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心理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

2016-04-14 07:21:53周娟
江苏教育 2016年64期
关键词:归因学习策略效能

周娟

借助心理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

周娟

学习效能感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期望水平、学习成败归因等方面的影响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和学业成就。在心理健康课上积极探索提升学习效能感的途径和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提高学习的热情与效率。

心理健康课;学习效能感;正确归因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效能理论能够在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它一经提出就被运用到教育情境中。人们将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称为学习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将知觉到的学习自我效能界定为 “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达成预定的某种教育成就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指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能够采取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等手段,对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众多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它是学习成绩的有效预测器。这些研究表明,如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将会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学习行为,提高学业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倦怠感。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形成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生理和情绪状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学习上的动机、个性、能力、情感、意志等内在因素以及学习环境、集体氛围、师生关系等外部条件都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产生影响。所以,在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设定心理健康课的目标是认识自己、增强自信,认识学习、有效应对,认识环境、积极调适。根据这些目标,从感受学习的快乐、改善学习的策略、搭建成功的平台、引导正确的归因四个方面设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一、感受学习的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绪是调节个体与环境间关系的重要力量,情绪的动机功能与组织功能决定着学生是否乐意参加学习、能否坚持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快乐,包括探索的快乐、被尊重和认可的快乐、学有所成的快乐,学生的积极情绪会被高强度地唤起,兴趣水平得到发展,意志水平得到提高,自我效能知觉也会得到增强。

笔者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把课堂目标确定为“有趣、有用”,其中“趣”是首要选择。如果学生认为课堂毫无吸引力,他们将不愿意成为课堂主体,情绪的积极作用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成为空谈。追求“趣”的方式有很多:课前的小活动既能调整课堂气氛,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当下;课中的提问、小组竞赛、放松练习等,让学生感受到竞争与合作的快乐,感受到平静与放松;课堂内容由学生定,那是自主的快乐;课程内容由学生讲,那是接受挑战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二、改善学习的策略

“好学不如善学”,学习不是机械地复制粘贴,学习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方案,积极主动地参与,需要运用规则和技能提高效率,达成目标。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传递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显著正相关,学生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能感,这种效能感又会影响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的动机不强,意识薄弱,所以给职校生传授的学习策略应以基本、常用、有效、精要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分步骤、分阶段展示策略的实施过程,解释这种策略的使用价值与意图,突出策略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加强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学的方法采用讲授式、观察模仿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式、同伴介入式、综合式等。教学中注意策略教学的次序要与职校生的知识和能力相匹配。对学生进行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策略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学习类型的测试,为学生提供知识理解的深加工练习以及信息整理的组织策略尝试,调查和评估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在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社会支持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建议,强化学生的练习、观察模仿、强化、反馈等学习策略。

三、搭建成功的平台

班杜拉认为,个体亲历的成功经验在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最有力的作用,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判断,而亲历的成功经验为个体提供了最直接的能力信息。一般而言,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不断失败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能力信念,降低自我效能感。根据学生智能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优势能力,为他们搭建各种平台,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特长。在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拥有各自的成功经验,以经验为索引,体会自信与自尊,体会高度的成就感,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课前的小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与主持;课堂内容由学生确定并由他们自己组织和讲解;课中的小组交流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一项课堂安排尽量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给更多的人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课堂设置“戴高帽”环节,对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与感谢;小组进行“欣赏与赞美”的优势轰炸,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学期结束时进行个人兴趣能力的展示。这些课堂安排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四、引导正确的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其结果的原因的解释。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可分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这些因素又从三个维度区分,即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学习策略的使用等,内部不可控因素主要指能力,外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机遇、运气、学校要求等。研究发现,归因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自我效能判断,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将学习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将学习成功归因于机遇,或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会降低努力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笔者将归因方面的教学内容放在期中考试之后,从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反思引入学生的归因特点。在之后的讲授过程中,通过测试让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有所了解,对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归因对情绪、行为、目标的影响。提供不同的归因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尝试运用,寻找正确的归因方法。在归因内容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悟、发现、调整都采用引导的方式,不灌输、不强制,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归因模式的寻找和改变。

学习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学习效能感与SCL-90的各因子分呈较显著的负相关,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与提升学习效能感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又能帮助学生调节自我、发挥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G441

A

1005-6009(2016)59-0039-02

周娟,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教师,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归因学习策略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4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