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点评
追寻“和而不同”的文化轨迹
孟晓东
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秉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校本特色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从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育人文化等方面建构本校的文化轨迹,描绘了学校的文化愿景。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施展独有的校园文化魅力。
学校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育人文化
“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中,它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融共生的社会观、和善睦邻的道德观……中国历代的文人学者都对 “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发展规律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从哲学意义上理解,“和”即统一、和谐、中和的思想。它是抽象的、内在的;“不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现实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
“和而不同”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江南吴越文化中尤为突出。在人文关怀日益凸现,生命价值倍受关切的今天,作为江南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柏庄实验小学,认真审视地处城郊结合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直面外来人口众多,新市民占多数的现实,以百年的文化积淀,智慧地选择并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把“全纳并蓄、和而不同”作为立校之基,积极打造学校“至和”文化,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潜在其本,承本而运。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必须秉承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柏庄”之名系于“柏木桥”的美好传说,在淳朴的柏木桥“爱”与“孝”的文化滋养下,柏小教育人把一所不起眼的村小发展为如今的实验小学。从2001年独立建制起,十几年间上下求索、同心协力,定位、规划、创建、积累……聚焦于“和”字校训,着力于和谐校园、和乐童年、和美环境、和衷团队、和睦家庭、和慧教师的营造,把“一开口、一迈腿之间的高尚与文明”作为学校的价值追求,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形成良好的“交互状态”,呼唤人的本真,演绎各自的精彩。一拨又一拨的人从校园离开了,带走了个人的智慧,却慢慢地留下了柏小人的气质——“和而不同”。
天地万物之有序和谐则称之为和。柏小努力追求“至和”的教育品质。“和”是学校发展的共性,“不同”是个性。学校追求共同价值观下人际关系的和谐,培养师生积极、主动的交往品质,鼓励个体和整体的协调发展;他们促进以文化人。用文明来融化、情化、点化、教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氛围染人,精神励人,价值导人,课程育人,愿景催人等方法和举措,以追求由文至心,由心至身,由己及人,由人及世的文化境界。
法治其外,必德化于内。一个团队的文化就体现在每个人不经意的“一开口(言)一迈腿(行)”之间,就体现在能否把学校的共同价值守望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柏小在建构自己的文化轨迹中,侧重于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育人文化等方面,卓有成效。
传播以“规范”促进自觉行为的制度文化——从他律走向自律。校园制度文化,能促进师生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就能在师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推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学校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立常规的活动制度、增设必要的监督制度以及出台《学校管理手册》与《小学生行为规范手册》等一整套符合校情且又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上人文地操作执行,极大地调动了师生自觉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们在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升华和认识的飞跃,明白什么该做,该怎样做,真正让自律成了一种习惯,基本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
构建以“人本”体现个性发展的行动文化——把外驱转为内驱。制度的建立,强调了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但如果能在制度的规范性和管理的“人本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那就能得到“1+1>2”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赋予其生命力,让制度的驱动式转变为人性化的“温馨服务”时,才能真正使外驱成为内驱的助推力。因此,柏小近几年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学校人本化的管理提升了师生言行的“自由度”,开阔了师生创新的空间。学校通过集中主题培训、针对性的个体即时培训、小组问题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诱导”;通过开展“我为学校作贡献‘金点子’征集”、“特色班级、特色组室、特色家庭”等各项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师生的创意才能;通过自探生长式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长点和师生发展的生长点;通过国际化交流、多校联动活动等多维教育教学空间的创设充分展示师生的专长。可以说,更大的空间造就了柏小人更多的发展机遇。
营造以“道德”催化生命成长的育人文化——从共同走向不同。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为万教之根,德为万法之本。道示于人的是德,德示于人的是以人不以己,中通归之恒常道。文化的本质就是教导人做人的文化。柏小在“和”字校训的引领下,寻求到了“德和”的突破点,寓德于事,传播“和谐、平等、互动”的人际文化,积极打造校园“至和”生命共同体,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这一教改实验主课题为依托,全方位推进师德内省、品行内化等教育,开展“心中有棵感恩树”系列感恩活动,使学校德性外显于“行”,内植于心。
文化就是“一种包含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是集体人格的反映。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柏小力求将师、生和校园中每一处景、物、场构成一个个生命共同体,每个生命共同体又都具有其独特性。学校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在差异发展中寻求促进群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反之,又通过群体的发展催化个体的良性发展。这个漫长又复杂的生命成长历程,是新型教育文化与个体道德成长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过程,其中经过了洗礼与挣扎、拼搏与奉献的阶段,虽然有共同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但也是独具特色,各有“建树”,体现各自的美丽蜕变。
文化就是生命,生命需要孕育。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自觉。在这其中,可以体现法规与民主、理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与平衡发展;体现从生命的高度俯瞰教育,始终以呵护、成全、引领每个个体生命成长为教育宗旨。在本书的通篇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校积极倡导尊重生命本源的需求,通过校本化规划定“魂”理“线”;通过课程化实施搭“台”亮“相”;通过多元化评价连“点”成“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相约课堂”“有效研讨”,用对话和协商去解难答疑;通过“专家引领”“骨干示范”,用智慧去激活灵感,让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通过“校际交流”“校本培训”“师本研究”让每一位教师寻找到各自的角色定位;在这里,师生们可以畅游书海,感恩经典,驰骋赛场,挥洒汗水,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阳光体育的健康活力,感悟艺术才艺的生命滋润,领略网络科技的开阔视野……
以和致远,走向至和的学校生活。真诚地希望柏小继续努力探求并践行“至和”文化,力求使“倡和、求和、乐和、宣和”落到实处,真正成为学校师生生命成长的基本行为要素,让每一个校园成员在多元化的学习、工作和活动中享受生命的美好,感悟学校“和文化”的魅力,最终实现六个“和谐发展”:“建设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制度与人本”的和谐发展,“学习与品行”的和谐发展,“师德与教艺”的和谐发展,“特色与全面”的和谐发展,“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引领着学校逐渐走向卓越、走向辉煌!
G47
A
1005-6009(2016)53-0053-02
孟晓东,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江苏无锡,214000)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