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雪影 图/来源于网络
白岩松:拥有中庸的一个人生态度和软弱
文/本刊记者 张雪影 图/来源于网络
人物简介:
白岩松, 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央视主持人,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
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直播节目;
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
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 ;
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距离白岩松上一次来重庆并不久远,是他参加一个“印象童年”的公益项目,此外则是在新闻节目中常见他的身影,当他走出屏幕,再次走进公众时,重庆着实沸腾了一翻,虽说是为新书《白说》做宣传,但其间的妙语连珠,直陈当下社会的病症,让人心悦诚服。
分享会一开场,就有人问“微博上那么多‘白岩松语录’,到底怎么分辨真假呢?”。白岩松幽默回答自己没有开微博,“那些特愤青、特文艺、特浪漫的话,都不是我写的,因为我没有那么愤青、那么文艺、那么浪漫”。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十分简单:没事的时候在家看书、听音乐、发呆。“读书最好的状态就是读一会儿再发会儿呆再读一会儿,这样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冒出来。”走出新闻的严肃,白岩松拥有一种轻松平静的心态。
作为媒体人,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会被很多因素引导,白岩松现场做讲:“好的媒体人不是无冕之王,而是细节之王。”而白岩松的“特立独行”则是——中庸的态度对待细节,以柔和之道看事件,不逐流站队,不随波论断。“在中国文化里,中庸不是大家想象的就是唯唯诺诺,然后躲在边上、脚踩两只船等等,而是不过分、守中、不偏激。”在新书《白说》中,随处可见白岩松的“中庸”,书中所述并非励志名言与自传故事,而是通过他的解读看社会并试着去懂社会。
观众印象中的白岩松睿智、幽默,有着沉稳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一本正派之感,但小时候的他并非是如今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少年的玩耍心性,导致白岩松对成绩并不是“很在意”,中考时,他只比当时的重点高中录取线高出一分。
就在中考的前几天,他的精力还放在黑泽明的《姿三四郎》和卫冕冠军阿根廷0比1负于比利时的世界杯揭幕战上。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白岩松躲在同学家的黑白电视机前面正看得津津有味,却被母亲逮个正着。这种“不好好上课,不好好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整个高一高二,白岩松在老师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学生,用白岩松自己的话说,“我最惨的时候,混到全班倒数第二。”
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玩的同学都跑去复习”的时候,白岩松才意识到,“是该冲刺了”。
接着,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倒数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十。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模拟考试中,如果不算上外语,他的成绩总分在全班就是“第一、第二”。
白岩松特意强调:“我不觉得这可以让其他孩子借鉴,因为我是文科,可以完成这个逆转,理科可能很难。”
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规划很重要,对文科生来说,不需要做过多的练习,所谓复习就是看书和背书。白岩松的方法是,把语文书、历史书、地理书等所有需要复习的书全都钉在一起,然后计算着日子,在高考前,每天需要看多少页,只要今天看完了,扔下课本就出去玩。
高考前,白岩松从头到尾看了4遍,“我不认为这是我有毅力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做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当你量化之后,目标感强了,这比你糊里糊涂傻看要轻松得多。”后来,他以全班第8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
回过头看高考,白岩松曾经对母校的师弟师妹这么说:“为了让别人看到你卓越的才能,你必须先拥有优秀的成绩。如果你说,我现在有很多卓越的才能,只有学习成绩不好,那么,在目前这个年龄段,你就拥有不了让别人接受你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在我们读初中、高中、大学时,我们的才能要透过我们的学习成绩去展现出来,尤其在高中阶段。”白岩松如今的成就都有理有据。
白岩松很会说话,在微博和微信上也时不时会出现“白岩松语录”、“白岩松经典言论”等,然而当中好多话都不是他说的,所以白岩松打趣道:“中国叫白岩松的人挺多的。”但同时,白岩松也希望《白说》不“白说”,从新书序言开始,白岩松就表达了很多非此即彼的辩证的态度,他解释:“我们对自己的东西误读太多。”并用“中庸”举例,分派论理,“弱”——没错,但“韧”——仍被解读,白岩松看老子时用自己的视野来守规则,“老子写《道德经》的道,用比喻的形式去强调什么是道。比如他最常引用三种东西比喻成道,排第一位的是水,上善若水。接下来包括婴儿,再然后是女性,他都觉得这些东西是比较接近道。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当然更符合准确的原意。可是我觉得有很多典籍你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蛮有趣,那时老子写《道德经》时没有句逗,不妨今天我们换一个标点符号的所在地,‘道可道,非常道’就可以换成‘道可,道非常道’,有的人觉得白岩松说的有道理,有的人觉得没道理,那我就要站在中间。”在评定事件和论述时,白岩松自守“疆土”,每人各有一理,而自己只需以细节剖析,陈己之见,在他的节目中,这样的方式随处可见。
在二胎政策实行之后,从今年1 月1号开始便不需要准生证,而是家庭自行决定。白岩松聊及:“这是鼓励”,并在节目中说了一句话“看来自由也需要适应的”,耐人寻味之下又给人正确导向。
交流会现场白岩松有作家的身份,但他对“媒体人”更坚持,当有人问到“新闻禁区”时,白岩松反问:“这是个伪问题,你告诉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儿是体制外?”观众回答:“海峡那边。”精妙对答让现场啧啧,接下来白岩松一句雅而不俗的笑言化解了“硝烟”,并理性评论,要辩证地去对待,最重要是你生在其中在做什么。如果每个人都拓宽自己的边界,都守土有责,局面会更和谐。
辩证的回答如同开放式的结局,没有强制的植入观点,也没有极端的表述感情,白岩松说的点水不漏,随即有读者道:“从书中我清晰的感受到时间在你身上发挥的作用,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我觉得你的不惑在慢慢的释放,向元戎靠近。”白岩松没有反对,但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了回答:“你说元戎了我觉得不,这两年我得罪人更多了,但是从我自己内心里我现在自由了。也许你们将来到了我这个年龄,或者说有了我这种感受你更会明白我为什么用这个词。”或许这也是白岩松最“放松”的人生态度,柔而不弱,是为和。
“童年的时候精神上要富养孩子,在物质上应该清苦一点。”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从不去刻意地培养。白岩松用“饥饿”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知道要得到某些东西时候需等待,需踮脚才能得到。“这样的得到才是最快乐的,任何不等待就能得到的东西那是不快乐的,也容易助长孩子骄奢的毛病。”
外界通常对白岩松有一个误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国脸”,他应该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白岩松对此不置可否,但他举了个例子,他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身教。”
2013年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很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孩子中考完的这个假期,白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让自己放松放松,并开玩笑似地告诉他,“你要是在这个假期学习,我打断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过来说,“老爸,我特想学习”。“你每天翻译一篇歌词不就行了?”白岩松说。
“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用吗,但是反过来,你不让他学习,他再主动要求去学,就是出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不更好吗?”白岩松说。
“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白岩松的教育方式简单不粗暴,没有刻意只是引导。
白岩松柔和但不柔弱的态度,有一种韧在里面,不依附“他说”,白岩松认为这就是中庸的处事之道,在工作和生活中悟透,所有的蜚语都难乱心志,“我”才能够成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