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洲 何春梅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须秉承“扬弃”宗旨
徐鸿洲 何春梅
取消一大批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是国务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如何主动适应职业资格制度的这项改革呢?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须“扬弃”。
一、去伪存真。我们在重新架构课程体系时,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经过细致甄别、筛选,剔除、摈弃那些在课程体系中过时的、陈旧的甚至错误的东西或做法,将那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保留下来并继承好。比如,我们要重新审视、扬弃课程体系中那些与已被取消的职业资格相关联的内容,要对课程设置重新进行科学论证,重新界定课程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增强其方向性和指导性。再比如,针对课程类型单一,课程(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轻文化课重专业课、轻专业理论重专业实践、轻职业素养培养重技能证书考核等不良倾向;以及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不相适应,其更新速度、质与量滞后于职业岗位发展要求,许多新工艺、新技术、新生产等不能及时教给学生,课程实施随意性大,忽视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该舍弃的要舍弃,该调整、重组要调整、重组到位,需要创新的要大胆创新,使之更好地适应职业资格改革。
二、依需而设。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的关系、知识的无限性与课程的有限性的关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与课程体系需要相对稳定的关系、科技知识的迅速增长与课程内容滞后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职业资格改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劳动者。具体来讲,在实际进行课程新体系构建时,要重点依据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开发核心课程,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使之成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三、主动创新。一是机制创新,可以制定课程设置结构性改革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课程设置与现代产业和区域产业规划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并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重点产业需求和专业预警分析,加快淘汰与产业发展不适应、就业面局限的落后课程,开设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就业质量好、职业资格含金量高的新课程。二是制度创新,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课程设置管理办法和课程实施动态监测报告制度,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研究,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三是开发创新,不仅要开发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用型课程资源开发,更要注重开发专业群(链)课程,积极构建“宽口径、大专业、小方向”专业群课程设置体系,提高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四是融合创新,课程设置要融合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实操,培养技能人才的标准要与国家职业资格衔接,或者与行业上岗证对应,并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进而推动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G710
C
1005-6009(2016)55-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