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红
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平性价值体现
顾晓红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尤其重视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广泛地运用在教学中,新课程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它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育公平;合作学习;小组探究
教育公平是人类自古有之的教育理想,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古雅典的“公民教育”,再到夸美纽斯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主张,人类为了教育公平的理想不断探索。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和谐教育,而要构建和谐教育,就必须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美国学者贺拉斯曼曾经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大得多。”所以,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教育公平,努力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
践行教育公平,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又称为教学公平,属于教育过程公平范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学中的公平主要是对待的公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学生个性差异的公平,二是师生关系中的公平。班级授课制由于其高效率从而保证了教育起点的平等,但看似平等的统一施教,却只适合部分学生发展而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传统“秧田式”摆布的课桌椅和师问生答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做到过程的平等,因而造成了诸多教学不公平现象:师生互动中的地位不平等;教师对不同学生情感投入不平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照顾到学生差异的不平等;学生发言、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不平等;教学评价不平等;课堂空间资源分配(座位安排)不平等,等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教学个体时间都成为“有效时间”。
课堂上,根据教学实际,教师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排座,将学生分为4至6人一个学习小组,根据情况围桌而坐,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启发、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力求每个学生平等参与,主动积极。小组的“活动”,使课堂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在走向内涵转变,这种互助性学习大大增加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减少了课堂中的“看客”,也压缩了课堂中的“死角”。其改变的不仅仅是某种形式,更是追求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力求体现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当下大力推进课改的背景下,师生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生交互关系在不断地走向平等,课堂上,尊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已成为共识。课堂上采用分组学习的学习形式,首先,在物理空间上,一改“秧田式”排位方式,教师不再以讲台为中心,不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面对学生,学生分成若干个并列排行的自主学习小组,教师在各小组之间穿行“导”学,真正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其次,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传统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以教师讲为主,而如今的课堂,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属于自己,教师不再是“导演”,而是学习的“伙伴”。再次,在课堂师生关系上,教师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从尊重学生的情感出发,关爱、宽容每一个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老师以正面表扬、引导为主,学习环境宽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生生平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传统课堂上,学生按“秧田式”排座,其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被安排在中间靠前区域,以便受到教师更多的关照,学生常因为坐在这一区域感到某种优越感,这无形中造成了生生之间的不平等,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而现有的课堂上,将学生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围桌而坐,教师根据学情在教室内随机走动,讲台也不分前后,此种教学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人为的不平等因素,有利于健康的学习氛围的构建;二是在组内学习方式上,小组的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个体,避免了从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选择性交往的不足,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机发言,主动参与,积极展示自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相互启发,尤其是在过去课堂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所谓“差生”,更是打破了“零互动”的局面,获得了平等的地位,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小组的临时组长,组织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平等的氛围中,他们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育公平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在考虑平等的前提下,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做到差别对待,即帮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等性,一是师生地位平等和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权利,二是要求教师“一视同仁”;差异性,一是学生之间“千差万别”,二是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因材施教,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发展性,一是每个学生要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价值得到体现,二是每个学生要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做最好的自己。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教师可以将同一种内容以同一种方法教给不同的学生。这看似公平和民主,但是却违背了“差异原则”。对于知识掌握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待不同个性的、禀赋资质不同的学生是一种实质上的不公平。
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活动课堂上,调动、鼓励所有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带动、帮助其他学生的同时,自己在合作探究中也得到了提高,真正体现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而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前的课堂,是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后进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是“边缘人”,心理退避,不愿参与,而如今,公平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想参与、敢参与、乐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真正体现了共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与学的形式,它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公平,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追求的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G420
A
1005-6009(2016)53-0061-02
顾晓红,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初级中学(江苏如皋,226500),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