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国
浅析鲁迅笔下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李典国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刻画了众多女性的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笔者认为尤为耀眼的是那些为追求个性自由、为中国解放事业而不懈努力的女性们。本文就此对这些女性进行了分析。
鲁迅;作品;新时代;女性
鲁迅作品中铁屋子里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种女性是那么的勇敢、那样的与众不同,他们就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他们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已经觉醒的女性。
《伤逝》中的子君就是这一类女性形象,子君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涓生在一起,她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挠,毅然离家出走,自主自由地与涓生结合了。为了追求幸福,她敢于向一切传统势力挑战,在家庭社会的阻挠下,她勇敢地反抗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勇敢,多坚决的宣言啊!为了维持和涓生的同居生活,眼看涓生已经用去了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她觉得有义务分担这个责任,立刻把全部首饰卖去,又逐日活泼起来。通过这些细节,作者塑造了坚定、大胆、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她毫不动摇、毫不妥协的反对封建的觉醒精神。
子君是有工作能力的,不过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里,不管资产阶级叫得怎样响亮,职业仍然没有向女子开门,于是子君开始学习做家务,做起了真正的家庭妇女,和涓生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了。涓生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也领会地点点头,然而却倾注着全力管好家务。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时候,涓生失业了!为了生活,只得四处贴广告、托人、译书等,在一个狭小的住所里,子君汗流满面地做饭,涓生手忙脚乱地译书,这样的生活,不能不让人乏味而厌恶起来。生活的逼迫使得他们已焦头烂额了,无暇谈天来相互沟通了。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对于追求个性的子君来说,这无疑是致命地打击,子君在绝望中又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无爱的人间郁郁而死。
鲁迅在一九二三年底作了一次有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娜拉看透了自私的丈夫的嘴脸,要摆脱自己的傀儡命运,毅然离家出走,剧作到此戛然而止,娜拉从丈夫的家庭出走,娜拉的背叛行动即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中的女性,她说“我首先是一个人!”这和子君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样是多么响亮的宣言啊!这在女性受压迫,受压抑的环境下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但是娜拉即使从家庭出走,等待她的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在那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讲到:“她除了觉醒的心之外,还带了什么去?”不能不让我们震惊,不能不让我们值得深思,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更值得我们关注。
娜拉走了,然而结果对娜拉来说却依然是那么令人失望。这归根结底原因何在?鲁迅就在这个演讲中探讨娜拉出走后的种种可能性,得出结论:之所以为娜拉借钱,——高雅地说吧,就是经济,是最重要紧的,自由固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买掉。鲁迅认为中国妇女的彻底解放,有待于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这意味着推翻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娜拉出走不是妇女解放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首先必须用“更剧烈的战斗”取得平等的经济圈,进而进行改造整个旧的“经济制度”的社会革命。他要求人们以“深沉的韧性的战斗”来取得这种社会革命的胜利。
子君的爱情悲剧和娜拉前程的凶多吉少都说明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在社会解放的前提下,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个人的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物质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独立。如果说子君是新女性,那她的“新”在于找寻自己的真爱,冲破传统的婚姻制度。但她的“新”是种狭义的。她的理想完全出于私人的情感,而无任何政治抱负,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就是爱情,这个理想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就她的理想的最终目的来看,这个理想是达到了,和自己心爱的人组织起了一个小家庭,斗争已经告一段落,已经胜利了。但是,恰好在胜利的时候,正是她悲剧的开始,正是鲁迅思想深刻的地方。
刘和珍等这类女性青年,她们心中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这种强盗行为,刘和珍等人在天安门前集合抗议,结队赴段祺执政府请愿,在这个困难当头的时刻挺身而出。然而,凶残卑劣、阴险毒辣的反动派竟命令卫队开枪射击,造成了现代史上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件事突出了烈士追求生活真理,向往革命的美好品德,这是刘和珍后来坚定不屈,临难从容的思想基础。在“女师大事件”中,刘和珍勇敢地领导同学坚持向反动校长杨荫榆作斗争,虽被开除,决不屈服,她“虑及母校的前途时,黯然至于泣下”。这一段回忆,表现了烈士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高贵品质。到执政府门前请愿示威,她是“欣然前往”的,在反动当局“弹雨的攒射中”,她和战友们相互救助,书上是这样描写的:“[刘和珍]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从这一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战士们,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从容不迫、视死如归,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鲁迅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办事那种“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是广义上的新女性,她们在困难当头的时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并为改造“惨淡的人生”献出了他,“淋漓的鲜血”,她们心怀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鲁迅妇女革命理论的实践者,她们用战斗去争取社会的解放、妇女的解放。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西中学341411)
G632.0
A
1992-7711(2016)11-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