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俊
一线传真
积极开展对职业农民的开放教育
——以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的实践为例
范俊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建设。职业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职业教育。江苏省海安中专直接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拓展办学思路,转变办学理念,积极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
开放教育;职业农民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对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求其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还需要具备科学文化素养,会经营,能创业,并承担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我校作为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学校,近几年来紧紧抓住政策机遇,拓宽办学思路,转变办学理念,依据开放教育理念,结合职业农民教育的特点,探索出一条技能、学历“双提升”的职业农民教育模式。农民通过三年的业余学习,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十二五”期间学校经考核发放农民中等学历业余教育毕业证书3019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素质,他们中有不少成为当地专业户、示范户及科技带头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开放教育就是应教育对象个别差异来设计学习环境,激发教育对象不断自主学习,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措施。开放教育彻底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主动、积极学习的地位;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开放教育中的“开放”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意味着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在教学上广泛采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这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成人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终身教育有效开展的理论基础。
职业农民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课题,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职业学校有师资及教学资源,直接服务于农村社会教育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则有场所及基层网络。为此,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利用“双自”优势,构建完善的符合职业农民教育需求的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一)构建合作机制
在职业农民教育中必须争取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以有效整合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为此,我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召集我校与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召开协调会,监督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的责、权、利,搭建好职业农民教育的平台。
(二)积极开展宣传
以“科教兴农”作为职业农民教育宣传的主题,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板报、专栏、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农民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式;并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看到、听到、感受到参与学习所能得到的实惠。
(三)提供便民服务
一是校内集中学习。将部分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及信息技术培训等集中到学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网络教学实训基地开展教学,集中进行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及信息技术的传授。二是就近开展教学。根据学员的区域分布,将主要教学地点集中到各镇社区教育中心、村居民学校,建立起县、镇、村三级网络,方便农民就近学习。三是灵活组织教学。编印通俗易懂的学习辅导资料,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通信手段,力争做到随问随学,把方便留给农民群众。
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既不同于全日制在校生的教育,也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继续教育。要真正让学员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最根本的还是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
(一)因地制宜设专业
根据各镇区域经济特点,针对不同地区农业主导产业特色确定专业,制订合理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如我县东部区域是观光农业产业带,重点开设现代农艺等专业;北部区域是养殖产业带,重点开设特种养殖等专业。
(二)因人制宜定课程
要让职业农民教育工作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必须着眼农村、农业、农民现状及发展趋势,合理安排课程及内容。为此,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农村,广泛征求农民建议,为职业农民量身定制学习内容,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保证教学工作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农民教育的特点,本着够用并能提升的原则,主要编印了《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语文》及《常用英语口语》等文化基础课校本教材;专业课则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在保证必备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及最新农业科技的应用,筛选、整理编写了十多册专业校本教材。应用校本教材教学,不仅让教学更贴近实际,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因时制宜搞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授课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力求做到教学过程中学员有事可干、有事会干、有事能干,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得有所获。根据不同农时季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结合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学习内容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文化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安排在农闲季节进行,而专业课程教学则结合生产季节。如果树嫁接教学安排在嫁接季节,学员集中到种植大户的果园开展现场教学,学员边学边做,教师随时校正;学员既能掌握技能,又能现场实习。
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学习时间跨度较长,如何让学员安心完成三年的学习任务,是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主要从创新学习方式入手,以优质的服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员完成学业。
(一)全程关心学员
为解决学员集中学习的出勤率问题,我们提供周到的服务并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除精心安排学习场地和提供学习材料等统一的服务外,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学员,还组织人力送教上门或建立学习联络小组,帮助学员完成规定学业。比如在老坝港现代农艺专业教学中,针对学员人数较多及部分人员出海打鱼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问题,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十多个学习联络小组,每组10人左右,安排1至2名联络人,待方便时将学习资料提交给相应人员开展自学,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中收集后带到课堂解答,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
(二)构建网络平台
互联网是开放教育的主要途径。我校重点开设了海安社区学院网站,将编写的学习辅导资料上传至网站,学员可根据自己需要随时上网学习。同时,将授课教师的电话留给学员,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与教师联系而得到及时解决。
(三)从严规范管理
结合成人教育的实际,我们从面授出勤、课堂笔记、作业完成、理论测试、技能考核等方面制订了适合农民学历教育的学分制考核方案,综合考核学习成绩,学员只需达到规定学分就可以发放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从内容选择、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及课外辅导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比如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农民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印校本教材,必须使用信息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等,并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职业农民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有些问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一)体系构建
构建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可见,政府应该是构建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的领导者、管理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使职业农民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通过立法形式对社会和个人在教育方面的活动进行规定,这是决定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成功构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二)投入保障
一是经费的保障。要强化教育投资意识,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二是师资的保障。教师是职业农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和巩固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三是资源的保障。应鼓励各类学校向农村社会开放,实现农村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
(三)宏观管理
一是就业准入。解决职业农民不想学的问题要改革农村劳动就业制度,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实行就业要文凭、务农凭证书,保证获得专业技术证书及具备相应学历者优先就业上岗或取得经营承包权等。二是监督评估。政府有关部门要成立考评小组,定期对地区开展职业农民教育的成果进行考评,树立典型。实施严格的考试和认证制度,为职业农民教育提供统一的可量化的目标,也为监督评估职业农民教育提供统一的可操作的标准。
G717
A
1005-6009(2016)29-0020-03
范俊,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600)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