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灯
林海音
我们在劳人草草的生活中,的确把“友谊”这件事耽误了许多。平日因为公私两忙而无暇顾及友情之乐,可是偶然碰上清闲的夜晚,又会感到一种“暴风雨前的平静”的寂寞,希望这时闯进两位“不速之客”来,做长夜之谈。
施耐庵说:“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则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徒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这是在承平之世的“道德的谈话”,所以有那么多的限制,在今天看来,未免与“言论自由”有所抵触。
林语堂先生在一篇《谈友谊》的文章中说过:“谈话的适当格调,也就是亲切浪漫不经心的格调,这种谈话的参与者已经失掉了他们的自觉,完全忘掉他们穿什么衣服、怎样说话、怎样打喷嚏、把双手放在什么地方,并且也不注意谈话的趋向如何。谈话应是遇见知己,开畅胸怀,一个人两脚高置桌上,一个人坐在窗槛上,又一个坐在地上,由沙发上去拿一个垫子做坐垫,却使三分之一的沙发空着。因为只有当你手足松弛,身体位置很舒服的时候,你的心灵才能够轻松闲适,到这时候便‘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夜谈之乐,大抵在此。
这种种友情之乐的境界,我们完全明了而且乐于享受。只是在人世多忙的今日,碰上赶写稿子的夜晚,如有“不速之客”的闯入,也许会使主客局促不安。客人会进退维谷,后悔他今晚剩余时间分配得不恰当。主人也会有留客既难、逐客更不像话的感觉。
某年曾在洋杂志上读过一篇《寂寞的蓝灯》的小文,作者意思是说他提倡每个家庭的门前装上一盏蓝色的小灯,如果这个家庭在寂寞的夜晚欢迎“不速之客”来聊天、打牌的话,就把小蓝灯亮起来,好像一个“呼救”的信号。他的寂寞的朋友散步经过门前,看见了灯,就可以登门拜访。反之,如果这盏灯不亮,就证明主人今夜无暇,不便去打搅,可以再到别处去找灯光。
这种主张很新颖,假定台北市家家门前有这样一盏灯,不晓得每天晚上有多少盏在亮着?是晴天多呢,还是雨天多呢?是冬天多呢,还是夏天多?这准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统计。
(责任编辑 李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