习、就业、休闲、情感等相关的10个层面上的交往频率和深度都不够[1]。邹强、罗木珍(2007)发现虽然有近84.0%的大学生有与老师进行交流的意愿,但仅有4.2%的学生认为有时间和机会并随时可与老师进行交流[2]。朱红、文东茅和许锐(2011)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状况堪忧[3]。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大多从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心理特征和社会背景等角度来分析高效师生交流缺失的原因,并给出对策。

从根本上讲,师生间的交流是使用语言进行的交流。任强(2010)指出师生沟通是师生之间以符号或讯码为媒介进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和交流,并由此获得理解的社会交互作用[4]。而符号和讯码的最基本形式则为语言。语言不仅构成人的存在,也构成师生交往的基本存在,师生在语言世界里沟通与交流,并建构着自己的精神世界[5]。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的影响。韩礼德(1985)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语境先于语篇,情景先于与之相关的话语[6]。缺乏相关的语境,言语互动就难以开展起来。因此,高校师生交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语境构建出了问题。本文将从功能语境理论的角度对高校师生交流进行分析,探索如何营造恰当的师生交流语境,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2功能语境理论

语境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之一。韩礼德认为情景语境拥有三个变量: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

话语范围是情景语境首要参数,任何交谈都包含一定的话题和伴随话语活动的相关事件等情景因素。话题可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大类。技术性话题包括学术报告、商业合同、医疗指南等专业性话题;非技术性话题则为不具有专业特色的日常生活话题。伴随话语活动的其他相关事件可进一步分为社会过程的性质和场地等因素。

话语基调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和语言活动的目的,包括地位(status)、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三个重要方面。地位是指交际双方在文化社会等级体系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交际双方的地位可能是平等的,也可能是不平等的。接触指交际双方相互了解的程度,分为接触多和接触少两大类。情感指话语活动参与者相互关系中“感情负载的程度”(degree of emotional charge)。情感从积极与否的角度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从时间限度上分为长期和暂时两种;从对象来看分成对自己和对别人两种[7]。

话语方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媒介包括口语、书面语以及两者的结合;渠道包括声音和文字。不同的话语方式拥有不同的特点,如书面交际所使用的语言较为正式,而口语交际使用的语言则比较自由。

3高校师生交流的功能语境分析

3.1师生交流的话语范围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学生活动、课外实践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相对而言,大学教师在学校内的主要任务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和学术研究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和老师的交集并不多。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发生在教学这一环节,讨论的话题多为含有专业特色的技术性话题。由于大学教师的弹性工作制,学生在课后没有太多机会和教师就学习之外的话题进行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为了追求物质生活,选择加入“挣外快”的行列。他们热衷的话题是哪里需要兼职人员、什么生意比较好做。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关注自身的职称晋升,在教学之后只是忙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关注更多的是流行文化,对于很多话题年龄稍长的教师并不熟悉。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师生交流中话题范围狭窄的现象,直接限制了师生交流的开展。

3.2师生交流的话语基调

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尊生卑”,教师的地位明显高于学生。地位的悬殊使教师处于相对主导的位置,而学生处于相对顺从的位置。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凭借其知识权威地位控制着对话的进程。教师频繁实施的言语行为主要包括命令、提醒、警告、不赞同、批评等。这些言语行为威胁了学生的面子需求,影响了学生在同学中的“个人形象”。90后的大学生不再迷信权威,喜欢独立思考,有着强烈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8]。教师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交往,势必会让学生感觉到“没面子”。由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晕轮效应”,教师表现出来的姿态和实施的这些言语行为会给学生留下并不良好的整体印象。所以,即使教师的学识很渊博、教学水平很高,学生也不太愿意和这样的教师交流。

3.3师生交流的话语方式

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主要是以口语的方式开展,教师独白是最主要的形式,师生交流难以循环开展。课间,部分师生会以聊天的方式就学习或其他方面进行探讨,然而短暂的休息时间并不能保证师生间持续的交流。课后,绝大部分教师会离开校园,面对面的师生交流难以开展。以往教师一般通过批阅作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QQ、微信等工具被广泛用于课外的即时交流。此外,很多学校都搭建了供师生进行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虽然这些媒介都具备语音传递功能,师生们还是倾向于使用文字形式。由此可见,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书面的形式开展。然而,与口语形式相比,书面语主要以词汇语法来传递意义和情感,但缺乏了另一种重要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方式——声音的变化,如语调、音量、语速、节奏、重音等的变化。书面交流,尤其是网络虚拟环境下的书面沟通,对于构建真实的师生关系并不足够。

4有效交流策略分析

4.1拓展交流话题

高校教师应主动拓展与大学生交流的话题,为师生交流奠定基础。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好书,更在于肩负起育人的历史使命。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熟悉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和热门议题。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借助书本知识引入新的、开放性的话题,激发学生发表意见的兴趣。在课堂外,通过担任各类校园活动或学科竞赛的评委、指导老师,教师能够和学生继续就专业知识、实际操作、实践运用等话题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主动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评论他们在网络上的发言。从而让师生间的交流从技术性话题拓展到非技术性话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内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可以邀请专业老师担任社团顾问,让兴趣爱好也能成为师生间常规话题。简言之,高校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拓宽、加深两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也应主动寻求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帮助。

4.2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教师需要表现出威严的一面,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但在一些场合中,学生拥有和教师平等的交际地位,甚至是高于教师的交际地位。例如,某位女教师在文学领域是权威,但并不一定对足球很了解。那么在谈论世界杯时,拥有足球知识的学生就应该是两者之中的“权威”,教师则充当倾听者的角色。教师应适时放下身段,适应新的话语角色,尝试让学生主导对话进程。通过赞许、感叹等言语行为,可以使学生感觉到被认同、被尊重。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外,教师也要留意会影响学生成长进步的其他因素,如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等,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关怀,促进师生间建立起另外一层关系——朋友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多与学生接触,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给予学生朋友般的关怀和长辈般的认可,能够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学生就会对师生交往产生依赖,从而促进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展开。

4.3丰富话语方式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可根据时间、场合、话题、交流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介和渠道,实现意义和情感的双重传递。教学方面,师生间的交流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教师可通过即时交流软件以语音或文字的形式布置预习任务。到课堂上,学生可以口述,也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拷贝到教室的电脑中,供教师查阅。教师应在备课环节安排好各种信息内容的传递形式。比如,解释的部分以口头的形式传达;而对于引用、借鉴的内容,可直接以原来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在教学之外,师生也可充分利用即时通信技术来保持联系。不过,双方都要考虑到不同形式适用的时机,如处于对方上课期间,可进行文字留言,等待对方课后查阅、回应。在课后休息阶段,可充分利用语音通话的优势,更加快捷方便地讲述情况,表达想法。双方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视频通话来打破空间限制。

参考文献:

[1] 周延勇,周作宇.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79-84.

[2] 邹强,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97-100.

[3] 朱红,文东茅.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2):23-28.

[4] 任强.高中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 刘冬岩,李平.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7-8.

[6] Halliday M A K,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朱永生.话语基调的含义与主要内容[J].外国语,1997(1):17-29.

[8]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9-76.

(责任校对王小飞)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52

收稿日期:20151029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QC2016JG16)

作者简介:胡亮(1984-),男,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3-0156-03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大学教育缺失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体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试论职高英语教学中对多元化评价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