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姗,刘永刚,董 辉,江 建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E-mail:caoshan1230@126.com
丁苯酞注射液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抑郁状态
曹姗,刘永刚,董辉,江建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E-mail:caoshan1230@126.com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肽注射液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心理变化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住院确诊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63例。依据病人临床资料进行1∶2配对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21例)。统计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估病人的一般心理变化情况,应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两组卒中后抑郁(PSD)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试验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SCL-90评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得分均明显减低(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均有不同水平的抑郁心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各项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经治疗后PSD的发生率明显减低。结论丁苯肽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心理应激水平,减轻PSD的发生率。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丁苯肽注射液;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神经功能;心理应激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为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PSD发病率约为卒中后人群中的33.0%[1]。PSD严重影响卒中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康复时间,增加认知功能损害以及自杀意念和自杀成功率,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病死率[2]。有关产生卒中后心理应激变化和抑郁发病水平如何?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丁苯酞可阻断缺血性卒中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改善缺血区微循环障碍,缩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3-4],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然而有关丁苯酞对于PSD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心理应激变化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6月住院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心理应激变化水平,以期为临床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心理变化做有益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依据病人年龄、性别、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运重建和辅助药物治疗情况等,按照1∶2配对设计的原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住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狭窄,行常规治疗和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病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6]。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常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注射液100 mL,每天1次,连续应用14 d。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活性成分为丁苯酞,其化学名称:dl-3-丁基-1(3H)-异苯并呋喃酮。购自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
1.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造影显示单支或双支血管狭窄比例≥70%;②狭窄段血管管径≥2 mm,且远端代偿血管正常,后循环血管病变的长度< 20 mm,前循环血管病变的血管长度< 15 mm。③发生偏瘫或后循环缺血的症状,未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④具有一个及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⑤近6个月内无出血性疾病及无需手术的疾病病史。⑥规范接受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3个月,临床依从性>95%。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如血管夹层、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等);颅内其他病变继发的动脉狭窄(如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极度狭窄或严重成角的狭窄;伴发严重代谢性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全身疾病等);年龄>85岁;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其他原因导致不能配合者。
1.4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入院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5神经心理学评定
1.5.1一般心理情况评估采用90 项症状清单自评表(SCL-90)评估,分为5个等级评分,由90个项目组成,主要统计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症状、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等9 个症状的测量因子得分情况[7]。
1.5.2抑郁情况评估(HAMD抑郁量表)分别于入院治疗前和入院治疗后4周,采用HAMD抑郁量表24项版本评定分级,由两名神经科专业经正规培训的心理医师独立评定。将病人按教育程度分组:文盲组(未受教育)、小学组(受教育年限≤6年)、中学及以上组(受教育年限>6年)。共排除不能配合完成者或信度<0.9者5例,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入选者按DSM-Ⅳ标准明确诊断,(8~20)分为轻度抑郁,(21~35)分为中度抑郁,≥36分为重度抑郁。
2结果
2.1临床资料(见表1)按照1∶2配对设计的原则收集病人,共收集到63例病人。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个人史、家族史、烟酒史、血压、血糖、血脂、相关既往病史、冠心病等数据。两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危险因素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比较
2.2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估总结病人干预后4周的药物副反应情况,试验组中1例出现肢体酸软,于治疗后3 d出现,继续应用观察1 d后消失,余未见副反应。
2.3丁苯肽注射液对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干预后1月和6月丁苯肽组mRS评分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见表2)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试验组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更为明显。
组别n mRS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 NIHSS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22.79±0.362.15±0.3614.67±5.2311.62±3.14试验组212.77±0.281.62±0.2614.63±3.519.78±3.26P1.2350.0360.9890.027
2.4两组心理变化情况初步评估两组病人两次共发出SCL-90自评问卷126份,全部收回,回收率100.00%,由于不配合等因素所造成的作废问卷9份:试验组2份,对照组7份。两组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应激变化,治疗干预之前各因子均数差异t检验,两组间条件均等,具有可比性(P= 0.796 )。详见表3。
两组心理测评因子分值均明显增加。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相互比较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入院治疗前心理应激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因子得分均有所减低,入院后进行干预治疗措施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激(P<0.05)。两组病人之间各因子的分值,试验组分值较对照组减低明显(P<0.05)。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情况(±s)
2.5两组病人的抑郁情况(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状态 例(%)
3讨论
目前临床上丁苯酞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本研究发现加用丁苯肽组病人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神经功能[4-8]。
丁苯酞改善脑缺血病人神经功能的原因可能为:①调节脑微循环状态,有效地改善急性脑组织缺血区脑组织的脑血流量和明显增加脑组织微血管的数量,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后的梗死灶[3-4]。②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明显改善全脑缺血后能量耗竭[4]。改善脑缺血再灌引起的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8]。③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NBP 可减少炎性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下调AQP4 的高表达和5-TH 的过量释放而减轻脑卒中后水肿[9]。NBP 能减少DNA 断裂和阳性细胞数,干预细胞凋亡过程,拯救凋亡的神经元[10]。
机体在遭受急性创伤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该紧张事件的不可预见性越强,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越强烈,造成的生理功能紊乱越严重,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理功能预后。为了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心理应激变化及丁苯酞对其心理功能变化的影响,采用SCL-90量表评估心理应激变化。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病人发生卒中后(入院前)心理测评的因子分值均明显增加,表明卒中会给病人心理产生一定的变化,给病人带来较为明显的心理影响。但是两者间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和治疗后,两组心理测评因子分值均明显减少(P<0.05),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和心理水平的适应,病人开始慢慢接受自身生理功能的变化,心理上开始逐渐适应。另一方面,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手段的进步,缺血区脑组织会产生伴随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构变化,这也在客观上有利于病人心理功能的恢复。比较心理变化水平,发现试验组得分较对照组得分明显减低(P<0.05),卒中后病人经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心理应激水平的减轻更加明显,丁苯酞对于卒中后的病人心理功能同样具有保护作用。抑郁量表检测发现,两组病人在治疗前,PSD的发生以轻度和中度抑郁为主,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住院治疗后,两组PSD发生率明显减少,试验组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卒中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后,病人的抑郁心理程度改善不一,经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病人,其PSD发生率明显减低。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卒中病人的临床预后,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病死率[1]。丁苯酞注射液对于颅内动脉狭窄后PSD病人心理变化影响,目前的研究更加少见。本研究发现,丁苯酞注射液有助于减轻病人的抑郁程度。推测可能原因有:①与卒中的类型和部位相关[11];②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恢复阻塞部位的血流,改善微循环和氧化代谢,通过“血管-神经单元”,减轻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等起作用[12];③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卒中造成的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细胞变性、软化、 萎缩等病理变化可能破坏了脑干 5-HT能神经纤维的传导通路,使NA和5-HT含量下降,可能是PSD的发病机制之一[13];④PSD本身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及卒中部位、抑郁病史、认知功能缺损等有关[14-15];⑤其他未知因素。
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本研究缺乏长期的连续性的数据,尤其是进一步的临床随访资料;缺乏生化学等指标检测结果;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等等。但是丁苯肽注射液作为临床上经指南推荐常用的神经保护剂,也是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相信其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aree LH,Chaturangi Y,Varsha P,et al.Freque 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J].Stroke,2005,36:1330-1340.
[2]Teoh V,Sims J,Milgrom J,et al.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in a sample of community-dwelling stroke survivors: a longitudinal study[J].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2009,16 :157-166.
[3]Chong Z,Feng Y.dl-3-n-butylphthalide reduces brain damage in mice with closed head injury[J].Chin Med J(Engl),2000,113:613-616.
[4]Li L,Zhang B,Tao Y,et al.DL-3-n-butylphthalide protects endothelial cells against oxidative/nitrosative stress,mitodaondrial damage and subsequent cell death after 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in vitro[J].Brain Res,2009,1290:91-101.
[5]Peng Y,Xu S,Chen G,et al.DL-3-n-butylphthalide improves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 rats[J].J PharrmcoI Exp Ther,2007,321:902-910.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46-152.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31-35.
[8]徐平湘,孙丽娜.丁基苯酞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73-75.
[9]Lu H.A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AQP4 expression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DWI after the acute ischemic brain edema in rats[J].J Chine Med,2008,116(7):7-8.
[10]Li J,Li Y,Ogle M.DL-3-n-butylphthalide prevents neuronal cell death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 via the JNK pathway[J].Brain Res,2010,1359:216-226.
[11]Terroni LD,Mattos PF,Sobreiro MD,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psychological,neuropsychological,HHA axis,localization of stroke aspects and treatment[J].Revista De Psiqulatrla Clinica,2009(Suppl 3):100-108.
[12]Bossu P,Salani F,Cacciari C,et al.Disease outcome,alexithymia and depression are differently associated with serum IL-18 levels in acute stroke[J].Current Neurovascular Reasearch,2009,6:163-170.
[13]Hama S,Yamashita H,Shigenobu M,et al.Depression or apathy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7,22:1046-1051.
[14]Doble SE,Shearer C,Lall-Phillips J,et al.Relation between post-stroke satisfaction with time use,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Disability Rehabilitation,2009,31:476-483.
[15]Iranmanesh F,Vakilian A.Post stroke depression among Iranian patients[J].Neurosciences,2009,14:148-151.
(本文编辑王雅洁)
(收稿日期:2014-10-10)
中图分类号:R743R28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5.01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5-0484-04
通讯作者:刘永刚,E-mail:wdznyylf@163.com