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艳辉
我就是这样一位校长
文/魏艳辉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作为北京市第五十中学一名校长,从教近25年,心无旁骛,对学生、课堂和学校竭尽心智。用三字“珍”言来表达我对教育的忠诚与热爱,那就是珍爱、珍视、珍惜。
“平日里,活跃一点的同学更喜欢称呼您为大魏,这个称呼虽然是从各位老师的口中窃取来的,但我们觉得于我们而言,您更像一位朋友,一位陪我们学习的伙伴。”
2016届高三毕业学生的一段留言,道出了学生的心声,也道出了我对学生的态度。的确,我一直把学生当作朋友,看成伙伴。平日里我在办公室总会准备些牛奶、核桃等,为了给来不及吃饭的学生补充营养;自费为全班订阅背诵书目,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学生因心理压力大一模成绩不理想,主动联系心理老师……魏魏、女神、大魏、David、亲妈等昵称在一届届学生中广为流传。
这样的珍爱在高考后接着延续,“你们在写作文,我就这样看着你们,我的无死角留念。高考结束,你们将开启新的生活,别忘了亲妈的提醒,有时间了,多读些书吧!会想你们的。”这是2016年6月8日高考结束时,我在朋友圈中写给学生的一段话,并附上了为学生拍下的一组照片,很多学生看到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我对学生的这份珍爱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深处,伴随他们左右,甚至一生。这也成了我做一名教师最幸福的所在。
“几位老师当中,我们唯独和您在高三才相遇,虽然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事实向我们证明,这是一段极有意义的日子。语文课堂上,我们曾有过无数活跃的瞬间……”
正如学生所言,我力求让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进我的课堂,学生不会感到沉闷;听我的讲解,学生从不感到乏味。这也源于我对每节课异常重视和珍惜。例如讲杜甫诗歌专题时,我在新浪微博上做好前期调研,推荐几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唐史著作和杜甫传记,指导学生撰写阅读笔记;然后,让学生结合初高中学过杜甫的作品汇总比较、温故知新,感受杜甫诗歌创作演变及成就,在微博上展开互动交流。长期坚持诗歌专题教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再简单地停留于形式,而是融入学生的血液与生命认知。
即使在高三,我也会在作文课上带着学生走进大千世界。我坚持自己出作文题,诸如工匠精神、人机大战、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等,很多题目与各区甚至高考的题目不谋而合。这不仅仅为应试,重要的是引导高三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明白高三不只有残忍的分数、枯燥的考试,还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成长,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我始终坚信一点,对课堂的珍视不应仅仅停留在所教的课堂内容是否精致精彩,还应该着眼于所教的学生是否成人成才。
五年前,白手起家,一步步从无到有,将学校文化一点点做起来,并逐渐使其枝繁叶茂。从组织几十场上百人次的文化调研到校史编写,从校友录到纪念画册的编辑,从校史馆到教学楼的策划装饰,从课程体系到理念手册的归纳,我率领团队,让学校文化在五十中师生心目中逐渐清晰。而这些无疑都成了我语文课堂的又一种延伸,成为学校乃至东城学校文化建设的又一个窗口。
由此,我的教育教学也从自己教学的小天地,通过构建学校文化得以无限拓展和延伸,校友的回忆录、家长的来信、老师们的主动投稿、学生积极申请开办校刊专栏,逐渐形成超越时空限制的教育氛围和人文环境。这种教育落脚于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也体现了一种大教育观,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在潜移默化中,“由人化文,以文化人”。
心系学生、心系课堂、心系学校,牵挂的始终是学生的成长,是课堂的质量,是学校的共荣,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润物无声中,我珍爱、珍视、珍惜,累并快乐着。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五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