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
五年制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杨晓敏
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其年龄、性格、心智发育等方面的特性,在关键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学生是否具备优异的关键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发展,还将影响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层次等。因此,突出职业素质、情感态度、生涯规划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五年制高职;关键能力;能力培养
关键能力亦可称之为“职业核心能力”,在五年制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众多能力中,“职业核心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职业迁移频繁的当下,“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帮助个体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不断变换,因为它是伴随着人持续发展的一种终身能力。随着人们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日益关注,我们已经逐步开始将“职业核心能力”称作“关键能力”,当然,其内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运用于多种职业的迁移性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超出职业能力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因此,关键能力所呈现出的可迁移特征使得它更契合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性。
(一)年龄小,可塑性强
五年制高职招生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在15~17岁,价值观尚未形成,这段时间是习惯、性格塑成的黄金时期,也是不良习性矫正的最佳时期。关键能力的内容远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容鲜活、生动,实施教学的方法方式新颖、别致,也是提高关键能力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五年制高职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关键能力的好奇心、憧憬未来的成功欲,通过课程教育、实验教育,将关键能力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
(二)学制长,有利于规划设计
学制长,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加强关键能力培养的优势之一。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和优势,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科学地开发关键能力的培训课程和项目,合理地设计关键能力的培养方案,不断地探索加强关键能力教育的方法方式和实施路径。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五年教育的全过程,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管理及服务结合起来,构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之中的关键能力培养的科学体系。
(三)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五年制高职院校招生的对象大都是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的落榜生,可以说是传统教学和考核标准下的失败者。但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能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结构类型的不同。普通教育强调的针对抽象思维的学习和考核,恰恰是高职学生的弱项;而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诸如观察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等)不仅没有被挖掘和培养,反而有很大一部分被埋没了。关键能力由于更倾向于抽象思维以外的内容指向,再加之其应用性和隐性化的特点,因此更适应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更渴望被肯定,更期待被发现,更憧憬和向往明天的成功,他们带着“失败者”的心理阴影,不得不接受职业教育。因此,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是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成功欲,而关键能力的教育培养恰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其次,关键能力的未来指向和终极指向密切地关联着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其重要性和新奇性,极其符合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发现他们的心理兴奋点,再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措施和心理暗示,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其智能特长与关键能力的最佳组合。
(一)立足职业能力,突出关键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过于功利化,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固然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但绝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职业教育不但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考虑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不能“目光短浅”地只顾及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担负起为国家、为世界培养人才的职责。所以,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立足一般素质,突出职业素质
素质按其性质可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指每个社会成员适应和生存于现代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指从业人员适应现代社会各领域及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素质。一般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程度,促进他们更快地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当体现“职业”特点,也就是通过教育与教学,帮助在校学生去完成职业角色的社会化,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所接受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其长远的未来,想方设法构建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出社会需要、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立足知识技能,突出情感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从表面上看确有片面之嫌,但是,在另一层面上也反映了情感态度的重要性。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由过去的“重知识、轻技能”发展到今天的“重技能、精知识”,可以看出情感态度的教育教学始终没有进入职教的视野。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要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形成德育课、文化课、专业课共同关注情感态度教育的体系,要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环境之中形成情感态度教育的合力。
(四)立足就业导向,突出生涯教育
就业导向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某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即只要学生开始了职业选择,接受了相关的就业素质教育,进而进入工作岗位就业,职业教育也就完成了任务。职业教育应当立足就业导向,突出生涯教育。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完全可以把学生的就业当作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初始环节,把学生的职业发展看作动态的、终身的过程,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职业人”,更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
(五)立足授之以“鱼”,突出授之以“渔”
目前的职业教育主要解决就业问题,教给学生必要的岗位操作技能和原理知识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层面的信息的获取渠道变得越来越宽泛,技术或技能的掌握也变得更加容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社会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教育的使命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意识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经对未来学校的教育有过这样的描述:“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G710
A
1005-6009(2016)29-0071-02
杨晓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江苏徐州,221000)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提升职业迁移能力研究”(项目编号:XHGZ201502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