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融通”怎么“通”
近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受热捧的情况,引发了业界对职业教育“普职融通”这一问题的思考。
该项目分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两种模式。所谓“贯通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7年一贯制,即“2+3+2”,前2年学习高中阶段课程,之后3年学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最后2年到国外本科应用技术学院或者北京本科高校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国外或国内的本科文凭;中职学校培养方式为“3+ 2+2”,即前3年在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中间2年在市属高校(护理专业为3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2年接受本科专业教育。所谓“高端”,具体表现在项目起点高、标准高、目标定位高、教育理念高、投入高等几个方面。比如项目实施学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就和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德国科隆汉斯贝克勒职业学院、南威斯特法伦应用科技大学、卡尔·杜伊斯堡公益中心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贯通培养“外培班”的学生完成协议所设定的各类准备课程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就可以进入德国应用科技类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市府对此有资金支持。再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承担该项目后,北京市和校方都进行了高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学校最优的教育资源向新项目倾斜,所设外语课的四成课时由外教讲授;北京潞河中学的特级教师指导该院项目学生的基础教学。之所以将项目归为职教口,是因为由职业院校担任贯通培养的责任主体,它牵头与示范高中和本科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协作机制,推进资源共享。
这项改革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京6所职业院校同时展开。由于该项目“乐学、升本、出国”几条途径都有吸引力,受到学生追捧,计划招生2000名,报考和录取之比为10∶1。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青年报》也介绍了广东佛山南海区首试“普职融通”方案:已完成一年级学业的南海公办中职学校学生可转读普通高中二年级,而普通高中学生读完高一后,也可转读中职二年级。该方案是希望为学生搭建成才立交桥,改变中考“一锤定音”的现状,让学生有多次选择、接受不同教育的机会。试点的两所学校计划各招收50名学生,但实施下来职校转出25人,高中转出3人,都未达到预期人数。
“普职融通”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具体“怎么融”“怎么通”,实践中还存在理念和操作层面的诸多障碍。如何才能充分释放该项改革推进职教事业发展的红利和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