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培养,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2016-04-14 06:55马建富
江苏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培育农民

马建富

专家访谈

新农民培养,职业教育大有作为

马建富

一、对于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来说,开展此次调研有何意义?

首先,我想从宏观层面来谈一谈为什么进行此次调研。

其一,众所周知,我国正进入“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转型是否成功,农业产业结构能否优化,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农民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现代农业的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障。

其二,“农民荒”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出务工成为转移农民工、新市民,农民兼业化、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趋势日趋明显,“农民荒”现象愈演愈烈,“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就在人们惊呼“民工荒”“用工荒”并且尚难找到根本性解决策略之际,在人们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时,“农民荒”危机却悄然出现了。毫无疑问,“农民荒”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但是,如果我们对此问题作深层思考就会发现,“农民荒”与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那么,如何在“民工荒”产生的同时,解决新型城镇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农民荒”问题呢?广大学者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认识: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路径培育多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纡解“农民荒”危机的关键。也就是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作为新的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从业者,是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力量。

其三,进入21世纪,我国连续颁发的十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三农”发展一方面有着“强大推动力”“持续牵引力”“巨大带动力”“强劲驱动力”和“不竭源动力”;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和“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因此,必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就指出,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同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由此不难看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当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各个渠道协同开展工作。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具有人才培养的优势,也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另外,2014年农业部决定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范围,试点县由100个增加到300个;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由3个增加到13个。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江苏省留守农民及其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探寻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积累与提升的有效措施,我们课题组一行13人,于201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江苏的苏南(苏州、无锡)、苏中(南通、泰州)、苏北(宿迁、淮安)等地,先后考察职业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等16所(个),召开由各级教育局领导、职业院校校长、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农民等参加的座谈会9个,参加人数98人。与此同时,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江苏各地开展留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了解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课题组专门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农民问卷)”,调查农民学员1070人;“农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调查(管理者问卷)”,调查管理者286人。

本次调研,一是通过对江苏农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有助于对江苏农民人力资本的“得”与“失”、“存量”与“增量”等做出基本判断,探寻导致农民人力资本缺失的原因。二是促使人们进一步厘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培训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这有利于促进农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三是有助于探寻更具典型性以及可推广、可复制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与经验。四是通过实证考察,对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有助于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参考视角。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任务和职责为职业学校带来了什么?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政府、涉农企业、职业院校及有关培训机构协同进行,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任务和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调整自身定位,积极拓展功能。毫无疑问,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当前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开设涉农专业,为第一产业培养所需要的种植、养殖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培养二、三产业人才。由于轻农思想以及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服务第一产业的专业不够景气等原因,农村职校大多还没有能够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职业学校必须主动、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以前瞻性的思维,积极运筹开设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以适应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家庭农场主、骨干农民、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多种类型专业作业团队领头人的需要。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土地加速流转后规模农业的出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将愈加强烈,农村职业学校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拓展服务功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是必须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开展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要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学校就必须研究农民的需求,也就是说,要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到底需要怎样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技能结构,农民最希望获得哪些内容的培训,他们最欢迎怎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如何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适时开展有关培训,等等。值得关注的是,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和农业部门等协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预测,包括需求的数量、类型等等;另一方面要依据不同职业农民的岗位特点进行职业分析,从而设计出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

三是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能。目前,江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出现了多种模式,如太仓的“W+双向双行”教育成长型模式、江阴“农业工人培育”产业依托型模式、昆山巴城“幸福方舟”活动促进型模式、扬州郭村“基地+农户”项目推动型模式、南京固城“园区+公司+农户”园区带动型模式、仪征“塔尖人才引领”能人示范型模式等,这些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校企合作情况等,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办学模式的改造与创新,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也就是根据新生代农民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开发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如网络课堂、微课等,以及手机客户端如微信、飞信、短信等,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衔接整合;要打造基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空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利用村村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组织实施“远教培训富民工程”,实现远程教育、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一体化,降低农民教育培训成本。

三、为我省培养数以万计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应做好哪些调整和准备?

首先,必须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要精准定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和来源。什么样的人是新型职业农民现实的培养培训的对象?哪些人又是新型职业农民潜在的培育对象和来源?这些都必须明确。我认为,就留守农民而言,尽管其整体素质不够高,但其中不乏一些有一定知识基础,特别是有一定前瞻性和“眼界”的农业种田能手和生产经营承包大户。将这一群体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几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会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吸引更多外流轻农倾向群体转而积极投身于职业农民的行列。另一类很重要的培育对象是新生代农民。新生代农民是解决我国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然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遇到的主要困惑和尴尬是,这些青年人虽然大多数生长在农村,但对农业生产不熟悉、没兴趣,大多数无意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另外,由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改观以及人们就业观念和发展理念的更新,回流农民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这些返乡农民工也是可能的、潜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群体,就是大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这是人们寄予很高期望的未来职业农民群体。可以推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特别是涉农专业大学生将成为新生代农民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是潜在的培育对象,只要国家相关政策体系完善,这一群体的人才将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

其次,必须遵循农民意愿和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实行分类分型培育。根据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发展趋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从产前、产中、产后及整个产业链契合关系的视角考虑。我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包括:一是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主要包括农企老板、农业合作社社长、家庭农场主等;二是专业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种、养殖能手;三是社会服务型人才,主要包括诸如农村信息员、农民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贩销大户等。

再次,必须根据农民特点,选择和提供适宜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一方面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农民需要。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决定着其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根据课题组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会了解到的情况,现代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一是必须设置多种专业以供选择,满足农民从事种植、养殖各业及向其他行业转移的需求;二是必须增加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技术培训;三是必须对农民培训内容分层次,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分类指导;四是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科学育苗、合理施肥和适时治虫等。另外,茶叶栽培、水草种植、螃蟹饲养、蔬菜栽培、大棚搭建与维护等都是现阶段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题材。另一方面,培训组织形式要方便农民。要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如规定一些职业培训项目必须到市、区一级进行培训、考核,这些做法给农民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对农民的培训要尽可能做到培训进村。调研显示,在培训方式和农民喜欢的授课者中,现场教学者(占45.7%)、农业专家(占48.13%)和农民骨干(占33.83%)最受农民欢迎。有培训者提出开设“四合一”课堂,就是整合课堂教学、生产实践指导、科研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四种教学手段共同为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服务。与此同时,要重视发挥现代媒介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网上学习正受到农民越来越多的推崇。

另外,培训时间要契合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民一般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有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且每次培训的时间不宜太长。

最后,必须强化正规职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责。在“新四化”背景下,有关职业院校应对自身定位尤其是功能发挥与拓展进行研讨与反思。作为正规的职业院校,其办学条件无论是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政府投入等,较之社区教育中心优势明显,但为什么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作用的发挥没有得到广泛认可,难以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教育机构呢?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社区教育中心起步较晚,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设施等条件都不尽理想,但却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办学机构。原因何在?一句话,就是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更“接地气”,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安排等更加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更能满足农民对教学内容的需要。职业院校应该开展真正立足区域、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型教育。在未来,一方面要将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一翼;另一方面,要根据区域第一产业发展需求与特点,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特别是要担当起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农村是广阔的天地,现代农业前景美好,职业院校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G717【文献标志码】C

1005-6009(2016)29-0017-04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培育农民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