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以湘潭大学德语教学改革为视角
曹霞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校企合作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点。目前,外语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试图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前提下,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为湖南省德语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从而提升专业的办学活力与实力。
校企合作;复合型人才;德语专业
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经济发展战略的开启,中国经济发展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繁荣。外资企业的引进和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都需要语言作为彼此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要提高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因此,了解一门外国语言,熟悉目的语国家的国情是贸易关系稳定深入发展的关键之一。
中国目前是德国在全球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国。据统计,从中德1972年建交到2010年,中德贸易额增长了560倍。这其中,中德在汽车工业上的经贸往来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德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德资企业如博世(长沙)、上汽大众长沙分公司等进入湖南市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湖南本土企业并购德国企业或是与德国企业合作,如长沙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中车集团株洲公司整体收购德国采埃孚集团等,都是近年来中德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新亮点。无论是合作还是融资,这些企业无疑都为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如何为社会市场经济更好地服务,这就需处理好德语教育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也是目前高校外语本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打破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外语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1]27。《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指出:“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1]28基于这样的背景,地方高校的德语高等教育可根据目前本专业发展现状、师资队伍、生源以及本省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德语人才,形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湖南省内,目前唯有湘潭大学开办了本科层次的德语专业。湘潭大学德语本科专业开办至今已有17年历史,已稳步建立起一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学历师资队伍,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德语专业人才。但是,相对于位于全国一线城市、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的高校而言,湘潭大学开设德语本科专业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由于城市规模有限,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外语教学的国内国际交流和实践机会受到很大制约。外教一般只能在课堂和部分课外的有限时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据统计,在人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分配的比重分别为:听力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2]。从这个比重的分配可以看出,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能听会说。在以前的德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听说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尽管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德语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但在课程设计中听说环节的考核比例却非常小。虽然湘潭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中《德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德语专业学生应该在“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受到良好训练,能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掌握一定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和跨文化交际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上述目标的完成并非理想。
如何才能摒弃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实现五项基本技能平衡且全面的发展,进而培养出更合格的、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德语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德语教学新路径。这就是,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培养专业德语人才。校企合作不仅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办学的必经之路。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知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可见,校企合作对于专业建设、双向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这实际上就是国外职业发展教育中所谓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相得益彰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意指学习者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工艺学习,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志、主要载体与实现形式[3]。鉴于这样一种类似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湖南高校的德语专业可以按照这种模式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大环境为自己量身定制一条发展途径。
2.1转变观念,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
作为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湘潭大学德语专业学生生源相对较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德语专业的学生成绩好,静态学习能力强,心气较高,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学生就业主要将面向市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观察,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他们灌输一些学以致用的理念,改变眼高手低的状况。成功的教学应当让学生知道:外语只是一种技能和载体,只有当它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形成专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听说方面的训练,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校理论培育阶段,教师就把训练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以缓解学生到企业后难以开口和适应环境带来的压力。根据语言实际运用的要求,德语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一改以往偏重文学、理论方面的做法,多开设一些与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挂钩的实践类课程,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湖南省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外企入住湖南,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将为湖南德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正因此,湘潭大学德语系应当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让德语本科教学“走出去”,为学科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2.2优化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
要实现校企双方的有效合作,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一般而言,纯粹在高校进行语言教学的老师很少具备技术或是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德语专业,湘潭大学的德语教师不仅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且都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如至少有2名老师曾经在企业担任德语科技翻译长达10年之久,还有老师在旅游公司担任过兼职翻译,甚至考取过导游资格证,也有老师为政府部门做过外事翻译,有的还在外资企业做过管理工作。基于此,为充分发挥德语系师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学校应当定期派遣有专业技术背景的教师参加或观摩企业生产,或者由教师指导学生在旅游公司跟团实习,或者在翻译公司观摩翻译现场进行学习,积累经验。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发挥综合性院校的优势,实现专业互助。比如,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方面的讲座、授课。双方的教师均可以结合自己的专长为学生开展教学。这样可以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接受相关知识,进而为进入企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师资储备方面,湘潭大学可以借鉴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在人才引进以及专业设置方面的措施和经验,直接引进国内外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功底且拥有其他专业知识如管理、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师资方面还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如可以聘请本校其他既懂德语又懂专业的老师为语言类专业学生举办短期培训或讲座,以拓展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范围。
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双学位辅修课程的开展,除了主修专业以外,学生可以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修完相应的课程和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也就是所谓的第二学位。这是一个双赢的利好措施,即德语专业可以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语言辅助,如湘潭大学2014级德语双学位就有来自哲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化工、旅游管理、法学以及经济等专业的学生;德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其他专业作为第二专业。双学位的开设无疑在极大程度上契合了高等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直接选拔优秀学生派往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当然,仅仅开展双学位课程建设是不够的。如果要培养实践型的德语复合人才,学校及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比如,德语系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增设一些与实践相关的课程的教学课时,如旅游德语、商务德语等,去除一些过于偏重理论且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或者减少其课时。同时,在教材方面也应根据课程设置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以校企合作的内容为切入点,针对课程内容和技能培训要求,尽可能多地模拟实训和就业环境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相关任课教师应以任务和项目为导向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实践教学。教师应当知道,只有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才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教材上,学校应主动与企业进行协商、沟通,选择适合双方的教材。目前,湘潭大学德语系已根据合作企业的建议,在教学中使用《走遍德国》这一教材。该教材不仅涵盖了德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还提供了与汽车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原理。学生在学习德语的同时,丰富了人文、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知识必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国内外交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德语教学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因而假期实训基地建设是必然的。过去那种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既不利于监督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也不利于学生专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的下一步应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省内及周边相关企事业单位通力合作,定期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除了教师带队去企业实习,还有一种方式则是由用人单位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就业培训,当然这种实施方案更需要企业方面的大力配合。有幸的是,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已经迈向了新的阶段。2015年3月,学院与深圳“一百科技”公司签订合同,双方合作,由公司方面派遣专业人员来我院对小语种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技能培训,德语专业共有10余名学生参与了该项培训。实践效果证明,无论是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还是企业派遣人员来校进行培训,都打破了学生实习实践原有的无组织、无规模、无效益的落后状态,开辟了真正“接地气”的实习新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获得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上的指导和培训。这样既开拓了视野,又保证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健全了各项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也逐渐越来越迈向国际化。对于语言类专业而言,去目的语国家进行交流和深造无疑为外语学习者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目前,湘潭大学德语系与德国欧福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欧福大学是德国一所应用型技术大学,该校设有许多有关市场经济的应用型专业,每年从中国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校级交流。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深化与德国高校的合作关系,扩大交流圈,派遣教师去德国学习双元制教育的成功经验,深入了解德国高校是如何与企业直接实现成功对接,为我们自己的德语专业教学的转型提供借鉴。对于交流回国的学生,可以采用座谈等方式让他们与师生交流,以深化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思想和观念。
校企合作下的实践型德语教学在高校的德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应当看到,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教育,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已进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具有必要性。为了让湖南省的德语专业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并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我们应着眼于未来,顺应时代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尽管这条道路在我国高校德语专业教学中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它已经初步显示出积极的效果。湘潭大学作为湖南省惟一拥有德语本科专业的高校,面临着教学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为了走出新的实践型教学路径,加强校企合作势成必然。与上海大众长沙分公司的合作是跨越传统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这是从传统教学模式发展到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契机,也是整个湖南德语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同时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湘潭大学德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应进行大力改革,以担当起为地方乃至国家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德语人才的重任。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程亚丽.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新思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3.
[3] 吴全全.德国、瑞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91-94.
(责任校对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43
20160412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德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曹霞(1975 - ),女,重庆大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德语教学和德语文学研究。
G642
A
1674-5884(2016)08-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