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骏
让幸福文化引领学校组织变革
文/徐 骏
学校管理效能低下,发展瓶颈难以突破等问题已是中小学普遍现象。如何引领学校有序的组织变革,是校长们必须研究的课题。2014年,笔者有幸成为北京市首批名校长发展工程的学员。两年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北京市门头沟区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开展了以幸福文化核心价值为引领的学校组织变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校发展进程中,一些固有的组织观念和结构体系,诸如行政独断、学术缺失、科层重叠、管理交叉、流程繁冗、循环推诿等痼疾,已经大大减缓甚至阻碍学校自身发展。调查研究发现,影响本校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校管理效能低下,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其深层次原因是学校的科层组织领导模式,它使学校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倾向∶干部思想保守,作风官僚;管理制度僵化,人文关怀缺失;优秀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主体不突出;管理过程环节过多,信息传递衰减多、速度慢;师生诉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和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学校组织变革的实质就是学校文化的重构。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对学校组织变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理念引导到精神引领,从制度保障到行为促进,为学校组织变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学校幸福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把科学的幸福观转变成师生的价值观,使师生的思维和行为遵循幸福的准则,用幸福文化核心价值浸润师生生命,让全校师生在幸福文化中得到滋养,从而影响和激励师生,助力学校组织变革。基于此,本校幸福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民主、公平;自主、和谐;人文、科学;创新、成就;诚信、友善;自信、自强。
一是依托“人文、自主、创新”的精神文化核心要素,激发学校组织变革的原动力。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原动力。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人文精神、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幸福品格”的育人目标,确立学校组织变革必须始终服务于“学生终身幸福”的总体目标。
二是完善“公平、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核心要素,为学校组织变革提供制度保障。学校积极营造公平公正、自主发展、民主参与、团结协作、创新发展的学校文化,制定并完善《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教师双向聘任方案》《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方案》《教师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日常工作流程再造》等制度,培育理性、规则、自主、自觉等幸福品格和行为,确保学校组织变革的顺利进行。
三是建设“和谐、人文、科学”的物质文化核心要素,为学校组织变革提供和谐环境。物质文化承载着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具有引导作用,温馨的校园环境、溢满中华美德的“幸福长廊”和“传统文化长廊”、创新性的“双层互动多功能报告厅”、高科技的“北京市开放式重点实验室”等物质环境无不彰显着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知。
四是利用“自主、和谐、创新”的管理文化核心要素,引领扁平化管理顺利实施。年级主任负责制是扁平化管理的主要形式,年级主任直接由校长领导,是年级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具有人财物管理权。
五是倡导“自信、自主、自强”的选择文化核心要素,引导双向聘任制度实施。双向聘任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形式,是学校组织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激活学校用人机制,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两年来,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逐级聘任”的双向聘任制,使得教师幸福指数和工作效率同步提升。
六是营造“公平、科学、成就”的激励文化核心要素,引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为了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学校建立了体现激励性和公平性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制定了公平、公开、科学的工资改革新方案。通过科学测算教职工工作的质和量,做到按劳分配,让优秀教职工体验工作幸福感,引领其他教职工认同先进并努力争做工作先锋。
七是发展“自主、自信、自强”的教师文化核心要素,建立自治性教师学术委员会。教师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参与学校学术管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在指导教师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教学指导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专业自治、学术独立,唤醒了教师的专业自觉和角色重建,提升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投身学校组织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八是培育“自主、合作、参与”的课堂文化核心要素,促进课堂教学组织变革。为打造幸福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尊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学校探索实施“5+X”自主性多元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倡导课堂教学五项原则∶学案导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突显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问题导向,创设活力课堂;目标落实,人人进步。该模式还强调教学的5个基本环节和“X”个特色环节。基本环节包括∶学情了解、问题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效果反馈。“X”个特色环节强调因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和教师个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特色教学环节。
九是成立“自主、自觉,合作”的社团文化核心要素,发挥非正式组织的凝聚作用。为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提高教职工幸福指数,大力建设教师自主社团,包括瑜伽、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象棋等10余个教师优秀社团。
十是发展“科学、民主、公平”的行为文化核心要素,推进学校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学校坚持科学、民主、公开、公正的决策原则,努力实践“民主——科学——更大范围的民主——集中”的评职评先模式,为广大学生的幸福成长服务,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服务。
一是学校组织运行方式趋向高效化。在组织变革中学校减少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组织战略,把年级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将权力与责任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年级组。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更强。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等专业学术性机构,使教师组织的研究性和专业化本质进一步凸显。仅2014—2015年度,学校成功申报2项北京市规划课题和8项区级课题;46名教师在国家级、市区级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42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中获奖。三是合作共生的教师文化氛围已形成。学校在组织变革中用“专业放权”代替“行政越位”,保障教师的自主权,在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撑两方面保证了教师间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非赢即输”的思维模式,形成“比、学、赶、帮”合作共生的文化氛围。四是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度提升。五是组织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学校通过评职评先的决策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民主化、科学化的风气,对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为学校组织机构变革增添了动力,激发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文化引领是学校组织变革成功的润滑剂。倡导幸福文化核心价值是实施学校组织变革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学校的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师生对幸福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二是扁平化管理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关键内容。扁平化的管理把传统的竖线管理变成横线管理,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校长与教师共同分享决策权,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学术性组织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催化剂。学术性组织是以学科与专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学术性组织机构,其专业性是学术权威产生的基础。四是“双向聘任制”是最有效的激励评价制度,是促进部门负责人和教职工内省的过程。五是“学生”中心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制胜法宝。学校组织变革是一个复查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学校的本质出发,才能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才能使学校的一切工作服务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终身幸福。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