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战略思考与目标定位*

2016-04-14 12:54张睦楚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伦理学教学研究研究

● 汪 明 张睦楚



未来十年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战略思考与目标定位*

●汪明张睦楚

摘要:当前的教学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脑科学等关注教学的实然问题,理想的教学研究理应、也必须是实然与应然之统一,今后要多基于哲学、伦理学等关注教学的应然问题,以确保与促进教学在“是其所是”与“应其所是”张力下前行。由于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的教学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严格来说,当前的教学论主要是中小学教学论。为解决我国教学论研究的结构性缺失问题,尤其是应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蓬勃发展,我们要秉持固本拓边之战略指导思想,在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学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学论研究。线上教育的崛起不会冲垮、取代线下教育,但一定会打破现有教育之格局,未来教育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态共存。为拥抱线上线下优态共存教育新常态的出现,我们要重视与加强线上教学论研究。此外,我们要关注与重视大国教学论研究,以助推中国崛起、彰显大国教学论之担当与作为。

关键词:教学论研究教学哲学教学伦理学线上教学论教育新常态

汪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教育战略规划以及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张睦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信息化研究

“教学作为教育之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发挥着核心作用。”[1]一切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都必须具体落实到教学上才行,而好的教学又是高度理性自觉的活动,离不开教学论研究的指导与帮助,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与加强教学论研究,把教学论研究放在突出、优先的位置,以科学、先进的教学论研究成果来引领、指导和推动教学实践活动的优质高效进行。本文拟就未来十年我国教学论研究做一战略规划,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此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以期对改进和完善我国教学论研究有所助益。

一、重视与加强教学哲学、教学伦理学研究,实现教学研究实然与应然之完满

客观来说,尽管教学研究有其切入点、侧重点,不同视角和立场的教学研究皆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然严格来说,倘若我们基于教学研究之完满程度来看的话,则好的、理想的教学研究理应、也必须包括实然与应然两个维度。即教学研究既要基于心理学、脑科学等进行教学规律、机制的实然探究与揭示,亦要基于哲学、伦理学等进行教学方向、规范的应然敞开与建构。如果说前者主要针对的是教学“是其所是”的话,那么后者则主要针对的是教学“应其所是”的一面。对于教学来说,“是其所是”和“应其所是”皆很必要、重要,二者须臾不可或缺。好的、理想的教学理应、也必须是在“是其所是”与“应其所是”的张力下前行与存生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教学研究就要同时兼顾实然与应然这两个维度,既基于自然科学去探究与揭示教学的“是其所是”,又基于人文科学去敞开与建构教学的“应其所是”。事实上,不光教学研究如此,就连更上位、更广阔的教育研究也是如此。我们常说教育学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心理学,二是哲学,其实这二者就关涉教育的实然与应然。当代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就曾说过,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是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关注的是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关注的是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要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科学指导,还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探讨结合起来才行。而返观我国现有之教学研究,尽管教学研究开展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但严格来说,当前我国教学研究存在较为显著、严重的结构性缺失问题的,即现有的教学研究多是实然研究,应然的研究则不多、不够,至少与实然研究不相匹配、对称。为矫正教学论研究的结构性缺失问题,更为了教学研究之完满,今后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教学实然研究的基础上,要重视与加强教学应然研究。而在教学应然研究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哲学研究和教学伦理学研究。“教学哲学研究是教学研究应有之义,不仅必要而且必须。”[2]此外,“教学是个多维存在,除具科学性、艺术性外,还应具有伦理性……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3]我们要重视与加强教学伦理学研究。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现实中囿于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少人认为像教学哲学、教学伦理学这类的教学研究没有必要。如有研究者指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因为开展教学伦理学研究不合时宜。原因很简单,当前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中存在诸多亟待重视与解决的现实性、紧迫性课题与问题……当务之急和务实之举是如何尽快解决教学有效性问题,把有效教学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有效教学问题的相关研究,而非教学伦理学研究。”[4]但需注意的是,“虽然有效性是教学的重要价值维度,但却非唯一维度,更不是首要维度。相比而言,作为绝对意义上的正当性却是首要维度,它是衡量一切教学活动的价值基础和道德标准。”[5]而“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并非天然合理、本性良善,尚需伦理之引导与规约”[6]。此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像教学哲学、教学伦理学这样的教学研究很虚缥、很没生产力,不像教学心理学、教学管理学研究那么有实际功效。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科学、不正确的,教学哲学、教学伦理学研究看似“无用”,实则大用。不错,教学哲学、教学伦理学研究在很多时候肯定没有教学心理学、教学管理学研究那么有显而易见、立竿见影之效果,但这并不代表教学哲学、教学伦理学研究就没用、没必要了。实际上,教学哲学研究、教学伦理学研究都是干仰望星空、守望方向的事,其关注、守望的是教学是否在做正确的事,这是方向性的、根本性的。毕竟关于教学,我们首先要确保是在做正确的事,而后才是如何设法把这件正确的事做正确了。

二、当前教学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要固本拓边,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学论研究

尽管我国教学思想源远流长、教学论研究历史悠久,然公允地说,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还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结构性缺失问题,即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虽然冠名教学论研究,但严格来说只是中小学教学论研究,而非各级各类教学论研究之总和、总体。恰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虽然我国教学论研究起步早、成效大,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基础教育领域,其所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教学工作原理,我国当前的教学论严格来说应该是中小学教学论。”[7]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业已蓬勃发展起来。而众所周知,教学是教育之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目的之重要手段,一切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都必须具体落实到教学身上才行。但问题是除了中小学教学研究,其余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都远远跟不上,甚至还处于一片空白。教学研究的滞后与落后势必影响到相应教育的目标达成和绩效前景。譬如要重视与加强高等教育发展,努力把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而高等教育强国之强主要强在人才培养,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将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大学教学是大学工作之核心,是实现大学使命之根本途径和重要方式。“然欲顺利开展大学教学工作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尚需专门理论(大学教学论)的指导与帮助。”[8]事实上,不光高等教育如此,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皆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任务中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和培养质量”、“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帮助残障人融入社会。”这些教育的具体开展需要具体落实到教学身上。对此可能有人会说,那也没事,各级各类教学虽阶段不同、领域有别,但其终归还是教学,而作为教学,其必然有共通之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小学教学论迁移到其他各级各类教学中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乍一看来,是这么一回事,也颇有些道理。就算不能百分百迁移和移植,我们完全可以诉诸“理论—应用”模式将中小学教学工作原理引进、延伸到其他各级各类教学中去。公允地说,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中却是不可行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各级各类教学固然有其作为教学之共通性,但更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也不该诉诸“理论—应用”模式简单地将中小学教学工作原理移植到其他各级各类教学中去。以大学教学为例,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一般教学论主要是中小学教学论,它是基于中小学教学且服务于中小学教学的,虽然其冠名一般教学论,然其委实不具有‘一般性’。既然如此,希图将一般教学论迁移、改造以应用于大学教学则是行不通的。”[9]所以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呼唤各级各类教学论的研究与发展,而当前所谓的一般或普通教学论又是中小学教学论,实难直接迁移或改装移植,所以我们理应扎扎实实地围绕各级各类教学实际开展相应的教学论研究。这是今后我国教学论研究亟需关注与应对的重要问题。

三、积极开展线上教学论研究,拥抱“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优态共存的教育新常态

近来,有一个词很火,那就是“互联网+”。事实上,早在2013年,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和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等人在上海一起推出众安保险时就曾提及“互联网+”,尔后在“WE大会”上,马化腾再次提及“互联网+”,并将其视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七大路标之一。而真正引爆“互联网+”的是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并强调指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同时也充满期盼地表示,“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自此,“互联网+”概念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并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事实上,这只是“互联网+”的一个方面和表现而已。严格来说,“互联网+”是个待定项,我们可以用“互联网+X”来表示“互联网+”,在这个公式里,互联网这一项是明确的,而其后面加什么则是待定的,即X可以是任何一个领域。我们即可以“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文化”,同时亦可以“互联网+教育”。事实上,“互联网+教育”既是一种可能性选择、未来性趋势,同时更是一种实然性表现,事实上我们业已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常态。近年来,随着人类信息科技之发展与进步,以及教育信息化之建设与应用,形态多样的线上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众多线上教育中,要数MOOC最为火热。有研究者指出,“MOOC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使得世界各国各地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的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将有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促进高等教育全球化普及。”[10]我们不得不承认,线上教育具有许多线下教育难以企及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它解除了传统线下教育的时间限制,冲破了传统线下教育的地域制约,实现了教育的“4A(any one,any time,any where,any style)”,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进行学习、接受教育。也正因为线上教育之独特价值和优势,线上教育正以迅猛之势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形态,并日益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线上教育的强劲发展势头,不少人高呼传统线下教育已日薄西山,并将被线上教育冲垮并取代,未来教育一定是线上教育的天下。对此,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线上教育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一个较为适宜的外在环境,而且线上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存在本体缺陷与功能限度。这种本体缺陷与功能限度从根本上注定线上教育难以独自担当教育之责任、践履教育之使命,要切实搞好教育工作是离不开线下教育的,尽管线上教育在诸多方面比线下教育还便捷、还有效。因此,“未来教育一定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优态共存的,二者在博弈中共生共存。”[11]既然未来教育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态共存,而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那么摆在教学论研究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性、紧迫性课题就是要重视与加强线上教学论研究工作。开展线上教学论研究,可以学习借鉴线下教学论的范畴框架以建构线上教学论结构体系,但光有体系建设还不够,还有必要针对现实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实验,以教学实验推动线上教学论的科学化进程,以教学实验带动线上教学论研究。

四、关注与重视大国教学论研究,以助推中国崛起、彰显大国教学论之担当与作为

中国的教学论研究应确立大国意识,彰显大国教学论之担当与作为。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军事等各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区域和全球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业已崛起且日益成长为世界大国。然而,在这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如何使我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权,并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之石,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之径,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我们要优先发展教育以助推中国崛起。事实上,大国之大,不仅在于其经济之大、军事之大,更在于其教育之大,在中国崛起中我们万不可忽视或无视教育这一软实力建设,要以发展教育为抓手来助推中国崛起。而一切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又必须具体落实到教学身上,为此,大国教学论研究势在必行,以大国教学论研究给力教学,以教学助推中国崛起。至于担当与作为,反映在教学论研究身上,则需要我们具有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跳出狭隘的家国框框,超越民族情感与意识形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思考与谋划教学论,积极思考中国教学论能为人类发展与文明进步做些什么,如何开展教学论研究以在世界范围内代表先进教学思想和科学教学实践而引领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与进步,这就需要大国教学论研究,在从事教学论研究时有世界眼光、人类情怀,有大格局、大手笔,在学习中创新、在“引进来”之际“走出去”,实现中国教学论研究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汪明.什么样的教学是好教学?[J].中小学教学教材,2015,(6).

[2]汪明,张睦楚.教学哲学研究二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2).

[3]汪明,张睦楚.教学是立于科学达于艺术之伦理性活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5).

[4]汪明,张睦楚.对教学伦理学研究反对之声的回应与批判[J].中国教育学刊,2015,(8).

[5]汪明,张睦楚,王永明,贾彦琪.论校长教学领导之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5,(3).

[6]汪明,张睦楚.教学与学生发展三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

[7]汪明,张睦楚.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主题与难题[J].教育评论,2015,(8).

[8]汪明,张睦楚,庞立场,贾彦琪.论当前我国大学教学论研究之多维困境[J].高等理科教育,2015,(2).

[9]汪明,张睦楚.论重视与加强大学教学论研究——对“无用论”和“替代说”的回应与批判[J].继续教育研究,2015,(5).

[10]汪明,张睦楚,庞立场,贾彦琪.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遭遇及其应对[J].未来与发展,2015,(1).

[11]汪明,张睦楚.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与目标定位[J].教学与管理,2015,(27).

(责任编辑:孙宽宁)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学伦理学研究”(12JJD880013),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ABA14010),2015-2016年度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JY2015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伦理学教学研究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