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始与亲,语语悟其神——人教版二下《画家和牧童》课堂实录与点评

2016-04-14 07:48冷依洛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6年41期
关键词:戴嵩词语儿童

冷依洛 冯卫东

入境始与亲,语语悟其神——人教版二下《画家和牧童》课堂实录与点评

冷依洛1冯卫东2

《画家和牧童》;情境教学;激活体验;学用互哺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画”字“田”要摆中间;“家”的宝盖头大一点,才能为你挡风遮雨;“牧”字注意牛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提;“童”字横画很多,最长的为第二横,就像你们伸开的双臂。请齐读课题。

师:文中的画家叫……(出示课件,学生拼读“戴嵩”)这个“嵩”指的是山大而高。

师:“戴”不仅表示姓,它还是表示动作的词呢!全班活动一下,跟我一起说、一起做。看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依次做戴帽子、戴眼镜、戴耳环、戴红领巾等动作,学生分别把这些动作说出来。)

师:所有佩戴物品的动作,我们都用这个“戴”字。现在,我们一起跟戴嵩打招呼:“你好,戴嵩!”

师:戴嵩看见你们这么友好,就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了,快来欣赏一下。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戴嵩最喜欢画什么。

生:戴嵩最喜欢画牛。

师:他画得怎么样?

生:他画的牛很好,特别像真的。

师:是呀,尤其是这幅《斗牛图》,被誉为国宝级名画,目前被收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的故事就和它有关,大家一起读读这个故事吧。

师:请注意老师的读书要求,(出示PPT)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看着课文下面的拼音卡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认写结合,识记生字

师:故事读完了,你们知道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师:大家的读书收获真丰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新词语。(出示“价钱”“购买”)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其他小朋友?

生:(把“钱”读成第三声。)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但在这里,“钱”应该读第二声,请你再读一读。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两个词语?

生:爸爸妈妈带我去超市时我看到过这些字。

生:……

师:我现在是一位商场推销员,想请你们帮我宣传一下商品。如果你们认识这些海报上的字就大声读出来。

生:(学生认读海报中的字。)

师:能全部读出来的小朋友一定是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好孩子,好习惯要保持哦!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教书”“夹在中间”)谁有信心读准确?

生:(把“教书”的“教”读成第四声。)

师:其实小老师也没有教错,因为“教”“夹”都是多音字,谁知道这两个字的其他读音,并能组个词呢?

生:……

师:看,当“夹”读第一声就是动词,读第二声就是名词。让我们一起积累这两组多音字。(全班齐读)只有掌握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才能正确使用。

师:接下来就有趣啦!(出示“驱”的甲骨文写法,像是一幅“赶马图”。)你看到什么?

生:马在拉车。

师:课文下方的生字表里,有一个字表示了这幅图的意思。(学生快速找到“驱”这个字。)我们看看这个字和这幅图,图上有马,生字里也有“马”字旁,而这个“区”像不像马拉的车厢?所以“驱”是一个象形字。(“驱”中的“区”既是形旁,也是声旁,还是拟声词,拟驱赶动物发出“区”的声音。这里说“驱”是一个象形字不全面。——点评者注。)“驱”就是“赶”的意思,课文中有“驱”的词语是“驱赶”,所以这个词语中的两个字都是一个意思。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词,(出示PPT)请你们认真听,等一会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介绍这些词语,我们比一比谁说得最好。“‘驱'和‘赶'都是‘赶'的意思,驱赶。”谁来接着介绍?

生:……

师: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学着归类记忆。(出示图片)你们看看图上这位老师的表情和神态,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表现?

生:和蔼。

师:请你当老师教教大家。

…………

师:现在我需要一名小助手,合作表演情景剧。(老师演妈妈,学生演儿子。儿子吃饭时不珍惜粮食,妈妈批评他,儿子感到惭愧。要求根据上述情境猜出“批评”和“惭愧”两个词,然后再请配合表演的学生带全班读两遍词语。)

师: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词语。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师:对于这些词语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看这两个字,注意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先说出结构,再找到关键笔画。关键笔画指的是写在横中线或者竖中线上的笔画。……仔细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书写“批评”这两个字。)

师:请从课文中找出写戴嵩怎么画画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三、夸赞画技,感受高超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请你来揭晓答案。

学:“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这个句子很难读,因为有两个难读的词语。请你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有信心的同学就来当小老师。

生:……

师:孩子们,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浓墨涂抹”是什么样的画法?

生:就是用笔重重地画。

生:“轻笔细描”就是用毛笔轻轻地画。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答案。(播放画家画小鸟的视频)这位画家正在画一只山雀,在描绘厚重的羽毛时,他用浓浓的墨汁涂画,这就叫“浓墨涂抹”,在描绘浅色的地方时就用毛笔轻轻勾描,这就叫“轻笔细描”。了解了这两种画法之后,再看看戴嵩的《斗牛图》,图上哪里用的是浓墨涂抹,哪里用的是轻笔细描?

生:牛的整个身体都是浓墨涂抹的画法。

生:牛角用轻笔细描。

师:所以从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浓墨涂抹”就是讲究重,“轻笔细描”则讲究轻,现在我把这两个词放回句子中,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了吗?

生:……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他把“浓墨涂抹”读得重,“轻笔细描”读得轻。谁愿意和他比一比?(指名读,该生朗读得也很好。)戴嵩用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画法就把牛画得那么活灵活现,你们说他画得好不好?(全班齐答“画得好”,教师板书“画得好”。)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读这两个四字词语。你们读得很有味道,可是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很快就画成了”这半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戴嵩画画速度很快。

师:那想一想该怎么读?速度要快一些了,可是还不够快!因为除了“很快”这个词,句子中还有表示“快”的词语,请你们找一找。

生:我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到了很快。

师:你找到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从这些表示快的词语中我们又有了新的感受,戴嵩不仅画得好而且……(全班齐答“画得快”,教师板书“画得快”。)这里有两个句子,你们能很快地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1.游乐园里真好玩,我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开心极了!

2.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有趣极了!

师:你们说得这样精彩,希望也能读得精彩。现在我们合作读书,戴嵩画得好是因为他日日看牛,认真观察,牛的样子就在眼前,请女生读。(女生齐读)画得快是因为他夜夜画牛,仔细揣摩,牛的神韵就在心中,请男生读。(男生齐读)

师:戴嵩画得又好又快,你们可以用什么词语夸夸他呢?(学生一时之间都没想到)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板书:画技高超)

四、联系下文,读好句子

师:如此画技高超的作品,大家都来围观了。(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愿意读?(指名读)如果你在那里,你会去看吗?有没有会跑着去看画的?来吧,你们都起立,请带着这种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这组关联词:“一……就……”。谁能用这组关联词造句?

生1:下课铃一响,我就跑出去玩耍。

生2:上课铃一响,我就跑回教室准备上课。

…………

师:孩子们,那么多人围观,只有商人、教书先生在夸吗?想想还有谁会来夸赞他?他们是干什么的?(学生答“农夫、船夫、诗人……”)农夫在夸,船夫在夸,诗人也在夸,这就叫“纷纷夸赞”。(点击PPT,全班齐读相关的句子。)课文中没写他们是怎么夸的,我们来当当小作家,想一想这些人会怎么夸戴嵩?

生:你画得真好呀,我都想把你的画挂在家里天天欣赏。

生:你画得太好了,跟真的一样。

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想夸夸戴嵩,但是想不到怎么夸,你看老师这里的法宝,(出示PPT)“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这四个词语都是夸赞画技高超的,请你们模仿商人、教书先生的样子来夸奖夸奖戴嵩。同桌之间先夸夸,有信心夸好的再举手。

师:让我们坐上时空穿梭机,一起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在下戴嵩,是个画家,今天应朋友之邀画了这幅“斗牛图”,我对自己画的这幅画非常满意,期待你们夸夸我。

生:画得太像了,简直活灵活现。

生:画活了,真是栩栩如生。

生:画得太像了,简直惟妙惟肖。

师:你们的称赞让戴嵩有些洋洋得意了,可是这时传来了小牧童的声音,(出示PPT)看看这句话的提示语。(指名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他读得挺好的,因为他是大声喊出来的。

师:对呀,他读的时候注意到了“喊着”这个词。至于小牧童为什么这样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师:最后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至4自然段,再次感受戴嵩的高超画技。(全班齐读。)

师:今天的作业,第一项是把本课老师教写的生字认真书写两遍,第二项是请爸爸妈妈帮你们找一找《韩干画马》的故事读一读。

【课堂点评】

在我看来,小冷老师这一课是成功的,是好的。这主要因为,它是一堂比较典型的情境教学的语文课,较好地运用了艺术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角色体验情境等手段,让二年级学生置身于戴嵩画画、牧童“说画”等情境中,课堂教学既形象生动,又进行了有效的语言与思维训练。

1.链接生活,还原“实境”,在直观景象中实现“感知”。

我在《情境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了十二种策略,第一条便是“链接真的生活策略”。李吉林老师常把学生带到最真实的生活中;(课堂里的)冷老师自然不能这样做,因此她为儿童链接的生活以及还原的“实境”只能是模拟的生活或“实境”,它们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譬如关于“价钱”“购买”两词,用的是商场及其物价标签等静态的“实境”;而关于“戴”这个词,则用了现场演示的“实境”,它是动态的。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的“实境”,都较为充分地利用、驱动与发挥了学生此前积累的 “全真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关于这些词或概念异常鲜明的“感知”(即“感受性认知”,它是低年段儿童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感知”介乎模糊印象与“可言化认知”之间,课后,倘要问学生什么是“价钱”“购买”,他们也许仍然难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但至少到了“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感受性(或意会性)理解”的状态,而这种状体相对于“感受性认知”,则是一种提升与进步。

2.角色扮演,激活体验,在情景对话中体悟“符意”。

这里的“符意”即符号的意义。语词或语言是对世界的抽象与概括,是“世界的符号”,情境教学的功能之一是让这些抽象与概括化了的符号再回到它原初的具象状态中,儿童往往是通过这条“回归”之路,实现其对原先所在生活世界的“回家”。鲁洁教授认为,在学校为儿童设置了一道“教室—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之后,儿童往往回不去了,情境教学则解答了这个“世界性难题”。冷老师很巧妙地请一个男孩和她一起表演情景剧——妈妈批评儿子浪费粮食的错误行为,儿子对此感到惭愧,这样一来,原本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有点陌生的 “批评”“惭愧”(尤其是第二个词)的词意就被他们比较深刻地体悟到了。这既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也是对生活道理的学习,或者说是对生活意义的学习,于是符号意义与生活意义便融二为一了。

3.巧加训练,学用互哺,在语境“潜入”中滋养语感。

这是我觉得这堂课特别好的一点,也是它最出彩的地方。

一些人忌言“训练”,似乎它与应试教育是一码事,而对于李吉林、钱梦龙等名师来说,却从不回避它。李老师提出“以训练代分析”,钱老师则认为“以训练为主线”。问题不是要不要训练,而是进行什么样的训练,以及怎样进行训练。冷老师着力运用“学用互哺”的方式训练学生语言习得的能力,可谓训之得法,练之有趣。

“学用互哺”为我所创,意即既学又用,学而后用,以用促学。我还说,“用是最好的学”。冷老师为了让学生夸赞“我”(戴嵩),提供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四个成语,它们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甚明了。这不要紧,把它们看似无意、实则有情地“嵌入”(李吉林语)一定的语境中,使得本来抽象的语词顿时“站立”起来——这一刻应该没有谁不知道“栩栩如生”是指戴嵩画的牛好像活了一般。这既是情境(或语境)创设所生发的功能,也是“语用”(词语运用)所迸射出来的力量。有的老师或许也会呈现这一类词语,却让它们抽象、孤立、生冷地出现,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结果只能形成短暂而肤浅的记忆。由此可见,以用促学是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优效路径。

当然,这里所说的学或用的目的不是精确认知。这让我想起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说的话,儿童的思维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三个阶段。12岁以前大多处于“浪漫”(即有所模糊、混沌)的体悟阶段,二年级更是。如此“浪漫”的时段恰恰是利于儿童良好语感潜滋暗长的时期。这给我们一点启示:有时无妨设置一些跨度较大的问题,让儿童暂且生成一定的“浪漫”印象,此种印象一旦丰实起来,就能为他们今后精确理解和综合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

4.活实结合,有趣有效,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发展。

基于个人长期的观察、思考、研究,我形成了一种为不少同行所认可的“好课观”:一堂课好不好,许多人说了未必正确,主要看两点,一是对“课标”(具体到一堂课,则是它的教学目标)的观照与落实情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及其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本堂课“语文实践”(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语文训练)的取向确乎比较明显;二是看学生有没有在课堂学习中有所 “增值”(崔允漷教授把它概括为动力值、知能值、方法值和意义值),在课堂现场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看到学生思维活跃,言语灵动,交流踊跃的场面,由此亦可大致判断它是有所“增值”的;这个“值”也体现在学生的情意、态度上,在40分钟的学习中,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这应该就是崔教授所谓的“动力值”的增加吧。

不必讳言,冷老师作为一名教学阅历较浅的年轻教师,她的课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里就课堂中的一些环节或细节提出若干“建言”,供大家参考:

1.规律“留待”儿童发现。

儿童天生是发现者,我们要把发现的权利归还给他们。我在一些场合倡言,“规律就在那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善于对自我的教学进行“发现化改造”。这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

本课中“夹”“教”两字的多音读法以及“驱赶”“价钱”“购买”“夸赞”四个词的同义复指现象,都是冷老师自己说出来的,并且说得较早。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呢?我以为是可以的。要有更多的耐心,力争让他们“悟”出来,这其实也是儿童“生产知识”(郭思乐语)的一个过程。他们自己悟出来,发现了,印象会更深刻,情感上也会更“珍惜”。

话说回来,上述词语的读音或构成,属于纯粹的“语知”,在二年级不一定(都)要讲(清楚),即便讲,也不必涉及相关术语。还是前面那句话,儿童尚处于“浪漫”阶段,此时提出“精确”要求,进行“精确化处理”,或许有些操之过急。

2.“差别感受”培养“细心”。

在对语意的理解、词语语法构成的分析等方面,我们不必(过早)追求“说明白”“精确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能因势利导,适当培养儿童明敏善感的“细心”。我这里说的是“和蔼”一词,冷老师出示一位女教师和蔼形象的图片,请学生联系、猜想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描述她的这一形象,大家很快也很容易地找到了“和蔼”二字,此处通过形象来感受、体悟词意,做得不错;如果能增加一两幅“表情图”,譬如或平静,或沉思,或兴奋的表情,这就有了比较,再让学生从中找出“和蔼图”,难度会加大一点,但稍作努力他们也会判准、找出,这时他们对“和蔼”一词的感悟理应比前面的情形来得更深刻。当然,这些不必一一通过PPT呈现,教师自己的“青春面庞”就是最便捷、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倘能在教师变化的神态中找准并说出哪种情形是“和蔼”,则说明他们确实明白了“和蔼”是什么意思。注意,这几幅图或几种表情之间不宜有“大尺度”差异,譬如不要呈现狰狞面目等形象,迥然不同的两物比较不利于培养细腻的感悟心。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描写一个动作可以有好多动词,但只有一个最准确。”李吉林老师则强调通过“差别感受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些都能给我们启示:在尊重低年段儿童“浪漫”思维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练就对语言的颖悟——较为精准的语感。

3.朗读不必“望文定调”。

朗诵是一种艺术,朗读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朗读自有其一定的 “专业技术要求”,但较好地掌握这项技术的教师不太多。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在读音的轻重徐疾处理上都比较机械。冷老师似乎也没能“免俗”,譬如“浓墨涂抹”要求重读,“轻笔细描”要求轻读(在现场,这两个短语读出来甚至有点夸张性的差别),而“很快”“一会儿”则要求很快地读出来……我不知道这样处理有没有道理,但有两点想法或许有些道理:一是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体验;二是课后向专业工作者或专业书籍学习,毕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小事,不宜简单地或生硬地“望文定调”。

4.“坡度”设定因群而异。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提供一种坡度让学生去攀登。这个坡度大小要合宜,坡度合宜就是对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贴心与贴身关怀、关照。譬如本课的两处填空,从学生的现场表现看,几无“坡度”,大家都能轻松过关。这一环节或许可以减省下来,以此腾出时间,进行更多利于学生“增值”的其他训练。这样说或许是对冷老师的苛求,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值得年轻老师记取:一是尽量多地了解、尊重学生的现实状况;二是减少或消除学生不需要付出学习努力就能轻松完成的教学环节。前面谈到的冷老师提供“栩栩如生”等四个成语,让学生用它们来夸奖“我”(戴嵩)的那个部分,应该就有这样的“氛围”或“状态”。对于起点较高、基础较好的学生群体,这样的氛围或许可以更浓烈一些,这样的状态也可以更长久一点。

我对此处“填空”一事的评析,实际上还旁涉“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的大问题,王荣生博士的相关论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建议冷老师和更多年轻的同道也对此予以必要的审视与省思。“填空”那个环节可以删除,那么,对作为动词的“戴”的理解与运用等,是不是也可以不讲不教呢?我想是可以的。在“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上实在难以一锤定音并且不宜定于一尊的现实面前,一线教师自有选择和确定具体内容的权利,但有一点无可置疑:我们要尽力选择、确定最需要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在这个“当口”最需要学会、理解和应用的内容。而倘有这样一份“选择理性”“确定自觉”,那么对于前述问题的解决必定不无裨益。

1.冷依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十八小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一级教师;2.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戴嵩词语儿童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从戴嵩画牛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误笔
一枚词语一门静
牧童评画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